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两白银悄然入库内帑,带来的不仅是财政上久旱逢甘霖般的舒缓,更是一种无形的底气。玻璃镜的成功,如同在朱由检心中竖起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格物致知”这条道路的光明前景。然而,他深知,仅靠皇庄实验室里几位工匠和他这个“半吊子”指导,终究难成大事。他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统领全局,将他的理念深化、拓展并系统化实施的领军人物。
他的目光,几乎每日都要向南眺望,心中计算着信使的行程。寻找徐光启,成了比处理日常政务更让他牵挂的事。
时间在期盼与些许焦虑中流逝。终于,在一个秋意渐深、黄叶铺满宫道的清晨,王承恩几乎是带着小跑闯入乾清宫,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色,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皇爷!皇爷!来了!徐大人……徐光启大人,已至京郊!信使快马回报,徐大人接旨后,未做片刻停留,即刻收拾行装,随钦差北上,一路车马劳顿,今日便可入城!”
“好!”朱由检猛地从御案后站起,手中的朱笔险些掉落。一股巨大的喜悦和期待瞬间涌上心头,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何时可至宫门?”
“回皇爷,按行程,约莫午时便可抵达。”
“传旨,徐光启抵京后,不必依常例候旨,直接引至乾清宫西暖阁见驾!命御膳房备些清淡膳食,徐卿年事已高,一路辛苦。”朱由检语速飞快地吩咐,细节之处,显露出他对这位老臣的尊重与体恤。
“老奴遵旨!”王承恩领命,匆匆而去。
整个上午,朱由检都有些心不在焉。他强迫自己批阅了几份奏章,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瞟向殿外的日晷。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怀揣巨大秘密和蓝图的人,终于要找到第一个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份蓝图的知音。
午时刚过,殿外传来通传声:“陛下,原詹事府少詹事徐光启,奉旨觐见!”
“宣!”朱由检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端坐于西暖阁的榻上,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平静而威严。
脚步声由远及近,沉稳而略显蹒跚。帘笼挑起,一位老者在内侍的引导下,低着头,迈着标准的臣子步伐,躬身走入阁内。
他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色直裰,洗得有些发白,但浆洗得十分整洁。头发花白,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面容清癯,皱纹如同刀刻,记录着岁月的风霜与官场的沉浮。然而,与他略显老态的身形不同,他那微微佝偻的脊背,在踏入这象征权力核心的暖阁时,却不由自主地挺直了几分,带着一种属于学者的清高与风骨。
“老臣……徐光启,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的声音带着长途跋涉后的沙哑,却依旧清晰有力,叩拜的动作一丝不苟。
“徐先生快快请起!”朱由检没有称呼官职,而是用了“先生”这一敬称,他起身离座,亲自上前虚扶一把,“先生一路辛苦,不必多礼。赐座!”
这番举动,让垂首的徐光启眼中闪过一丝极度的诧异。新皇的年轻,他有所耳闻,但这份超出规格的礼遇和那份发自内心的急切,却让他有些措手不及。“老臣……谢陛下隆恩。”他依言在太监搬来的锦墩上小心坐下,依旧只坐了半边。
朱由检回到座位,目光灼灼地打量着这位历史名人,没有急于寒暄,而是直接切入主题,这是他思考已久的开场:
“徐先生,朕近日读《几何原本》,于卷首见先生所言,‘不用为用,众用所基’,深以为然,感慨万千。不知先生如今,可还坚持此念?”
徐光启浑身猛地一震,倏然抬头,第一次真正将目光投向御座上的年轻皇帝。他浑浊的眼眸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彩!《几何原本》!这是他耗费心血与利玛窦合译的着作,在当时被视为无用之学的典型!他因此饱受攻讦,甚至成为他去职的罪状之一!他万万没想到,新皇登基,日理万机,竟然会去读这本书,而且一开口便直指他最核心的理念!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夹杂着无尽的委屈、辛酸和终于得遇知音的激动,瞬间冲垮了他心中筑起的堤防。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声音哽咽:
“陛下……陛下竟知《几何原本》?!‘不用为用,众用所基’……此乃臣毕生所求!历法、测量、音律、军工……乃至世间万物之理,皆暗含几何之道!然……然世人多以奇技淫巧视之,臣……臣……”他说不下去,老眼之中,已是泪光闪烁。
“先生不必多言,朕明白。”朱由检语气沉凝,带着理解与肯定,“世人愚见,岂能掩真理之光?朕不仅读过《几何原本》,更知先生于农政、历法、火器,乃至泰西之学,皆有深究。朕今日召先生来,便是要告诉先生,先生昔日所坚持之道,并非歧路,而是强国之正途!”
他站起身,走到徐光启面前,目光锐利如剑:“朕欲在大明,大兴格物之学!欲设‘格物院’,聚天下英才,究天地之理,研利民之器!而能执此牛耳者,非先生莫属!”
徐光启听着皇帝这番石破天惊的言论,看着那双年轻却充满不容置疑决心的眼睛,只觉得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在胸中激荡,几乎要冲破胸膛!数十年的坚持,数十年的孤寂,在此刻,仿佛都得到了补偿!
他猛地离座,再次跪倒在地,这一次,不再是程式化的礼仪,而是发自肺腑的臣服与激动:“陛下!陛下有此雄心,实乃大明之幸,天下学子之幸!老臣……老臣虽才疏学浅,年迈体衰,然陛下若不弃,臣愿效犬马之劳,以此残躯,为陛下,为这格物之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有先生此言,朕心甚安!”朱由检再次将他扶起,他知道,这位大明的科学巨擘,终于被他彻底打动,收归麾下。
君臣二人重新落座,之前的隔阂与陌生感一扫而空。朱由检不再掩饰,他将自己关于格物院的构想,关于利用数学、物理原理改进军械、发展农业、探索新材料的想法,择其要害,娓娓道来。他提到了标准化的概念,提到了实验验证的重要性,甚至隐约提及了更深远的动力之源……
徐光启越听越是心惊,越听越是兴奋。皇帝的想法天马行空,许多概念闻所未闻,但细思之下,却又暗合天地至理,与他毕生追求的“实学”精神不谋而合,甚至走得更远!他时而凝神细思,时而击节赞叹,时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暖阁之内,烛火摇曳。一老一少,一君一臣,忘却了身份年龄的差距,沉浸在知识与理念碰撞的奇妙氛围中。他们谈论着星空,谈论着杠杆,谈论着铳炮的射程,谈论着种子的优化……
直到日头西斜,王承恩不得不轻声提醒晚膳时辰已到,这次漫长的召见才不得不告一段落。
“今日与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由检意犹未尽,亲自将徐光启送到暖阁门口,“先生旅途劳顿,先回驿馆好生歇息。格物院筹建之事,朕会尽快下旨。具体章程,还需先生费心筹划。”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徐光启躬身行礼,声音虽然疲惫,却充满了久违的激情与力量。
看着徐光启在太监引领下,那虽然略显蹒跚却步伐坚定的背影消失在宫道尽头,朱由检站在乾清宫高大的门廊下,久久没有动弹。
秋风拂过,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火热。
徐光启的到来,如同为他拼上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他不再是孤身一人面对这个古老而陈腐的世界。他有了第一位真正理解他、并能将他的理念付诸实践的“同志”。
“大明,”他望着被宫墙切割的、渐渐染上晚霞的天空,轻声却无比坚定地自语,“你的命运,从今日起,将由我来改写。”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