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遣队的任务不是建立正式外交,而是进行有限的侦察和评估,确认信号源文明的性质和意图,并尝试建立单向通讯联系。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在“能量潮汐”爆发前的一定安全时间内返航,无论结果如何。
这支特遣队,被命名为“信风”,寓意着传递信息的使者。舰长的人选,成为关键。
经过严格的选拔和紧张的训练,“信风”号特遣侦察舰及其船员准备就绪。这艘船集成了龙国和星灵族的最新技术,特别是强大的隐匿系统和基于“赤辉晶”的持久能源,使其能够进行长程、静默的航行。
在简朴而庄重的启航仪式上,王浩亲自为特遣队送行。
“你们的任务,关乎我们的未来。”王浩对年轻的舰长和队员们说,“但记住,安全第一。获取情报固然重要,但活着带回情报更重要。‘庇护所’是我们所有人的根基,我们在这里等你们回来。”
“信风”号缓缓升空,引擎喷射出幽蓝色的光芒,最终消失在“庇护所”稀薄的大气层外,驶向了那片充满未知的深邃星海。
王浩目送着“信风”号消失,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担忧。他转身,望向脚下这片赤红色的大地,那里,他的同胞们正在为生存和复兴而奋斗。远处,地下船坞的灯火通明,新的战舰正在成型;更深处,“赤辉晶”矿脉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量。
前路依然布满荆棘,内有“能量潮汐”的威胁,外有收割者的阴影,远方还有未知的谜团。但“火种”舰队已经在这片陌生的星域扎下了根,获得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逃亡的难民,而是积极求存的开拓者。
“能量潮汐”的倒计时,如同悬在“庇护所”基地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使着每一个人以极限效率投入工作。王浩提出的“基地要塞化”计划,成为了压倒一切的最高优先事项。
整个基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热火朝天的地下工事建设现场。大型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日夜不息,深入地壳数公里的隧道网络不断延伸。原有的天然溶洞被加固和扩大,形成一个个坚固的掩蔽所,用于容纳人员、关键设备和储备物资。
最重要的舰船维修和建造船坞,被转移至一个巨大的、由坚硬玄武岩构成的深层地下空间中。工程师们利用“赤辉晶”能源和“守望者”技术中关于力场稳定的知识,在洞窟入口处构建了强大的能量屏障,以抵御潮汐可能引发的剧烈地质变动和能量冲击。一艘艘正在修复或建造的战舰,如同沉睡的巨兽,静静地停泊在这座前所未有的地下海军基地中。
能源中心、水培农场、氧气工厂、精密仪器车间……所有维系文明存续的关键设施,都被尽可能地转入地下深处,并配备了多重备份系统和紧急维生装置。苏婉博士领导的团队,则全力攻关如何利用潮汐期间可能异常狂暴的自然能量,甚至尝试设计能够吸收并转化部分潮汐能量的装置,变害为宝。
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是在为一场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的、与世隔绝的“地下生存”做准备。工作的强度和精神压力巨大,但没有人抱怨。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就在“庇护所”基地全力备战天灾的同时,派往“幽暗回廊”方向的侦察分队,传回了令人愈发不安的消息。
收割者在该区域的侦察活动频率明显增加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侦察舰捕捉到了数次强度远超以往的空间跳跃信号,其能量特征表明,这不再是小型侦察舰,而是至少“歼灭者”级甚至更大型舰船的活动迹象。它们似乎在……进行某种战术侦察,或者是在为后续行动清理航道?
“它们在确认我们的消失轨迹,还是在为潮汐过后的大举进攻做准备?”参谋长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
王浩盯着星图上那片被标记为高度活跃的红色区域,眉头紧锁。收割者绝不会放弃追踪。它们暂时的沉寂,很可能只是因为被其他战事牵制,或是在等待时机。而即将到来的“能量潮汐”,在给“火种”舰队带来庇护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信号——当潮汐过去,空间恢复稳定时,蛰伏的猎手可能会立刻扑向已知的猎物藏身点。
“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王浩沉声道,“假设潮汐一结束,收割者的主力就会抵达。我们的要塞化建设,不仅要能抵御天灾,还要能应对人祸!”
