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数月的诊务工作让陈墨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惫,而科室内部因理念不合引发的暗流更是给他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尽管这场风波并未引发巨大的动荡,但它就像秋日里连绵不断的阴雨一样,在陈墨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难以平息。
尽管如此,陈墨依然每天都保持着沉稳的工作态度,认真地接诊每一位患者,仔细地辨证论治,精准地施针治疗,精心地开具药方。然而,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还是能够察觉到他的一些细微变化。
他们注意到,陈墨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凝神静坐,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而当他望向窗外时,目光也变得更为悠远,仿佛透过那扇窗户看到了更远的地方。这些细节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却透露出他内心深处那一丝不易被察觉的疲惫。
这日周五,刚结束午间诊务,陈墨正欲去食堂,同科室的王嫣然和李梦瑶便笑着拦住了他。
“陈墨,明天周末,总算能喘口气了吧?”李梦瑶性格爽利,快人快语,她与陈墨同年进院,主攻针灸,手法以精准迅捷着称。“我和嫣然商量好了,明天去终南山里的太乙古观走走。听说那儿僻静,古木参天,是个涤荡心尘的好去处。你这尊‘石佛’再这么坐下去,怕是要和诊室的脉枕生根了!也该出去活动活动筋骨,换换脑子了。”
王嫣然性情温婉沉静,在一旁含笑点头,她精研中药,对药性药理有着近乎直觉的把握,是科里有名的“活药典”。她细心地补充道:“是啊,陈医生。终南山是道家福地,太乙观更是历史悠远。我们学中医的,总说‘医道同源’,去感受一下,或许对平日所思所悟,别有启发。总困在这四方天地里,思路也容易僵滞。”
陈墨闻言,心中微动。终南山,太乙观…这些名字他并不陌生,祖父留下的笔记中,便多次提及终南幽境对修养心性的助益,甚至某些草药炮制之法,也暗合自然节律,颇有道家“法于阴阳”的意味。他看向两位真诚的同事,点了点头:“好,出去走走也好。多谢你们费心。”
“那就这么说定了!”李梦瑶一拍手,“明早七点半,医院门口集合,坐我的车去。记得穿轻便些,山路可能不好走。”
次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车子驶离喧嚣的都市,向着巍峨苍翠的终南山驶去。窗外的景致逐渐由规整的街衢变为起伏的山峦,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新气息。三人虽是同事,平日忙于诊务,如此闲暇同游的机会却也难得,车内气氛轻松愉快,话题也从疑难病例,渐渐转向了山光水色。
行至山脚,弃车步行。石阶蜿蜒,隐入密林深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中浸润着泥土与腐殖质的醇厚气息,间或传来几声空灵的鸟鸣,更显山幽境绝。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肃穆,自然而然地笼罩下来,连最活泼的李梦瑶也收敛了笑语,脚步放得轻缓。
踏着布满青苔的石阶上行约莫半个时辰,一座古朴的道观终于出现在眼前。青黑色的墙垣斑驳陆离,匾额上“太乙古观”四个篆字,历经风雨,苍劲依旧。观内庭院不大,却收拾得极为洁净,几株千年古柏虬枝盘错,默然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三人在观内静静游览,瞻仰殿宇,观摩碑刻,感受着这份沉淀了千百年的宁静。在一处植满修竹的幽静小院,一位身着青色道袍、须发皆白的老道长,正于石桌前独自品茗。老道长面容清癯,眼神澄澈如水,见三人到来,微微颔首示意。
李梦瑶率先上前,恭敬执礼:“道长您好,打扰您清修了。我们是山下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慕名而来。”
老道长含笑回礼,声音温和而悠远:“原来是三位医家善信,济世救人,功德无量。既是远来,便是有缘,若不嫌山茶粗陋,不妨同饮一杯。”
三人道谢落座。老道长手法从容,烫杯、置茶、冲泡、分汤,动作如行云流水,与这山间幽境浑然一体。清雅的茶香袅袅升起,沁人心脾。
“三位医者,眉宇间皆有清气,然亦藏有倦色。可是医途之中,亦有惑乎?”老道长目光温和地扫过三人,缓缓开口。
李梦瑶性情直率,闻言便叹道:“不瞒道长,确是如此。我主治针灸,力求精准高效,有时遇到病程绵长、反复不愈的患者,或是家属急于求成、质疑不断,心中便不免焦躁,觉自身所学有限,力有不逮,这‘气’一乱,下针时甚至感觉都滞涩了几分。”
老道长拈须微笑:“《道德经》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女善信所言之‘气’,不仅是病患之气血,亦是医者自身之神意。针石虽利,终是外缘;神意所向,方是关键。过犹不及,执着于‘速效’与‘精准’,反易失其圆融活泛之机。当学流水,因势利导,不强行,不妄动,于绵绵若存之中,自见穿石之功。”
李梦瑶闻言,若有所思。她想起自己有时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手法不免失之于猛,或是面对质疑时心生抵触,确实影响了与患者的沟通和治疗的圆融。老道长一席话,点醒了她“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以及医者持守中正平和心态的重要性。她喃喃道:“因势利导…不强行…我好像明白了一些。”
王嫣然静聆片刻,也轻声诉说自己的困惑:“道长,我负责中药方剂,常感药性如兵,配伍如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面对复杂证候,苦思冥想,力求方证丝丝入扣,却反觉陷入繁琐,失了灵性,仿佛被方药条文所缚,难窥其‘神’。”
