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科学猜想的艰难验证
墨斗线绳的震颤持续了整整七秒,像一根被无形之手拨动的琴弦。林浩没有动,指尖还停留在钢笔尾端,那支笔悬在控制台上方,未落未收。他盯着腕表内圈——星图仪零件表面浮现出一组微弱波纹,不是数字,是频率图谱的残影,与昨夜震动结束时的脉冲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是信号。
“调出震动台。”他说,声音压得极低,却穿透了整个b区监测站,“我要复现那个0.3秒的波形。”
苏芸已经站在终端前,发簪插进音频接口,音叉贴在耳侧。她没问为什么,只是将昨夜记录的倒置“人”字波形拖入编辑器,叠加进《营造法式》中“举折”的曲率模型。夏蝉默默启动全息投影,月尘样本在磁场中缓缓悬浮,排列成蜂窝状晶格,间距0.412毫米,误差±0.003。
震动台启动,第一轮模拟开始。
波形输入:原始月震数据。
强度:78%还原度。
结果:晶格崩解,着色层轻微剥落。
第二次,林浩手动注入星图仪记录的震频,叠加音叉共振段。
结果:月尘短暂聚合,随即散开,终端报警提示“能量相位错位”。
第三次,苏芸用发簪轻敲音叉,按甲骨文“赤”字笔顺逐划激发频率——起笔、横折、顿锋。当第三划落下时,终端突然跳出四个古字:“律中黄钟”,紧接着屏幕黑屏三秒,重启后日志自动标记:“非标准输入,已拦截。”
“它认得这个频率。”苏芸低声说,“不是程序识别,是……响应。”
林浩拆下墨斗,拧开底盖,取出那片压电陶瓷。这是母亲留下的老物件,原本用于检测壁画颜料应力,如今被他接进震动台的反馈回路。电流接通瞬间,墨斗线绳泛出一层暗红光晕,持续七秒,与之前的震颤周期完全同步。
“能量回收效率提升41%。”他调出功率曲线,“我们不是在耗能,是在借力。”
工程组的警告弹窗跳了出来:“震动台连续超载,能源配额剩余12%,建议终止非必要实验。”
林浩没关弹窗,而是打开了备用电源申请界面。
苏芸在备注栏输入一行小字:“文化编码即结构编码,符号稳定性等同物理稳定性。”
三秒后,陈锋的权限锁解除。无人说话,但封锁解除了。
第二阶段实验开始。
林浩将“举折”曲线拆解为十二个微波段,对应宋代匠人起梁时的十二个动作节点。苏芸则把“赤”字的每一笔转化为频率包络——起笔的顿挫、转折的提拉、收笔的回锋,全部编码为震动波形中的微调参数。
震动台再次启动。
这一次,月尘在0.412毫米间距下稳定成环,chI-d1构件表面的氧化铁层开始泛出深红光泽。光谱仪读数攀升至72.5%,结构密度提升6.3%。夏蝉的青花瓷茶盏放在台面边缘,底部裂纹悄然延伸,走向与“赤”字笔顺一致,像是被某种无形之力沿着语义路径雕刻。
“快成了。”她说。
就在波形接近完美匹配的瞬间,chI-d1构件表面突然出现三道微裂纹,呈放射状扩散。氧化铁层颜色瞬间暗沉,反射率跌回68.1%。
“失败了?”夏蝉抬头。
林浩盯着波形图,眉头紧锁。问题出在第三划——音叉频率在“顿笔”环节出现了0.07秒的延迟,导致能量分布偏移。他调出甲骨文“赤”字的原始笔顺动画,对比震动波形,发现缺失了一个关键细节:毛笔书写时的“提锋回压”动作,没有被还原。
“我们缺了‘笔意’。”他说,“不是频率不对,是……少了那一口气。”
苏芸沉默片刻,摘下发簪,不再依赖程序生成,而是亲手在玻璃桌面上书写“赤”字。她放慢速度,每一笔都带着书写者的呼吸节奏——起笔沉稳,转折蓄力,收笔果断。音叉贴在耳侧,实时捕捉她手腕的微震。
震动台重新加载波形。
这一次,林浩在程序中嵌入了“提锋-回压”的微调段,模拟毛笔离纸前的最后一抖。震动启动,频率缓缓攀升,月尘在空中旋转,形成微型涡流。chI-d1构件表面的裂纹开始闭合,氧化铁层颜色再度加深,光谱仪读数跳至73.1%,密度提升8.2%。
“成了。”夏蝉轻声说。
林浩没有回应。他盯着终端右下角的一帧监控画面——实习生小满的AI眼睛捕捉到月面远处,一道弧形波纹正从地平线缓缓扩散,像是某种巨大结构在地下苏醒。那波纹的频率,与他们刚刚输入的“赤”字波形,存在0.8%的相似度。
“不是我们在控制频率。”他说,“是频率在回应我们。”
苏芸将音叉重新插入接口,终端自动弹出一行字:“律不应者,非民声也。”
她没读出声,只是用发簪在玻璃上轻轻划了一下,写下“赤”字的最后一笔。
月尘悬浮而起,在字形上方凝成一座微型城垣,棱角分明,结构完整。
林浩拆下星图仪零件,放在震动台边缘,用钢笔轻敲三下短、两下长——母亲叫他吃饭的节奏。
墨斗线绳震了一下。
不是因为敲击。
是因为回应。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