防御计划随之升级。除了地下掩体,基地开始在“庇护所”星球轨道上秘密布设智能机雷阵和伪装侦察卫星。行星地表的一些关键地点,也设置了隐蔽的导弹发射井和地面传感阵列,构成一个初步的、纵深的行星防御系统。同时,王浩下令加快新型战舰的建造和服役速度,力争在潮汐来临前,形成一支具备初步反击能力的机动力量。
紧张的气氛在基地蔓延。一边是争分夺秒的建设,一边是日益逼近的外部威胁,时间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残酷的敌人。
与此同时,代号“信风”的特遣侦察舰,已经在寂静的宇宙中航行了数月。这艘孤独的舰船,承载着寻找外部文明联系的重任,向着那个微弱而神秘的信号源不断前进。
航程漫长而枯燥,但也充满了未知的风险。舰长是一位经验丰富、以冷静和果断着称的年轻上校,名叫林默。他带领着精干的船员,时刻保持着最高警惕,规避着星际尘埃云、引力异常区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自然或人为威胁。
他们穿越了数片从未被勘探过的星域,记录了无数奇特的天文现象,甚至发现了一两颗可能存在原始生命的类地行星。但那个目标信号,始终是他们导航的唯一灯塔。
随着距离的拉近,信号变得越来越清晰。分析显示,其编码方式确实极其古老而复杂,但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和物理常数是普适的,透露出一种试图建立沟通的善意。信号的内容似乎不是具体的语言,更像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包含基本星图坐标和友好意图的“问候包”。
“我们正在接近目标星系。”林默上校向“庇护所”基地发送了加密的阶段性报告,“预计在标准时间30天后抵达信号源外围。一切顺利,将继续保持静默航行。”
“信风”号如同一叶孤舟,驶向深不可测的远方。它的使命,关乎“火种”舰队能否打破孤立,找到潜在的盟友。但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朋友,是敌人,还是更加超乎想象的存在?无人知晓。
距离“能量潮汐”预测爆发时间还有最后两个标准月。“庇护所”基地的要塞化工程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大部分关键设施已转入地下,储备物资达到了计划目标,地下生态循环系统也开始了试运行。
然而,高速运转和长期高压的环境,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部分官兵出现了疲劳和焦虑的症状,地下封闭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一些关于资源分配、任务优先级的争议也开始在基层出现微小的苗头。
王浩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迹象。他知道,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在于装备和工事,更在于士气和凝聚力。在潮汐隔绝内外、可能面临最终考验的前夕,内部的稳定至关重要。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适度调整了工作强度,引入了轮休制度;组织了一些小型的文体活动和心理疏导课程;他本人和苏婉、塔萨达尔等高层也更多地深入基层,与官兵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解释当前的局势和未来的计划,凝聚共识。
“我们是一个整体,”王浩在一次对全体官兵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共同经历了逃亡的绝望,共同开拓了这片家园,现在,我们也将共同面对未来的风暴。信任彼此,坚守岗位,我们一定能度过难关!”
这些举措有效地稳定了军心,将潜在的内部压力转化为了更强的凝聚力。基地内部,一种同舟共济、背水一战的悲壮而坚定的氛围逐渐形成。
潮汐前的最后几周,整个基地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所有非必要的外部活动停止,地表设施全部封闭,能量屏障开启到最大功率。最后的侦察舰也奉命返航,进入地下船坞。
王浩站在加固后的中央指挥室内,巨大的显示屏上展示着整个“庇护所”星系的实时监控数据和对“能量潮汐”的最终预测模型。风暴即将来临的压迫感,笼罩着每一个人。
“所有单位报告最终状态!”王浩下令。
“地下船坞,所有舰船固定完毕,力场稳定!”
“能源中心,转入地下模式,储备充足!”
“生命维持系统,各区域循环正常!”
“防御阵列,全部上线,待机状态!”
一项项确认报告传来,整个基地如同一只受惊的刺猬,蜷缩起来,将最脆弱的部分深深藏起,亮出了坚硬的防御尖刺。
喜欢家族之星际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家族之星际指挥官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