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战的持续绞杀和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如同一股强烈的催化剂,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更在技术领域引发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地震。大量原本服务于战争的先进技术,或因战略需求,或因利益交换,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流向保持中立且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市场价值的中华帝国。
西苑格物院的保密资料库,几乎每隔几天就会迎来一批新的、贴着德文、英文甚至法文标签的微缩胶卷或技术图纸箱。内容包罗万象,从更先进的舰用蒸汽轮机、大功率柴油机设计,到新型光学玻璃熔炼工艺、无线电通讯技术,甚至包括了一些关于坦克(此时还被称为“陆地巡洋舰”)的早期概念草图和一些空气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格物院各研究所的灯火,几乎彻夜不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如同掉进了米缸的老鼠,疯狂地吸收、翻译、消化着这些海量的知识。
“太快了…实在太多了…”一位老教授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既兴奋又疲惫地对李振声感叹,“很多概念我们闻所未闻,消化吸收需要时间,更需要能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的人才!”
李振深有同感。化工所虽然取得了硝酸工业化的突破,但面对随之而来的更复杂的石油催化裂化、合成橡胶、甚至初步的塑料合成技术资料,他同样感到人手捉襟见肘,尤其是缺乏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
---
与此同时,帝国的“人才虹吸”计划也在全面发力。
上海,“远东贸易公司”的办公室门庭若市。除了寻求商业合作的洋行代表,更多是来自欧洲各国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甚至是一些在战争中失去工作或对前景感到迷茫的科学家。优厚的薪酬、稳定的环境(远离战火)、以及帝国对技术近乎饥渴的重视,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一位前克虏伯公司的中年机械工程师,在仔细阅读了合同条款和了解到他将参与的项目(新型火炮炮闩的仿制与改进)后,郑重地在聘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位来自曼彻斯特的年轻电气技师,对帝国正在规划的东北电网表现出极大兴趣,登上了北上的轮船。
甚至还有一位因战争而中断研究的法国物理学家,在收到帝国大学发出的、关于支持其进行“放射性物质”研究的邀请后,经过慎重考虑,也决定携家眷前往东方。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才,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入帝国工业化的大潮。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程理念,这对正处于知识爆炸和消化吸收期的帝国而言,价值无可估量。
---
奉天,航空研究院。
德国空气动力学资料的到来,如同及时雨。研究员们终于摆脱了完全凭感觉和模仿的初级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翼型理论、升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
“原来如此!怪不得‘初教-甲型’的操纵那么别扭!”一个年轻人看着图纸上的气动中心和平尾配平原理,恍然大悟。
他们立刻着手对“初教-乙型”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机翼形状、尾翼布局都进行了优化。同时,陈明远团队送来了好消息:基于德国技术改进的新一代六缸直列水冷发动机原型机,功率比之前的四缸机提升了近百分之四十,重量却只增加了不到百分之二十!
虽然可靠性仍需大量测试,但这无疑给“初教-乙型”注入了强劲的心脏。研究院上下士气大振,目标直指制造出一架能够稳定飞行、进行基础训练的教练机。
---
养心殿。
溥仪看着内务府和内阁联合提交的关于近期技术引进和人才招募的汇总报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些都是他未来蓝图的基石。
“告诉格物院和各工厂,对于这些外来技师和专家,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礼遇,生活上妥善安排,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但同时,必须安排我们自己的人跟着学,跟着做!朕要的是技术扎根,而不是永远依赖外人!”
“另外,”他沉吟片刻,“以朕的名义,向欧洲那些最顶尖的、但可能因战争而受到影响或排挤的科学家,发出更正式、更具诚意的邀请。特别是物理学、数学和化学领域的泰斗。我们可以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研究所,提供他们在本国都无法获得的科研条件和经费!”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宫殿的穹顶,望向了那神秘的微观世界和浩瀚的宇宙。他知道,一些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终极力量,其钥匙就掌握在那些看似不谙世事的理论科学家手中。帝国的科技树,不仅要枝繁叶茂,更要向着那最高的、无人触及的顶端,奋力生长。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