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自我审视后的林小凡,心态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那股急于狩猎、攫取气运的燥热感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沉静的审慎。154点气运值在系统中稳定存在,新解锁的【差评预览】功能则像一副精准的罗盘,让他对前路的危险与代价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他不再满足于将目标局限于个人恩怨。赵强和周浩的遭遇,虽然带来了即时快感和气运收益,但规模太小,且长期来看,频繁针对个体进行高烈度差评,容易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不可测的连锁反应。他需要一种更隐蔽、更“合理化”、效率也可能更高的方式,来介入并影响某些事件,从而攫取更庞大的气运。
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波谲云诡的金融市场。那里是财富、信心、机遇——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某种“气运”具象化——流转最剧烈、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一次成功的市场操作,其潜在的气运收益,可能远超惩罚十个赵强或周浩。
正好,他之前因为工作关系,对几家上市公司有所了解。其中一家名为“星辉生物”的企业,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这家公司近半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吹其研发的一款靶向抗癌新药进入了三期临床的关键阶段,公布的阶段性数据“前景广阔”、“效果显着”,股价也因此一路高歌猛进,市场情绪狂热,被不少券商和媒体捧为“未来的医药独角兽”。
但林小凡凭借以前在科技公司做项目调研时锻炼出的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总觉得星辉生物的公告有些过于完美,甚至浮夸。一些数据的增长曲线平滑得不像话,对于临床试验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和不确定性,披露得语焉不详,避重就轻。他隐约感觉,这华丽的袍子下面,可能爬满了蚤子。只是,缺乏确凿的证据,这一切都只是怀疑。
以前,他只能怀疑,只能看着股价飙升而扼腕叹息,或者谨慎地保持距离。但现在,他拥有了窥探“真实”的工具。
他调出系统界面,锁定目标“星辉生物公司及其抗癌新药项目”。
【差评预览】功能启动!
【差评内容:星辉生物抗癌新药数据造假,临床实验存在严重瑕疵与伦理问题,建议药监局立即介入调查,揭穿其骗局!】
【预览结果】:模拟效果:引发监管层高度关注,启动严厉调查程序,消息提前泄露导致市场极度恐慌,股价断崖式暴跌超过50%,公司濒临退市边缘。消耗气运值:200点(因涉及大规模社会影响及对抗集体信心能级,且指控极其严重)。
200点!林小凡目前的气运值只有154点,不够。而且这个差评直接指向“数据造假”和“伦理问题”,属于核弹级别的指控,消耗巨大也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如此直接的、针对公司根本的差评,引发的风暴可能难以控制,容易将他自己卷入漩涡中心。
他需要换一个思路,一个消耗更小,效果同样显着,但显得更“自然”,更不容易引人怀疑的方式。他想到了擒贼先擒王。
他重新构建差评内容,将目标聚焦于关键人物。
【差评内容:星辉生物董事长张宏远,近期将有重大负面新闻缠身,严重动摇市场对其本人及公司的信心。】
【预览结果】:模拟效果:目标个人声誉遭受重创,关联公司股价受到显着负面影响,跌幅预计15%-20%。消耗气运值:80点。
这个可以!80点在他承受范围内,效果是针对个人,间接影响公司,符合市场运行的常见逻辑——掌门人出事,公司股价动荡。这比直接差评公司本身,显得更合理,更隐蔽。
“确认提交差评!”林小凡下达指令。
【差评已提交,执行中……消耗气运值80点。剩余气运值:74点。】
差评提交了,但效果不会立刻显现。资本市场的反应需要催化剂,需要一个合乎逻辑的引爆点。林小凡知道,他需要等待系统无形的手,推动那个“契机”的出现。
他没有干等。利用这几天时间,他仔细研究了股市的交易规则,特别是关于做空机制的运作方式。他用之前剩下的积蓄,加上从几张信用卡里谨慎套现出来的一点资金(总共凑了约五万元),全部投入了某个可以关联星辉生物股价走势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上,方向自然是看空。这是他的一次冒险,一次对自己判断和系统能力的测试。如果差评失败,或者效果不及预期,他可能会损失掉这仅有的本金。
等待是煎熬的。他每天密切关注着星辉生物的股价走势和相关新闻。股价依旧在高位震荡,偶尔还有利好消息传出,刺激股价小幅上扬。他的小额空头头寸开始出现浮亏。
但他没有慌乱,【差评预览】给出的结果和消耗的气运值是实实在在的。他选择相信系统。
两天后,周三的下午,契机终于来了。
一家在国内以深度调查和敢于爆料闻名的权威财经媒体——“棱镜财经”,突然在其官方网站、App及所有社交媒体平台的头条位置,发布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深度调查报道,标题如同重磅炸弹:
《“明星药”背后的阴影:星辉生物董事长张宏远涉巨额内幕交易及贿赂医生篡改临床数据疑云》
报道内容极其详实,引用了大量匿名信源(包括自称前公司财务人员、临床研究协调员等),并附上了部分看似经过处理的、指向明确的资金往来记录截图和内部邮件片段。文章直指张宏远在公司释放新药利好消息前,通过其亲属和控制的多层马甲账户,大量买入公司股票,涉嫌巨额内幕交易;更严重的是,文章指控其为推动新药审批、维持股价高位,通过复杂渠道,贿赂了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多位主要研究者,篡改、隐瞒部分关键的不良反应数据,夸大疗效!
