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城的晨光,终于褪去了连日战火的阴霾,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昨夜的厮杀痕迹尚未完全抹去,断壁残垣间还残留着暗红的血渍,但城中已渐渐恢复了生气——百姓们在士兵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出藏身的地窖,孩童们探头探脑地打量着进城后秋毫无犯的大周军队,空气中少了硝烟味,多了几分烟火气。
吴三桂身着便服,行走在遵化街头,身后跟着楚嫣然和几名亲兵。他没有乘车,而是亲自巡视城中情况,看着百姓们脸上从恐惧到安心的转变,心中颇感欣慰。“楚姑娘,城中流民数量统计得如何了?”他转头问道,目光落在身旁一身素衣、举止温婉的楚嫣然身上。
楚嫣然连忙躬身回道:“陛下,经昨日一整天统计,城中及周边流民共计三千二百余人,多是战火中失去家园的农户。臣已按‘招抚流民、开垦荒地’之策,在城东划定了安置区域,搭建了临时棚屋,今日便会发放种子、农具和口粮。”
吴三桂点了点头,走到一处流民安置点外,只见士兵们正有条不紊地分发物资,百姓们排着队,脸上满是感激。一名白发老者接过一袋种子,对着士兵连连作揖:“多谢陛下恩典!多谢大军救命之恩!”
“老人家不必多礼。”吴三桂上前一步,握住老者的手,温声道,“朕兴兵伐清,便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只要大家安心务农,朕承诺,三年内绝不征收赋税,还会派农官指导耕作,定让大家丰衣足食。”
老者激动得老泪纵横,跪地叩谢:“陛下圣明!我等百姓,终于有盼头了!”周围的百姓见状,也纷纷跪地行礼,高呼“陛下万岁”,声音响彻街头。
楚嫣然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钦佩:“陛下体恤百姓,民心所向,何愁大业不成。臣已联络城中望族,筹集了一批耕牛,后续会分配给耕作困难的农户,确保春耕不违农时。”
“做得好。”吴三桂赞许道,“民生是根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才有稳固的后方。你放手去做,所需人力、物力,朕全力支持。”
离开流民安置点,两人又前往城外的农田查看。昔日荒芜的田地间,已有不少百姓开始翻土耕种,远处几名农官正指导农户辨认种子、规划田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吴三桂心中大安,楚嫣然的才干远超他的预期,有她治理遵化,他便能无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城中另一处忙碌景象,则是白芷薇主持的防疫工作。城西的空地上,临时搭建的医疗点前挤满了百姓,白芷薇身着浅青色医袍,正为一名孩童诊治感冒,动作轻柔,神情专注。她身旁的几名医官和学徒,有的为百姓包扎伤口,有的熬制防疫汤药,还有的在向百姓讲解卫生知识。
“大家听好了,战后天气转暖,容易滋生疫病,一定要将水煮沸再饮用,家中垃圾要及时清理,城外的尸体已由军队统一掩埋,切勿随意靠近!”一名学徒拿着扩音的竹筒,大声向百姓宣讲防疫要点,周围的百姓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回应。
白芷薇为孩童诊治完毕,又走向一名受伤的士兵。那士兵手臂被箭矢划伤,伤口已有轻微发炎,白芷薇仔细清洗伤口,敷上草药,包扎妥当后叮嘱道:“这几日切勿沾水,每日来换药一次,很快便能痊愈。军中已熬制了防疫汤药,记得每日服用。”
士兵躬身道谢:“多谢白姑娘!上次大战,若不是你及时救治,我这条命早就没了。如今又劳烦你为百姓义诊,真是活菩萨啊!”
白芷薇浅浅一笑:“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将士们浴血奋战,百姓们饱受战火,我只求能尽一份力,让大家远离伤病之苦。”
正说着,一名亲兵匆匆赶来:“白姑娘,城北发现几名百姓出现发热、呕吐症状,疑似疫病初期症状,请你即刻过去查看!”
白芷薇脸色一变,连忙起身:“带我过去!”她转头对身旁的医官吩咐道,“立刻封锁那片区域,禁止人员出入,所有接触过患者的百姓,全部隔离观察,备好防疫汤药,我马上就到。”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也立刻赶了过来。城北的小巷已被士兵封锁,几名患者躺在临时搭建的棚屋内,面色潮红,不时呕吐,情况危急。白芷薇正为患者诊治,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情况如何?”吴三桂轻声问道,生怕打扰她诊治。
白芷薇头也不抬地回道:“是风寒引发的急性疫病,好在发现及时,尚未大规模扩散。这些患者多是接触过未掩埋的尸体,或是饮用了不洁的水源。”
她一边说着,一边开具药方,吩咐学徒:“按此方加大剂量,熬制大锅汤药,给封锁区域的百姓和士兵每人服用一碗,再用艾草、苍术熏烤街巷,消毒防疫。”
吴三桂立刻下令:“传朕命令,全军将士协助白姑娘防疫,凡违抗防疫命令者,严惩不贷!再从军中抽调百名士兵,协助掩埋城外剩余的尸体,务必彻底清理干净!”
