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空尚未从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与无奈中完全抽离,灰色天幕上再次浮现出冰冷的文字,抛出了一个让所有帝王都心头一紧,让臣子们头皮发麻的新问题:
【第十问:若汝有二子,一者能力出众,另一者秉性纯孝,当立何人为帝?】
道光时空:
养心殿内的旻宁(道光)在看到问题的瞬间,瞳孔骤然收缩,呼吸都为之一滞。这说的不就是他吗?!奕詝(未来的咸丰帝)仁孝,但体弱;奕欣(恭亲王)聪慧果敢,能力显然更胜一筹。这个困扰他多时、难以决断的难题,竟被天幕如此赤裸裸地公之于众!他下意识地看向眼前这两个儿子,一时陷入为难之中。
康熙时空:
玄烨(康熙)先是一愣,随即嘴角扯出一丝略带嘲讽和疲惫的苦笑。“两个儿子?朕何止两个……”他脑海中瞬间闪过那些才华横溢却也各怀心思的儿子们——废太子胤礽的狂悖,老大胤禔的蠢蠢欲动,老八胤禩的结党营私……
“能力出众?秉性纯孝?”他心中默念,最终一个沉稳的身影定格下来,“论能力、论心性、论担当,还是老四(胤禛)……”这段夺嫡的惨痛经历,至今思之,犹觉心惊。
乾隆时空:
弘历(乾隆)看到这个问题,几乎要老泪纵横。立谁?他立一个死一个!嫡子永琏、永琮早夭,追赠的太子名号如同诅咒;后来属意的永琪亦英年早逝……这问题简直是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朕……朕都不敢立太子了,直接禅位吧!”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一种近乎迷信的恐惧。
努尔哈赤时空:
努尔哈赤挠了挠头,一脸不以为然:“这有啥可难的?立谁不行?咱大金有四大贝勒共治国政,有八旗制度!儿子们都有份,谁能耐大谁就多出力呗!只要别坏了规矩,谁当大汗不是当?”他完全无法理解后世那种将皇权集中于一人之身的继承制度所带来的烦恼。
与前面几个时空更多是帝王自身的感慨不同,在道光时空,这个问题对于京师乃至天下所有有资格投票的官员、宗室、士子而言,不啻于一道催命符!
“这……这是要站队啊!”
“选四阿哥(奕詝)还是六阿哥(奕欣)?”
“名字一上天幕,岂不是告诉皇上,告诉全天下,我是‘四爷党’还是‘六爷党’?”
自康熙朝那场腥风血雨的夺嫡之后,谁敢明着掺和继承人问题?那是不想活了!可如今,天幕逼着他们选!
不选?那天幕的惩罚悬在头顶,谁敢试试?
选吧!反正自从这天幕出现,作死也不是第一次了。弹劾皇帝、猜测末代皇帝、议论战败赔款……哪一桩不是掉脑袋的罪过?不也这么过来了?
一种奇特的“债多不愁”的心理开始蔓延。
“法不责众!如今这么多人看着,皇上总不能把所有人都杀了吧?”
“更何况,如今英夷虎视眈眈,明年(按天幕时间)鸦片战争恐怕就要爆发,皇上正焦头烂额,哪有心思和精力来清算这个?”
“说不定……皇上自己也想看看人心所向呢?”
在这种复杂而忐忑的心态驱使下,道光时空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远离权力中枢、觉得“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和士子,开始怀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悲壮,或者是一种“投机”的侥幸,投出了自己那一票。无数个名字,代表着“奕詝”或“奕欣”,化作光点,飞向天幕,即将组成一幅公开的、关乎未来帝国权力格局的站队图。
而深宫之中的道光皇帝,此刻确实如一些人所料,心思更多地被即将到来的外患所占据。但当他抬头,看着天幕上那逐渐清晰、代表着两个儿子支持率的柱状图时,眼神依旧变得无比复杂和锐利。这不仅仅是一个继承人的问题,更是对他本人执政倾向、对朝局力量的一次公开检视。
天幕之上,道光时空代表着两位皇子支持率的光柱飞速攀升。然而,其比例却呈现出惊人的悬殊——奕詝(未来咸丰帝)的票数遥遥领先,几乎是奕欣的十几倍!
