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南疆,阳光变得温柔起来,博物馆周围的草木绿得发亮,花田中的格桑花苗已经长到了小腿高,嫩绿的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曳,像一群挥舞着小手的孩子,盼着夏天的到来。
小艾克拜尔一早就开了博物馆的门,正在擦拭展厅里的展台——今天有一件特殊的“新馆藏”要送来,是陈阳从内地寄来的,他特意提前把展台收拾干净,等着这件“宝贝”。
“小艾克拜尔叔叔!”院门外传来小木拉提的喊声,他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裹,“陈阳叔叔寄的东西到了,邮局的叔叔让我帮忙送过来的!”
小艾克拜尔赶紧接过包裹,包裹用牛皮纸包着,外面缠了好几圈胶带,上面写着“谨寄南疆戍边博物馆 陈阳”,字迹工整有力。他抱着包裹走进展厅,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一个木盒,盒面上刻着一朵格桑花,和张明远做的“戍边花田”木牌上的花纹一模一样。
打开木盒,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放着三样东西:一本泛黄的旧相册、一支钢笔、一个小小的铜制哨子。旁边还有一张纸条,是陈阳写的:“小艾同志,这是叔叔陈峰留下的遗物,相册里是他当年在边境连的照片,钢笔是他用来写家书的,哨子是他巡逻时用的,现捐赠给博物馆,让它们和老枪一起,守护这片土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小艾克拜尔拿起旧相册,轻轻翻开,第一页就是陈峰的单人照:他穿着草绿色的军装,戴着军帽,手里握着老枪,站在界碑旁,笑容灿烂,眼神明亮,身后是一片盛开的格桑花。相册里还有很多连队的合影,有老兵们一起巡逻的照片,有在雪地里搭帐篷的照片,还有大家一起种花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当年的岁月。
“这是陈峰爷爷吗?”小木拉提凑过来,指着照片里的陈峰问。
“是呀,”小艾克拜尔点点头,声音有些轻柔,“这是陈峰爷爷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候他和张爷爷、王爷爷他们一起,在边境线上守护着我们的家。”
他拿起那支钢笔,笔杆已经有些磨损,笔帽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戍”字。“这是陈峰爷爷写家用的钢笔,”小艾克拜尔说,“当年他在边境线上,每隔一个月就给家里写一封信,告诉家里他一切都好,让家人放心。”
小木拉提拿起那个铜制哨子,放在嘴边吹了吹,“嘀嘀”的声音清脆响亮。“这个哨子是干什么用的呀?”
“巡逻的时候用的,”小艾克拜尔解释道,“当年巡逻的路线很长,兵们容易走散,陈峰爷爷就用哨子来集合大家。遇到危险的时候,哨子声还能提醒战友们注意安全。”
正说着,张明远、王建国和刘志强来了,他们听说陈阳寄了遗物来,特意赶过来看看。一进展厅,看到木盒里的东西,三位老人都愣住了,目光落在旧相册上,久久没有移开。
“这是……这是陈峰的相册!”王建国走过去,颤抖着拿起相册,翻开第一页,看着照片里的陈峰,眼眶一下子红了,“四十多年了,我还记得这张照片是1982年夏天拍的,那天我们刚巡逻回来,在界碑旁合的影,陈峰特意把老枪擦得锃亮。”
张明远拿起那支钢笔,指尖拂过笔杆上的“戍”字,轻声说:“这钢笔我见过,当年陈峰总把它揣在怀里,休息的时候就拿出来写家书,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哭了,他想家,却从来没说过要离开边境线。”
刘志强拿起哨子,吹了一声,熟悉的声音让他想起了当年的日子:“这哨子声,我太熟悉了。1983年春天,我们在山里巡逻,遇到大雾,走散了,就是陈峰用这哨子声把我们集合起来的。那时候雾太大,只能听见哨子声,却看不见人,我们就跟着哨子声走,最后终于汇合了。”
老人们围在一起,翻看着相册,回忆着当年的往事,声音里带着怀念,也带着伤感。孩子们陆续来了,围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老人们讲照片里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雪地里搭帐篷,”张明远指着一张照片说,“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帐篷搭好后,陈峰把睡袋让给了新兵,自己就盖着一件军大衣,坐在帐篷门口守夜。”
“这张是我们一起种花,”王建国指着另一张照片,“陈峰说,边境线不能只有风雪,还要有花,有生气。他从山脚下采来花籽,带着我们一起种,没想到第二年就开了一片花。”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拿出笔记本,把照片里的故事记下来。古丽娜扎看着一张陈峰给新兵系鞋带的照片,小声说:“陈峰爷爷真好,他不仅勇敢,还很温柔。”
“是啊,”刘志强点点头,“陈峰虽然是班长,却从来没摆过架子,对我们就像对亲兄弟一样。谁有困难,他都第一个帮忙;谁想家了,他就陪着聊天,讲他自己的故事。”
小艾克拜尔看着老人们和孩子们,心里一动,走到展柜前,把旧相册、钢笔和哨子小心翼翼地摆进去,放在老枪和巡逻日志的旁边。“这些东西,以后就是博物馆的新馆藏了,”他对大家说,“它们和老枪一样,都是当年戍边岁月的见证,都是雪岭枪魂的一部分。”
张明远看着展柜里的新馆藏,感慨道:“陈峰要是知道,他的东西能和老枪放在一起,能被孩子们记住,肯定会很高兴的。当年他总说,他做的都是分内之事,不值一提,可他不知道,他的勇敢和善良,早就刻在我们心里,刻在这片土地上了。”
王建国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是他和陈峰的合影,照片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两人当年的意气风发。“我把这张照片也捐给博物馆,”他说,“放在陈峰的相册旁边,让大家知道,我们当年是多么好的战友,多么好的兄弟。”
刘志强也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是一块磨得发亮的军用指南针:“这是陈峰当年用的指南针,1981年我们在山里迷了路,就是靠它找到方向的。我一直留着,现在也捐给博物馆,让它和其他东西一起,守护着这里。”
小艾克拜尔接过照片和指南针,一一放进展柜里。展柜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老枪、巡逻日志、旧相册、钢笔、哨子、指南针、照片……每一件都承载着当年的岁月,每一件都讲述着戍边的故事。
下午,博物馆里来了几位游客,是从内地来南疆旅游的一家人。他们看到展柜里的新馆藏,好奇地问小艾克拜尔这些东西的来历。小艾克拜尔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讲陈峰的故事,讲老兵们的坚守,讲孩子们的传承。
游客们听得很感动,那位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你要记住这些故事,记住这些守护家园的英雄,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
孩子点点头,看着展柜里的老枪和陈峰的照片,小声说:“我以后也要像陈峰爷爷一样,做一个勇敢的人,守护我们的祖国。”
小艾克拜尔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博物馆里的每一件馆藏,都是一颗传承的种子,它们在游客的心里生根,在孩子们的心里发芽,让雪岭枪魂的故事,传遍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展厅,落在展柜里的新馆藏上,给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张明远、王建国、刘志强和孩子们坐在展厅里,聊着天,讲着故事,笑声和话语声在展厅里回荡,与老枪、与馆藏、与窗外的格桑花苗,一起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这画面里,有思念,有坚守,更有永远不会停止的传承。
喜欢雪岭枪魂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雪岭枪魂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