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已下,杏林堂的后堂便成了临时的“抗雷”指挥部。吴谦将自己珍藏的典籍和多年行医笔记尽数取出,与云逸、青黛一同钻研。严铁山则凭借其在药市的威望,开始联络其他尚在观望或对百草堂不满的药师,暗中筹备医理宣讲之事。
研制新方是当务之急。云逸深知,要想与那惑人心智、透支生命的“赤阳丹”抗衡,新方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其一,药性必须平和,符合《内经》“阴平阳秘”的养生根本;其二,需有切实可见的补益效果,能让百姓信服;其三,成本需低廉,方能普惠大众。
他将思路与吴谦、青黛探讨。吴谦经验老到,提供了几个经典的益气养血基础方,如“四君子汤”、“八珍汤”的化裁思路。青黛则从易理和五运六气角度分析,认为今岁土湿流行,易困脾胃,新方当以健脾益气为本,佐以轻清透达之品,避免滋腻碍胃。
云逸凝神静思,将所学融会贯通。他回忆起朱批中一段关于“草木精英,各禀天地之气,调和之道,贵在平衡,不在峻补”的论述,又结合自己救治石伯、应对时疫的经验,一个方子的雏形渐渐在脑中清晰。
“吴老,青黛姑娘,”云逸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们或可以‘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基础,健脾益气。但人参价昂,可用党参替代,其性更平,力虽稍逊,但合于普惠之意。再加入黄芪,增强补气固表之力,以应对时疫余氛。”
“妙!”吴谦点头,“此乃益气健脾之骨架。”
“然土湿之年,需防补而壅滞。”云逸继续道,“可佐以少量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再加些许防风,取其风能胜湿,轻宣透达之性,既能助脾运化水湿,又能防外邪侵袭。此方重在培养后天之本,元气渐充,则精神自来,绝非‘赤阳丹’竭泽而渔之比。”
青黛补充道:“还可加入一两味安神之品,如酸枣仁,百姓劳碌,多有心神耗伤,如此则心脾同调,其效更宏。”
三人反复推敲,斟酌分量,最终确定了一张名为 “培元益气散” 的方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防风、酸枣仁。药味精简,配伍严谨,性味平和,正合“王道无近功”的医理。
方子既定,吴谦立刻动用关系,采购优质药材,由云逸亲自监督炮制。为确保药效,云逸甚至尝试在炮制和合药的过程中,将体内那丝微弱的气感依循玉佩昨夜传递的某种温热轨迹缓缓运转,融入药粉之中。他不知此法是否有用,只是心之所至,自然而然。
第一批“培元益气散”制成后,吴谦先是让杏林堂的伙计及一些信得过的老病号试用。反馈极佳,服用者皆觉精力较前充沛,睡眠安稳,胃口渐开,且无任何不适。消息悄然在底层药农和贫苦百姓中传开,虽声势远不及百草堂大肆宣扬的“赤阳丹”,却如涓涓细流,开始浸润干涸的土地。
与此同时,严铁山组织的医理宣讲也在几个相熟的茶楼悄然开始。他并未直接点名“赤阳丹”,而是从《黄帝内经》讲起,深入浅出地阐述阴阳平衡、正气存内的重要性,痛斥滥用虎狼之药透支生命的危害。听众中不乏有识之士,闻言深以为然。
这一日,云逸正在杏林堂后院检视新一批药材,青黛快步走来,低声道:“云逸哥哥,有动静了。百草堂三日后,要在药市中心广场举办‘赤阳圣会’,现场免费派发‘赤阳丹’,并有‘神医’坐镇,宣称要‘普济众生’,声势造得极大。”
云逸目光一凝:“他们终于要大规模动手了。”
“而且,”青黛语气带着一丝忧急,“我观星象,三日后天象有异,火曜犯心,主躁动、暴烈之气升腾。他们选在此时,恐怕不止派药那么简单,或有煽动民心、制造事端之嫌。我们需早做准备。”
云逸点头,沉思片刻,道:“他们既以‘圣会’为名,我们便不能硬阻。或许……我们也可借此机会,让他们自曝其短?”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云逸心中渐渐成形。他要在这“赤阳圣会”之上,以正宗的医道,当众戳穿“赤阳丹”的画皮!然而,雷火门诡计多端,届时会场龙蛇混杂,危机四伏,他此举无异于火中取栗。他能否成功?又该如何利用青黛所观的天象,以及怀中那愈发显得神秘的玉佩?
(第十四章 完)
喜欢玉虚医缘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玉虚医缘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