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外骨骼原型机的成功,在“曙光”基地内部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那由钢管、弹簧和皮革构成的简陋框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件新装备,更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将人力从血肉之躯的极限中部分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希望如同野火,在人们眼中点燃,尤其是对那些每日需要负重劳作或执行危险任务的人而言。
然而,林烨和核心管理层保持着清醒。原型机成功,仅仅意味着技术路线可行,距离批量生产和实战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靠性、耐久性、成本、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将这种“力量增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优势,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次正式的实战效能测试,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进行。测试者选择了体格最强壮的“大熊”和以耐力见长的“猴子”。两人分别穿戴上加装了简单背负系统和腿部助力的外骨骼框架(已经过数次迭代改进,重量更轻,结构更优化),与未穿戴装备的自身进行对比。
测试项目包括:五公里负重(标准战斗装备及额外二十公斤配重)越野行军、障碍穿越、以及模拟近战突刺和防御动作。
结果令人振奋。
“大熊”穿着外骨骼,完成负重行军后,呼吸明显比未穿戴时平稳许多,汗水也少了不少。他挥舞着制式步枪进行突刺练习时,借助腰腿部框架传递的力量,刺击更加迅猛有力,并且连续动作后的疲劳感显着降低。
“猴子”的测试则更侧重于灵活性。在穿越由废料堆和壕沟构成的障碍区时,外骨骼的腿部助力模块让他的弹跳和攀爬能力得到了小幅提升,尤其是在需要爆发性动作的环节,优势明显。用他的话说:“感觉像是有人在后边推了一把,轻快了不少!”
数据被豆子详细记录了下来:平均负重减轻感约30%,长途行军体力消耗降低约25%,爆发性动作效能提升约15%。这些数字看似不起眼,但在生死一线的废土环境中,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一些。”韩明看着数据,难掩兴奋,“尤其是对爆发力的辅助,这超出了纯被动式设计的理论值。可能是我们的弹簧材料和杠杆比优化起到了意外效果。”
“关键是可靠性和维护。”雷娜更关心实际问题,“这玩意儿在泥水里泡过,或者磕碰多了,会不会散架?零件坏了能不能快速更换?”
老查理拍着胸脯保证:“结构都是模块化的,主要承重件用了最好的弹簧钢,耐磨耐造。寻常磕碰没事,真要是关键部位坏了,工坊现在也能很快打出来替换件!”
测试的成功,坚定了林烨推广外骨骼的决心。他当即下令,工匠铺暂停部分其他任务,集中资源,优先生产十套改进型外骨骼框架,优先配发给警卫队的精锐侦察小组和需要长途运输物资的后勤小队。
就在外骨骼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另一条关于“力量增幅”的探索,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技术小组的棚屋内,韩明、王磊和赵海正围着一个工作台,台上摆放着那几块从机械蜘蛛身上拆下的、散发着微弱蓝光的能量核心,以及一套更加复杂、连接着各种自制仪表和线缆的装置。这是他们尝试搭建的、极其简陋的能量监测和激发平台。
“输出还是不稳定,波动很大。”赵海盯着一个指针不断颤抖的电压表,眉头紧锁,“这种能量形式很奇特,不像普通的化学能或电能,更接近……某种场效应?”
“如果能搞清楚它的稳定输出原理,哪怕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王磊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或许就能给外骨骼提供真正的主动动力,而不是现在的被动辅助。甚至……驱动一些能量武器。”
这是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也是通往真正“力量飞跃”的关键。但进展极其缓慢,犹如盲人摸象。他们对这种能量几乎一无所知,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风险(之前一次过载尝试差点烧毁了整个监测平台)。
林烨偶尔会过来看看,他无法提供技术指导,但他那种偶尔灵光一现的“直觉”,却几次在关键时刻避免了灾难性的错误。比如,他会突然觉得某种连接方式“看起来不安全”,或者某个测试参数“应该再调低一点”。韩明等人虽然不解,但基于之前的经验,往往会谨慎地采纳他的建议。
这天傍晚,林烨再次来到技术棚屋时,发现气氛有些不同。韩明三人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疲惫和极度兴奋的神情。
“林首领,你来看!”韩明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指着监测平台中央。那里,一块能量核心被安置在一个新制作的、布满线圈的金属基座上,核心散发出的蓝光比平时明亮和稳定了许多。
“我们……我们好像找到了一种初步的共振稳定方法!”王磊激动地解释着,“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场,可以与这种能量产生微弱的耦合,让它输出的波动减小了百分之七十!”
虽然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这无疑是自获得这些核心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它意味着,这种高级能源,并非完全无法理解和利用。
“干得漂亮!”林烨由衷地赞叹。他知道,这一点点进展,可能比十套外骨骼的意义更加深远。
然而,力量的追求并非只有机械和能量一途。在医务所那边,伴随着阿雅身体的逐渐康复,另一个敏感的话题也开始被提及——基因层面上的强化。
负责照顾阿雅的李婶,在一次换药时,无意中提起基地里有个老流浪汉,据说懂得几种用变异植物和辐射蝎毒素调配的“强身汤”,虽然风险极大,但据说有人喝了之后力气确实变大了些。
这话传到了林烨耳朵里,让他心中一动。废土之上,由于辐射和环境剧变,生物变异是常态。人类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体质异常者,比如力量远超常人,或者恢复能力特别快。这种变异是否可控?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安全地诱导或增强?
他将这个想法与韩明和负责生物样本的孙莉、李敏进行了探讨。
“基因强化……这即使在旧世界,也是禁忌领域。”孙莉的态度非常谨慎,“‘天幕’公司在这方面有过研究,但结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伦理问题。失控的变异比任何敌人都可怕。”
李敏也补充道:“而且我们缺乏最基础的实验设备和安全环境。贸然尝试,很可能制造出无法控制的怪物,或者引发灾难性的基因污染。”
林烨明白其中的风险。但这片残酷的废土,正在逼迫着所有幸存者不断突破极限。外骨骼和能量武器是外在的延伸,而基因强化,可能是内在的根本性突破。这或许是一条更加危险、更加漫长的道路,但它的终点,可能代表着人类适应新世界的终极答案。
力量的增幅,以多种形式在“曙光”基地内悄然进行着。从粗糙但实用的机械框架,到神秘难解的高级能源,再到充满未知与风险的生物技术。每一条路都布满荆棘,但每一点微小的进展,都在一点点地重塑着这支幸存者队伍的面貌和能力。
林烨站在初具规模的了望塔上,看着下方峡谷内点点灯火(部分区域已接上电灯),听着工匠铺传来的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他们正在获得力量,但这力量能否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曙光”?而远方,阿雅梦中那越来越清晰的“铁锈与哭泣”的预感,又预示着怎样的风暴正在逼近?
力量的提升,从来都与责任和危险相伴而生。“曙光”的成长,注定无法在温室中进行。下一次考验,或许很快就会到来。而他们必须在此之前,尽可能地将手中的力量,锤炼得更加锋利。
喜欢炼假成真:我的虚拟帝国照映现实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炼假成真:我的虚拟帝国照映现实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