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刃”计划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帝国庞大的军事肌体。各集团军司令部迅速成立,将领们奔赴驻地,整军备战的浪潮席卷全国。而在这一切公开的、轰轰烈烈的军事建设之下,几项更为隐秘、足以决定未来国运的绝密工程,在溥仪的亲自指导和绝对保障下,悄然启动。
一、 “盘古计划”——原子之力的探寻
西苑,帝国科学院深处,一座新落成的、戒备森严的建筑被命名为“第五研究所”,对外宣称是进行“新型材料极端环境测试”。只有极少数核心人员知道它的真实使命——“盘古计划”,旨在探索原子核中蕴藏的巨大能量。
奥托·哈恩博士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在奉天兵工厂的初步实验让他确信,这片东方的土地拥有他梦寐以求的研究条件。溥仪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为他指明了大致方向——重点研究铀235的分离提纯方法(尽管具体工艺仍需摸索),以及链式反应的可能性理论。
大量的资源开始向这个无底洞般的领域倾斜。从捷克(此时尚未被德国吞并)秘密购得的沥青铀矿样本被运抵,化学家们开始尝试各种分离方法;物理学家们则埋头于复杂的理论计算和实验设计。这里没有硝烟,只有计算机(人力)的沙沙声和仪器运行的微鸣,但其所探寻的力量,却远超任何常规武器。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未知的博弈。
二、 “龙王计划”——移动国土的构想
大连造船厂,一个代号“x车间”的封闭区域被划出,由内务稽查司最忠诚的部队守卫。这里,便是“龙王计划”的摇篮——帝国航空母舰的预研基地。
萨镇冰亲自挑选了一批最富想象力、敢于打破常规的年轻船舶工程师和海军军官,组成了核心团队。溥仪没有给他们具体的图纸,而是给出了颠覆性的概念:“一种能够搭载飞机、在远洋作战的移动机场,其核心在于飞行甲板、机库、升降机和拦阻索。”
这些概念让习惯于炮舰对决思维的海军精英们目瞪口呆,但也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焰。他们开始疯狂地学习空气动力学,研究飞机起降原理,在沙盘和图纸上推演各种设计方案。是采用全通式甲板还是岛式上层建筑?升降机布置在舷侧还是中线?如何解决舰载机的停放、维修和弹药补给?每一个问题都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航空研究院接到了配套任务:研发一种能够短距起降、结构坚固、可折叠机翼的专用舰载战斗机,代号“海东青”。陈明远的发动机团队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为舰载机提供在海洋恶劣环境下依然可靠的高功率发动机。
三、 “天穹指引”——跨越时代的战机谱系
奉天,航空研究院绝密设计室。
溥仪召见了李振声和陈明远等核心骨干。他铺开一张白纸,拿起铅笔,并非绘制具体的飞机图纸,而是勾勒出了一幅跨越数十年的战机发展脉络图。
“诸位,‘枭龙’仅是起步。未来空战,制胜关键在于速度、高度和火力。”他的笔尖划过纸面,“下一步,我们要跳出双翼机的窠臼,全力研发全金属、单翼、可收放起落架的下一代主力战机!它应该拥有流线型的机身,强大的液冷发动机,封闭式座舱,以及……尽可能多的机枪火力。”
他继续描绘:“在它之后,我们要向喷气式发动机迈进!那将是一种利用喷气推进原理,彻底摆脱螺旋桨限制的动力,能带来无与伦比的速度和升限!” 尽管目前连喷气发动机的理论都尚不完善,但溥仪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还有,大型远程轰炸机‘鲲鹏’必须加快进度!未来的战争,不仅要争夺前线制空权,更要具备打击敌人深远后方工业中心和战略节点的能力!”
这些超越时代的概念,让在场的航空精英们心潮澎湃,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手中的铅笔,仿佛重若千钧,因为他们正在绘制的,不仅是飞机的蓝图,更是帝国未来几十年的苍穹霸权之路!
帝国的利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深藏于九地之下的剑胚与指向遥远苍穹的蓝图,则承载着更加宏大和致命的梦想。溥仪以其穿越者的优势,正试图将历史的进程,强行扭转并加速到一个令所有对手都无法想象的方向。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