在白芷薇的精心诊治和军队的全力配合下,短短几日,城北的疫病便得到了控制,患者陆续痊愈,没有出现大规模扩散的情况。百姓们对白芷薇感恩戴德,纷纷送来鸡蛋、粮食等物资,却都被她婉拒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这些东西,还是留给更需要的百姓吧。”
而此时的遵化城外,叶轻眉正带着经商团队,接管城中的盐场和铁矿。昔日被清军荒废的盐场,如今已重新燃起灶火,工人们在叶家账房先生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晒盐、提纯作业;铁矿场内,工匠们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新炼出的铁器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军中,补充军械缺口。
“叶总管,遵化盐场日产盐约一千二百斤,铁矿日产铁八百斤,按此产量,每月可向军中供应盐三万六千斤、铁二万四千斤,加上永平的产量,足以满足大军需求。”账房先生向叶轻眉汇报着生产情况,脸上满是敬佩。他原本以为,这位江南来的女子只会经商,没想到对盐铁生产也如此精通。
叶轻眉点了点头,走到盐场的储盐仓库查看:“将这些盐分为三等,上等盐供应军中,中等盐投放市场,下等盐用于腌制咸菜,储备粮草。另外,立刻派人衔接山海关、永平的商路,将遵化的盐铁运往两地,再将两地的粮草、药材转运过来,形成循环调度体系。”
“遵命!”账房先生连忙应下,转身去安排。
叶轻眉又来到铁矿旁,看着新打造的兵器,满意地点了点头。她出身江南盐商世家,自幼便跟随父亲打理生意,不仅精通经商之道,对物资调度、产业管理也颇有心得。此次接管遵化盐铁产业,她只用了短短几日,便让原本停滞的生产恢复了生机,还建立了完善的物资供应体系,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城中的另一角,苏凝香则带领着红袖阁的弟子,展开了肃清清军间谍的行动。遵化城破后,不少清军间谍潜伏在城中,伺机作乱。苏凝香凭借着红袖阁遍布各地的情报网络,很快便锁定了几名可疑人员。
“叶师姐,那名卖糖葫芦的小贩,连续三日在中军帐附近徘徊,形迹可疑,而且他的口音并非本地口音。”一名红袖阁弟子向苏凝香汇报,手指着不远处的一名小贩。
苏凝香藏身于巷口,仔细观察着那名小贩,眼中闪过一丝寒芒:“此人腰间鼓鼓囊囊,必藏有兵器或密信。你带两名弟子,从侧面迂回,我正面吸引他的注意力,伺机将其拿下!”
“是!”弟子们齐声应下,悄悄散开。
苏凝香整理了一下衣衫,缓步走出巷口,走到小贩面前,笑道:“老板,来两串糖葫芦。”
小贩见有人买东西,脸上露出笑容,转身去取糖葫芦,眼中却闪过一丝警惕。就在他转身的瞬间,苏凝香身形一动,如闪电般出手,扣住了他的手腕。小贩大惊,想要反抗,却被苏凝香死死按住,动弹不得。
此时,两名红袖阁弟子也及时赶到,将小贩制服,从他腰间搜出了一封密信和一把短刀。密信上用清军暗号写着,约定三日后在城南客栈集合,伺机纵火焚烧军中粮草。
“说!你们还有多少同党?藏在何处?”苏凝香眼神冰冷,厉声问道。
小贩被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如实招供:“还有十九名兄弟,都藏在城南客栈,为首的是清军百户吴三狗!”
苏凝香当即下令:“立刻集合弟子,随我突袭城南客栈,务必将这些间谍一网打尽!”
半个时辰后,城南客栈内响起了激烈的打斗声。苏凝香带领红袖阁弟子,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周密的部署,很快便将客栈内的十九名间谍全部抓获,无一漏网。经审讯,这些间谍不仅负责潜伏作乱,还在城中散布谣言,蛊惑民心。
肃清了城中的清军间谍后,苏凝香并没有放松警惕。她在遵化城中设立了红袖阁的情报据点,挑选可靠的百姓和商户作为情报联络员,密切监视关外多尔衮的动向。同时,她还派人深入蒙古草原,联络那些不满清军压迫的部落,收集清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等情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夕阳西下,遵化城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城中百姓安居乐业,士兵们士气高涨,各项事务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吴三桂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中热闹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楚嫣然安抚流民、恢复生产,白芷薇防疫治病、拯救百姓,叶轻眉打理产业、保障后勤,苏凝香肃清间谍、收集情报,还有穆青岚、慕容雪等将领镇守四方,他身边的这些红颜知己,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人才。
“陛下,苏姑娘派人送来情报,多尔衮在关外调集兵力,似有南下之意。”沈落雁走到吴三桂身旁,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
吴三桂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诸位卿家辅佐,朕何惧多尔衮!传令下去,全军加强戒备,整顿军备,随时准备迎击清军!”
“遵命!”沈落雁躬身应下,心中对吴三桂充满了信心。她知道,有这样一位体恤百姓、知人善任的君主,有这样一支团结一心、战力强悍的军队,大周定能在这场逐鹿天下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喜欢吴三桂称帝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吴三桂称帝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