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新问题的浮现
林浩把发簪从密封盒的缝隙里抽出来,金属表面那道未完成的刻痕在灯光下泛着哑光。他没再看那音叉一眼,转身走向主控台,将发簪插进材料扫描仪的校准孔。苏芸留在原地,手指轻轻抚过玻璃板上那个“问”字的残影,指尖沾了点灰白粉末,像擦不掉的笔迹。
扫描启动三秒后,警报轻响。
不是红灯,也不是蜂鸣,而是一串低频提示音,像是某种预设的沉默警告。林浩盯着屏幕,硅铝比曲线正以每分钟0.2%的速度下滑,铁氧化物含量同步爬升。数据来自b-7区外围三小时前采集的样本,位置编号L-9,距离原隔离带已偏移8.7米。
“不是扩散。”唐薇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是迁移。它们带着矿物走。”
她调出地质代谢模型,菌群活动热力图与元素分布图叠加后,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同步性——每一轮高频震荡后,月壤中的铝元素都会在局部出现短暂“塌陷”,而铁则在下游形成微小富集区。这不是随机溶蚀,更像是有方向的搬运。
林浩把音叉接入鲁班系统的反馈端口,启动逆向追踪程序。系统开始比对发簪划痕中的矿物残留与当前样本的微观结构。结果跳出时,他手指一顿:有机酸蚀刻路径与菌丝延伸方向完全重合,且存在阶段性“休整区”——那些地方,月壤颗粒被包裹在一层薄薄的生物膜里,像是被刻意保存。
“它们在筛选。”他说,“不是破坏,是重组。”
唐薇没接话,她正在调取过去72小时的全频段监测记录。当她把菌群脉冲频率与元素迁移速率做傅里叶变换时,发现了一个隐藏周期——每11小时13分钟,菌群会集体进入一次低代谢状态,紧接着,下游某处月壤的导电率就会突增0.6毫西门子。这个周期,恰好与广寒宫热控系统的一次校准间隔吻合。
“我们一调参数,它们就换节奏。”她说,“不是适应,是卡点。”
林浩盯着那条突增的曲线,忽然想起什么。他调出上一次打印任务的热应力补偿日志,发现就在菌群“休整”的那段时间,鲁班系统曾自动下调了0.8%的烧结功率——因为环境温度波动被误判为稳定期。系统以为在节能,实际上,给了菌群一个安全搬运的窗口。
“它们在利用我们的节能模式。”他说,“省电省出了生态位。”
唐薇冷笑一声:“下次节能,可能就是结构失效。”
数据还在跳。硅铝比跌破警戒线7.3%,且下降斜率没有收窄。林浩知道,这不只是材料问题。广寒宫的承重构件依赖特定比例的硅酸盐网络,一旦铝被持续剥离,微观骨架就会变得脆而易碎。短期看不出问题,但十年后,某根梁柱可能在一次微月震中突然断裂。
他没下令停用微生物。他知道后果。热控层修复还得靠它,人工补强不可持续。但他也没说继续。他只是把扫描结果推送到所有终端,标题写着:“长期稳定性风险初现”。
苏芸那边的警报来得更安静。
她正在加载穹顶“天人合一”主题的首组纹样——云气纹。全息投影刚成型,AI重构系统就自动介入,把原本流动的曲线拉成了交错的直线,层层叠叠,像一道立体的牢笼。她立刻切断自动优化,手动调回原始矢量图,但投影仪反馈显示:“编码偏振异常,无法还原”。
她换了个方式,用青铜音叉轻击投影基座。432hz的共振波传入光路系统,短暂稳定了光子流。那“牢笼”结构微微扭曲,显出一丝云气的轮廓,但三秒后又塌回去。
“不是设备问题。”她低声说,“是传播介质变了。”
她调出甲骨文编码库,逐个检测基础符号的量子偏振状态。结果让她背脊发凉:在月面低重力与持续辐射场下,部分笔画的光子自旋方向发生了微小偏移。这种偏移本可忽略,但当符号组合成复杂纹样时,误差被指数级放大。原本象征“祈安”的“宀”部,在当前环境下被解析为“囚”的拓扑结构;“云”字的曲笔,因光路折射角偏差0.03度,被AI误读为“锁链”形态。
她想起那个未完成的“问”字。当时她以为那是菌群在等待回应,现在她意识到,那可能是一次语义试探——它们已经察觉到,人类的符号,在月球上,不再可靠。
她切换至离线模式,取出一支新发簪,在控制台玻璃板上一笔一划重写“和”字。没有AI辅助,没有矢量优化,纯手写轨迹输入。系统花了六倍时间才完成编码转换,但这次,投影终于还原出原本的流动感。
“我们得重新教它。”她说,“教它什么是‘和’。”
可她心里清楚,这不是教的问题。是环境在改写意义。当物理法则都变了,文化还能保持原样吗?
