周一的晨光透过省医院中医科会议室的百叶窗,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气味,混合着若有若无的紧张氛围。今天是科室季度工作总结会,所有医护人员都早早到场,等待着这场重要的会议。
李建平主任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厚厚一沓文件。他环视全场,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最后定格在陈墨身上。
在开始正式议程前,我想特别表扬李梦瑶医生的实习总结。李主任拿起一份装订精美的文件,这份总结不仅记录详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对中医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李梦瑶微微欠身,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坐在她斜对面的孙小军却突然开口:主任,我注意到李医生的总结中大量引用了陈墨医生提到的古籍文献。这种学术借鉴的尺度,是否值得商榷?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位资深医生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有人轻轻摇头,有人则露出玩味的表情。
陈墨正要开口,李梦瑶已经站起身:孙医生说得没错,我的总结确实引用了很多陈墨医生指导的内容。但是...
但是什么?孙小军打断她,整篇总结几乎就是陈墨诊疗思路的翻版,连病例分析都如出一辙。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抄袭吗?
这话说得相当重,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李梦瑶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紧紧握住手中的笔,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就在这时,护士长周敏急匆匆地推门而入:主任,急诊科转来一位危重患者,需要立即会诊!
这个突发情况暂时中断了会议。李建平主任立即起身:所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立即到抢救室!
抢救室里,一位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全身浮肿明显。监护仪显示血氧饱和度只有85%,心率130次\/分。
患者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伴有肾功能不全。急诊科医生快速汇报,在西医常规治疗下效果不佳。
陈墨第一个上前为患者诊脉。他的三指精准地落在患者寸口,凝神细察。脉象沉细微弱,几不可及,如屋漏滴水,这是心阳衰微的危候。
他轻轻撑开患者的眼皮,观察瞳孔反应,然后检查舌象:舌质淡紫,苔白滑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这是阳虚水泛,寒湿内停的表现。
李梦瑶立即配合记录,同时快速调出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数据:bNp高达5800pg\/ml,肌酐清除率只有28ml\/min。
孙小军站在一旁,冷冷地说: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加强利尿,配合强心治疗。中医那套慢工出细活,恐怕来不及。
陈墨没有理会这番言论,而是继续仔细检查。他轻轻按压患者的小腿,凹陷久久不能恢复。水肿已经波及全身,但单纯利尿恐伤正气。
他转向李建平主任:我认为应该采用温阳利水、扶正祛邪的治疗思路。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具体方案?李主任问道。
附子9克先煎2小时,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12克,桂枝9克,黄芪30克,红参10克。陈墨流畅地回答,同时配合参附注射液静滴,回阳救逆。
孙小军立即反对:患者高龄体弱,用如此峻猛的温阳药,恐怕适得其反!
就在这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至80%,开始出现意识模糊。情况万分危急。
立即按陈医生的方案用药!李建平主任当机立断。
在配药的过程中,陈墨一直守在患者床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李梦瑶配合默契,及时提供各项监测数据。
脉象开始有力了。服药半小时后,陈墨轻声说道,虽然还是很弱,但已经不像刚才那样欲绝了。
令人惊喜的是,一小时后,患者开始排出大量小便,浮肿明显消退,血氧饱和度也逐渐回升到90%以上。
太神奇了!患者的儿子激动地说,我父亲在其他医院治疗了一周都没效果,在这里一个小时就见好了!
回到会议室,李建平主任重新提起刚才的话题。他拿起李梦瑶的实习总结,翻到其中一页。
孙医生,你刚才说李医生的总结是抄袭陈医生的思路。那我问你,李主任的目光锐利如刀,在这个糖尿病肾病病例的分析中,李医生提出了从脾论治的新观点,引用了《脾胃论》中的原文。这也是抄袭吗?
孙小军一时语塞。
李梦瑶站起身,平静地陈述:在我的总结中,确实引用了陈墨医生指导的很多内容。但更重要的是,我在每个病例后面都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拓展。
她翻开总结的最后一章:比如在这个顽固性湿疹的病例中,陈医生最初采用的是清热利湿法。我在他的基础上,结合《外科正宗》的理论,加入了养血润燥的思路,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王副主任点头表示赞同:我仔细看过这份总结。李医生不仅吸收了陈医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陈墨终于开口,语气平和但坚定:在医学道路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记得刚来医院时,孙医生也曾经指导过我很多西医知识。难道这也能算是抄袭吗?
孙小军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想要反驳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李建平主任做了总结性发言:学术交流是医学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鼓励年轻医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李医生的总结不仅不是抄袭,反而是科室学术氛围浓厚的体现。
会后,陈墨在医生办公室找到了正在整理资料的李梦瑶。
今天的事情,对不起。陈墨诚恳地说,都是因为我的缘故,让你受到这种无端指责。
李梦瑶摇摇头,露出温暖的微笑:应该说谢谢的是我。如果不是你平时的悉心指导,我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总结。
她翻开总结中的一页:记得你曾经说过,读经典不是为了照本宣科,而是为了理解其精神实质。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这时,王嫣然拿着一份文献走进来:陈墨,我找到那篇关于中药配伍减毒的论文了。哦,梦瑶也在啊。
她注意到两人之间略显凝重的气氛,关切地问:怎么了?是不是孙小军又...
没事了。李梦瑶轻松地说,倒是你找到的这篇文献,对我们现在治疗的那个心衰患者很有帮助。
三人就着文献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陈墨发现,李梦瑶对中药药理的理解相当深入,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见地。
我认为,李梦瑶指着文献中的一段说,在温阳药的使用上,不仅要考虑附子等主药的剂量,还要重视配伍药物的选择。比如方中的白芍,既能养血和营,又能制约附子的燥烈之性。
说得很对。陈墨赞许地点头,这就是中医配伍的精妙之处。
看着两人专注讨论的样子,王嫣然突然说:其实今天的事情,大家都看得明白。孙小军是因为嫉妒才会这样。你们一个擅长中医经典,一个精通现代药理,这样的合作本该是科室的幸事。
傍晚,陈墨在整理病历资料时,孙小军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今天的事情...孙小军欲言又止,我可能说得有些过分了。
陈墨平静地看着他:学术讨论,各抒己见是正常的。
不过,孙小军的语气又变得尖锐,你们最好注意点影象。科室里已经有人在说闲话了。
清者自清。陈墨继续手中的工作,比起这些,我更关心如何更好地治疗患者。
孙小军冷哼一声,转身离去。
这时,陈墨的手机响起,是抢救室打来的电话。那位心衰患者的情况出现了反复。
陈墨立即赶往抢救室。在仔细诊察后,他发现患者的脉象出现了新的变化。
脉象沉细之中带着涩象,这是血行不畅的表现。他对随后赶来的李梦瑶说,需要在原方中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
他在处方中加入了丹参15克,川芎9克,同时将附子的剂量调整为6克。
为什么要减附子剂量?李梦瑶问道。
患者阳气已经有所恢复,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血瘀。过于温阳反而可能伤阴。陈墨解释道。
这个调整再次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小时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陈医生,李医生,谢谢你们。患者的儿子感激地说,是你们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
走出抢救室,李梦瑶轻声对陈墨说:今天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用心为患者服务,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月光下,两人的影子在走廊里拉得很长。陈墨望着窗外古城墙的轮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医疗环境中,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是最大的幸运。而他也更加确信,只要坚守医者本心,一切的误解和非议终将烟消云散。
(第四十六章完)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神医闯关中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