这结果看似出人意料,细想却在情理之中。之前天幕已然“剧透”,奕詝便是未来的咸丰皇帝。对于大多数投票者而言,在这等关乎身家性命的站队问题上,选择一个已知的、被“天命”所归的答案,风险无疑是最小的。选择奕詝,意味着遵循“历史正确”,即便将来被清算,也可辩解为“顺应天意”。而选择奕欣,则带有赌徒般的冒险色彩,非极度看好或其铁杆拥趸不敢为。
就在众人屏息凝神,等待天幕宣布哪一方是“正确”答案时,那冰冷的电子音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此题无标准答案,选择任何一方,皆可获得奖励:铜钱二百五十文。】
紧接着,一行带着明显调侃甚至怜悯意味的评论浮现:
【评论:这个皇帝,谁当谁倒霉!】
“二百五?”康熙时空,有大臣下意识地嘀咕出声,这数字在此语境下,显得格外刺耳和讽刺。而那句“谁当谁倒霉”的评论,更是让所有时空的人都愣住了。
未等众人细想,天幕开始以极快的速度,罗列出奕詝登基后,短短十一年间所遭遇的惊天劫难: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爆发:金田烽火瞬间燎原,半个中国陷入战火,定都天京(南京),与大清分庭抗礼。
咸丰五年英法联军再至:广州陷落,大沽口激战,最终咸丰十年京城被破。
同年圆明园被焚: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在熊熊烈火中化为断壁残垣,奇珍异宝或被掠夺,或付之一炬。
咸丰十年俄国趁火打劫:北疆巨变,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费一兵一卒,强占东北、西北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咸丰十年仓皇北狩,咸丰十一年崩于行宫:在内忧外患的交迫下,年轻的皇帝被迫逃离北京,最终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未能再返京师。
画面快速闪回,太平军汹涌如潮,联军铁蹄踏破京畿,圆明园冲天烈焰,地图上北方大片领土被染上异色……最后定格在承德避暑山庄那凄凉的一角。
天幕评论:【内乱席卷半壁,外寇两度破京,园林被焚,疆土沦丧,最终颠沛流离,英年早逝于塞外。此等境遇,可谓苦命至极,较之明末崇祯皇帝,恐犹有过之。】
天幕之下,一片死寂。
先前那些因为“押对宝”而暗自庆幸选择了奕詝的人,此刻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言,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这哪里是当皇帝?这分明是跳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火坑!
道光时空,养心殿内的旻宁,看着天幕上长子那注定的、悲惨的未来,身体微微摇晃,脸色灰败。他心中对奕詝的那份因“仁孝”而产生的怜爱,此刻被巨大的心痛和无力感所淹没。他这才明白,为何天幕说“谁当谁倒霉”。将这千疮百孔的帝国交给任何一个儿子,都无异于让他去背负一座沉沦的十字架。
而原本因票数落后而有些失落的奕欣派,此刻心中竟隐隐生出一丝诡异的“庆幸”——或许,未能继承大统,对六阿哥而言,反是一种命运的眷顾?
康熙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经历过动荡,但对比咸丰这十一年的浓缩灾难,竟觉得自己的平三藩、收台湾都显得“从容”了许多。乾隆亦是默然,他自负“十全武功”,却不想子孙竟会沦落至如此境地。
那句“谁当谁倒霉”,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回荡在所有时空。它不仅仅是对咸丰个人命运的判词,更像是对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发出的、无可挽回的哀鸣。选择继承人,在这一刻,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因为无论选谁,都只是选择由谁来品尝这杯已然酿好的、名为“末世”的苦酒。
喜欢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