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的夏风,裹挟着京西煤矿特有的、混合了煤尘与泥土的气息,吹拂过这片已然大变样的土地。
朱由检站在一处经过平整的高坡上,身后簇拥着内阁首辅韩爌、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以及格物院的灵魂人物——徐光启与宋应星。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坡下那台庞然大物之上。
那是一台改良型纽科门式大气蒸汽机。
其主体是一个近两人高的巨大锅炉,由西山钢铁厂实验炉产出的第一批韧性较好的钢板铆接而成,外表还略显粗糙,却透着一种工业造物独有的、冷峻而强大的力量感。锅炉下方,炉膛内的煤火正熊熊燃烧,发出沉闷的呼啸,灼热的气浪扭曲了周围的空气。一根粗壮无比的木质杠杆一端通过链条与锅炉上方垂直安装的巨大气缸活塞连接,另一端则铰接着通往矿井深处的抽水杆系。
李福,这位如今已是格物院匠作大匠的汉子,正带着几名得力弟子,进行着最后紧张的检查。他古铜色的脸庞上满是油污和汗水,眼神却如同淬火的精钢,闪烁着专注与兴奋的光芒。数月来的不眠不休,无数次失败的调试,所有的希望与压力,都凝聚在此刻。
“陛下,”宋应星在一旁,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激动,亦是紧张,“各处接口已反复查验,气压也已升至预定刻度,是否……开始?”
朱由检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颔首,他的目光紧紧锁在那巨大的气缸上。作为来自信息时代的人,他见过比这先进、精巧无数倍的动力机械,但此时此刻,站在这十七世纪的中国土地上,亲眼目睹这台凝聚着这个时代最高工艺与智慧,并在他引导下诞生的原始蒸汽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依旧在他胸中激荡。这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即将为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活生生的力量源头!
得到旨意,宋应星深吸一口气,向坡下的李福用力挥了挥手。
李福会意,脸上的肌肉绷紧,他环视一圈同样紧张的工匠们,猛地吼道:“开阀!”
一名赤裸着上身、肌肉虬结的工匠,用尽全身力气,扳动了气缸进气阀门旁那粗大的黄铜手柄。
“嗤——!”
一股灼热的白色蒸汽猛地从锅炉通过管道冲入气缸,伴随着巨大而刺耳的排气声,打破了现场的寂静。围观的人群中发出一阵压抑的低呼,不少随行的官员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脸上露出惊惧之色。在他们看来,这喷薄而出的炽热气流,仿佛洪荒巨兽的吐息,充满了不可控的力量。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气缸内的活塞在蒸汽压力的推动下,艰难地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带动着木质杠杆的一端缓缓抬起。紧接着,李福看准时机,再次怒吼:“注水!冷凝!”
另一名工匠迅速打开冷水注入阀门。预先储存在高位水箱中的冷水,哗啦啦地涌入气缸,瞬间将内部的蒸汽冷凝,形成局部真空。
“轰隆!!!”
一声沉闷如巨雷的巨响,仿佛敲击在每个人的心脏上。
在大气压力的巨大作用下,活塞被狠狠地向下拉回原位!与之相连的木质杠杆主臂随之猛地向下摆动,另一端则高高扬起,通过链条和复杂的连杆机构,将那股磅礴的、非人力所能及的巨力,传递至深不见底的矿井之中。
“动了!动了!”坡上,毕自严忍不住失声叫道,手指着远处矿井口那随着杠杆节奏开始规律性起伏的抽水杆。
粗大的抽水杆,如同被唤醒的巨龙脊骨,在机械伟力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稳定而有力的节奏,开始运动。深埋于地下的水,被这股力量强行抽取,沿着管道向上奔涌。
片刻之后,在所有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矿井口旁巨大的排水渠出口处,一股浑浊的、夹杂着煤屑的地下水,如同压抑已久的瀑布,轰然喷涌而出,流量远超以往任何人力或畜力排水之时!
“成功了!陛下!成功了!”徐光启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他转向朱由检,眼眶微微湿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台机器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排水效率的提升,这是动力源泉的革命!是真正将人力从某些极端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的第一步!
韩爌和王在晋虽然对机械原理不甚了解,但眼前这直观的、近乎蛮横的力量展示,以及那奔流不息的井水,也足以让他们明白其重大的意义。王在晋喃喃道:“如此神力,若用于边镇铳炮打造、军械维修,乃至城池守御……”他仿佛看到了无数新的可能性。
朱由检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而畅快的笑容。他向前几步,走到高坡边缘,更近地感受着那蒸汽的灼热、聆听着那活塞往复的轰鸣、注视着那排水渠中奔腾的水流。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声音清越,穿透了机器的噪音,“此物之功,非止于一矿一井!此乃我大明工业之心脏,未来万千机器之母机!”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李福和那群欢呼雀跃的工匠:“所有参与此役之工匠、吏员,赏银元五十,绢帛两匹!李福擢升格物院司匠,秩正六品!”
“万岁!万岁!万岁!”工匠们跪倒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与蒸汽机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响彻矿区。李福更是热泪盈眶,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介匠户,竟能有凭借手艺获得皇帝如此重赏、官至六品的一天!
朱由检抬手虚扶,示意众人起身,然后对宋应星和徐光启道:“长庚,子先,蒸汽机已成,下一步,重中之重便是钢铁!西山钢铁厂必须尽快投产,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钢铁来制造更精密、更强大的蒸汽机,来铸造更犀利的火炮,来铺设……未来的铁轨!”
“铁轨?”宋应星和徐光启都是一怔,这个词汇超出了他们目前的认知。
朱由检微微一笑,没有深入解释,只是道:“此事容后再议。眼下,朕要看到西山铁水奔流的那一刻。”他顿了顿,看向毕自严,“毕爱卿,矿税、以及西山煤铁产出之利,户部需尽快拟定章程,与内帑如何分成,也要有个说法。此乃‘大明复兴基金’之重要财源,不可轻忽。”
毕自严连忙躬身:“臣遵旨。此物一出,京西诸矿产量必能大增,朝廷岁入确可预期增长。”他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最先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
随后,朱由检又在李福的引导下,近距离视察了这台还在不断轰鸣的蒸汽机。他仔细询问了锅炉压力保持、气缸密封、冷凝效率等细节,指出几个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考虑使用更耐压的锅炉钢板,研究活塞环以提高密封性等。他的问题每每切中要害,让李福和宋应星都惊叹不已,愈发觉得皇帝在格物之学的造诣深不可测。
离开京西煤矿时,已是午后。回城的御辇上,朱由检闭目养神,耳边似乎依旧回荡着那蒸汽机的轰鸣声。这声音,嘈杂、粗糙,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力量。
它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渐行渐远,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艰难降临。
这轰鸣,是动力革命的号角,是工业文明的初啼,更是他朱由检,为这个古老的帝国,亲手敲响的、通往未来的钟声。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历史的车轮,将真正开始沿着他铺设的钢铁轨道,加速前行。尽管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这第一声“轰鸣”,无疑给了他,也给了所有追随他的人们,莫大的信心与勇气。
工业革命的黎明,已在这崇祯二年的夏日,于京西之地,露出了第一缕微光。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光芒,尽快普照整个大明。
---
【第八十章 完】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