王二麻子在b-7区外沿发现了第三个异常。
他例行巡检一段已封存的测试构件,那是三天前“限时打印”的产物,按计划应处于惰性气体保护下,完全静止。可当他用战术探针接触接缝处时,检测仪突然显示微电流——0.03伏,0.002毫安,持续存在。
“没通电。”他自言自语,“哪来的电?”
他立刻切断该区域的数据链路,防止异常信号被鲁班系统误读为控制指令。然后他蹲下身,从战术背包里掏出一小包粉末,抹在接缝周围。那是长城砖的碎末,高硅低钙,碱性较强。粉末接触月壤后,微电流在三十秒内下降了68%。
“酸碱反应。”他对着通讯器说,“它们在造电池。”
他拍下构件内部的ct影像,传回主控中心。唐薇打开一看,眉头立刻锁死——构件内部的月壤颗粒形成了明显的阴阳极分布,铁氧化物富集区与硅酸盐贫化区交替排列,中间隔着一层生物膜,像极了原电池的隔膜结构。
“不是偶然。”她说,“是电化学路径被重新编程。”
她调出深层月壤的电导率历史数据,开始构建风险模型。如果这种原电池效应持续扩散,构件内部将产生持续的微电流场。短期影响是信号干扰,长期则可能导致金属部件电化学腐蚀,甚至引发电路误触发。
林浩站在主控台前,看着三组并行跳动的数据流:元素比例曲线、符号偏振误差、微电流分布。每一个问题单独看都不致命,但它们同时出现,且都指向同一个根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已经从单纯的材料改造,升级为对物理、化学、甚至文化系统的深层介入。
他拿起那支沾了月壤的发簪,指腹蹭过簪尖的粉末。那不是普通的灰白,而是带着一丝金属光泽的暗银。他把它放进质谱仪,结果三秒后跳出:含有微量镍-60同位素,月壤中本不该存在的放射性变体。
“它们在合成新元素。”唐薇看着报告,声音很轻,“不是地球带来的,是月壤+微生物+辐射,三者反应的产物。”
苏芸关掉了所有AI辅助模块。她坐在文化编码终端前,开始手动重写下一组纹样脚本。每一个笔画,她都亲自输入,不依赖任何自动转换。她知道这样效率极低,但她也清楚,一旦让系统自主处理,下一个“祈安”可能就成了“禁锢”。
唐薇调出深层月壤的离子迁移模拟,初步模型显示,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正在缓慢改变月壤的离子通道结构。原本随机的离子扩散路径,正在被重塑成某种有序网络。她不敢确定那是什么,但直觉告诉她,那不像自然演化。
王二麻子留在b-7区外沿,持续监控测试构件状态。他每隔十分钟就重新涂抹一次长城砖粉末,防止微电流回升。他没上报更多数据,因为他知道,主控中心已经够乱了。
林浩没下令,也没总结。他只是把镍-60的检测报告推送到三人共享终端,标题只有两个字:“再查。”
苏芸抬头看了他一眼,手指停在键盘上。她想问这会不会影响文化符号的稳定性,但没开口。她知道答案已经来了——当物质本身都在变,意义还能不变吗?
唐薇的手指在模型参数上快速调整,她正在尝试加入辐射场变量。她知道,接下来的建模不会轻松。月壤不是死土,微生物不是工具,而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在超出所有人的预判。
林浩站在主控台前,手里还握着那支发簪。月壤粉末从簪尖滑落,落在金属台面上,发出极轻的一声“嗒”。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