老道长颔首:“《庄子·达生》篇中,有梓庆削木为鐻,必齐以静心,忘是非、毁誉、巧拙乃至四肢形体,然后‘以天合天’,成其鬼斧。施药亦然。草木有性,亦有情意。若心中只存君臣佐使、寒热温凉之条文,执着于‘我’之巧思安排,则与药性天然之灵动相隔矣。当效法古人,‘斋以静心’,忘掉知见枷锁,以虚明之心,直接感受草木之性情,洞察病机之本源,则方从心出,自然契合。”
王嫣然眼眸一亮,仿佛堵塞的思路被瞬间疏通。她一直致力于方剂研究,力求严谨,却不知不觉间被理论框架所束缚,失去了初学医时对草药那种鲜活灵动的感知。老道长的话,指引她回归“虚静”,回归与药性、与病机最本真的连接,这正是她所寻觅的“神韵”。她由衷感激:“多谢道长!‘以天合天’,晚辈受教了。”
最后,老道长的目光落在了始终静默聆听的陈墨身上。陈墨感受到那目光中的澄明与深邃,不再犹豫,将心中积攒的困惑——关于中西医理念的碰撞、关于院内无形的压力、关于孙小军之流的非议攻讦,以及自己虽坚守却偶感前路迷茫的心境,一一坦诚道出。他语气平和,并无抱怨,更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绪。
老道长静默片刻,方缓声道:“善。《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医者,仁术也,其本在利济苍生,而非争竞高下。彼以非道相扰,若以争对争,犹如以火救火,其焰愈炽,已落下乘,背离医道本怀。”
他目光深邃,似已看透陈墨心中症结:“汝所学之医道,核心在于‘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身心,其理本一。面对外扰纷争,亦当循此理。守汝自身之‘正气’——即仁心、医术、对患者之诚。外来之诋毁压力,视若‘邪气’。不与之正面缠斗,不因其动摇本心,唯以‘扶正’为要,持守中正平和。待汝根基深厚,正气充盈,邪气自无隙可乘,不驱而散。此即‘无为而治’之妙用。”
“无为而治…”陈墨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心中仿佛有惊雷滚过,又似清泉流淌,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之感席卷全身!
他一直以来的坚持,虽方向正确,却总带着一丝“对抗”的意味,内心难免耗损。老道长以水为喻,以“不争”为策,以“无为而治”为纲,为他指明了一条更为高明、也更为契合医道本质的路!这不正是中医最高明的境界吗?并非医生凭己意去“战胜”疾病,而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激发其固有的自愈能力,使身体重归“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
将此理推及人事,他何需与孙小军在口舌手段上争短长?只需如磐石般坚定不移地精进医术,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救治病患,以确切的疗效与仁厚的医德,自然彰显中医的价值与力量。当他自身足够强大,所行之“利”足够广博时,那些喧嚣与诋毁,便如蚊蚋过耳,无损分毫。这才是“不争之争”,是“利万物而不争”的至高境界在现实中的践行!
一种血脉相连、相见恨晚的深切共鸣,在陈墨心中激荡。他感到自己寻觅已久的某种精神依托和哲学根基,终于在此刻,与这古老的道家智慧轰然对接!
他肃然起身,整理衣冠,对着老道长深深一揖,言辞恳切而激动:“多谢道长指点迷津!晚辈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此训必当铭记于心,奉为圭臬!”
老道长安然受礼,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善。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亦在汝之银针草药、望闻问切之中。望善信能融通道医,以医体道,以道弘医,惠泽苍生。”
下山之时,已是暮色四合,山岚渐起。三人的心境皆与来时迥异。
李梦瑶步履轻快,脸上重现明澈光彩:“我懂了,以后下针,不能光想着‘扎准’,更要心平气和,感受患者的气机流转,像水一样顺势而为。”
王嫣然眼神清亮,似有所得:“回去再读《本草》,当抛却那些僵化的框架,试着去直接‘聆听’每一味药想要诉说的‘话语’。”
而陈墨,他的步伐沉稳如山,目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邃辽远。他回望暮霭中巍然沉寂的终南山和那座太乙古观,心中已然立下坚定的志向。
“嫣然,梦瑶,”他开口道,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力量,“回去之后,我想系统研读道家经典,特别是《道德经》与《庄子》,还需你们多多指点,共同探讨。”
王嫣然与李梦瑶相视而笑,她们知道,这次终南之行,已在陈墨心中播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种子。
“理应如此。”王嫣然柔声道。
“没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李梦瑶爽快应承。
归途的车厢内安静了许多,三人各自沉浸在方才的感悟之中。陈墨望着窗外掠过的模糊山影,内心却如古井映月,一片澄明。老道长的话语,“上善若水”、“不争”、“无为而治”的智慧,不仅为他化解了眼前的人际困局,更如同为他一直秉持的医道理念,注入了一道源头活水,找到了坚实而崇高的哲学基石。
他决心深入道家堂奥,不仅是为涵养心性、应对烦扰,更是为了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医术与生命实践,探索一条“以道御医,以医显道”的更深邃路径。他相信,这条“医道结合”之路,必将引领他走向一个更从容、更博大、也更贴近生命本真的境界。
人生的意义,于陈墨而言,从来不止于治愈身体的疾苦,更在于对生命之“道”不息的探寻与践行。在医院救死扶伤是践行,在古籍中钩沉医理是践行,如今,在这条融合了道家智慧的医途上修养心性、领悟天人合一之境,同样是不可或缺、且更为根本的修行。前路漫漫,然心灯已燃,他必将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神医闯关中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