这篇报道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冰水,瞬间引爆了整个资本市场!
“星辉生物”的股票在第二天开盘后,毫无悬念地直接一字跌停!巨大的卖单如同山崩海啸般堆积在跌停板上,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盘中虽有零星资金试图撬板,但很快被更汹涌的抛盘淹没。第二天,证监会火速发布公告,宣布对“星辉生物及张宏远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股价毫无抵抗地继续第二个跌停板。
林小凡在报道出来的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自己的差评生效了!那篇报道,就是系统推动下的“重大负面新闻”!他紧紧盯着盘面,心脏因为兴奋而加速跳动。在第二个跌停板下午被少量资金短暂撬开一丝缝隙的瞬间,他毫不犹豫地、迅速平掉了他那微不足道的空头头寸。
五万元本金,在支付了相关手续费和利息后,短短几天,变成了八万三千多元!利润率超过60%!
这点钱在动辄亿万元级别的资本市场里,连一朵小水花都算不上,但对于个人资产一度濒临枯竭的林小凡而言,这无疑是系统带来的又一笔实实在在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验证了一条快速、隐蔽积累世俗财富的路径。
然而,外界对此事的解读却完全是另一个方向。
财经论坛、股票交流群里,众人都在惊叹“棱镜财经”的“料真准”、“挖掘能力太强了”、“又干掉了一个黑心资本家”。很快,有细心且好事者,将林小凡之前在一些股票讨论帖下的留言挖了出来——在那篇报道出来之前,他曾基于自己模糊的怀疑,在一些关于星辉生物的讨论帖下,隐晦地提醒过大家注意风险,说过“这家公司数据太完美,反而让人不安”、“董事长张宏远过往有些资本运作手段值得警惕”之类的话,甚至半开玩笑地回复过一个盲目看多的帖子:“说不定明天就爆雷呢?”
当时他的言论淹没在众多看涨的声音中,没人在意,甚至还有人嘲讽他“眼红”、“踏空了就酸”。但现在,事实胜于雄辩!
“我靠!那个Id叫‘凡尘过客’的是谁?他前几天就说星辉要出事!”
“大神啊!这预言太准了!”
“求大佬带飞!求指条明路!”
“这绝对不是瞎蒙的,肯定有内幕消息!或者是顶级的基本面分析能力!”
“膜拜预言家!”
林小凡看着网络上突然涌向那个他随手注册的小号“凡尘过客”的关注和惊叹,有些哭笑不得。他哪里有什么内幕消息或者顶级分析能力,他有的只是“内幕差评”。
但这件事,阴差阳错地,在极小范围内,给他塑造了一个“预言家”或者说“风险洞察者”的形象。
他心中微动。这个“预言家”的身份,似乎可以好好利用一下。比起神秘莫测、令人恐惧的“差评师”,一个拥有精准“判断力”和“风险嗅觉”的预言家,显然更容易融入世俗的规则,也更容易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目标、信息和……气运。
就在他思索着如何经营这个意外得来的“人设”时,放在桌上的手机,突兀地响了起来。是一个本地的陌生号码。
林小凡皱了皱眉,他的联系方式知道的人不多。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接通了电话。
“请问,是林小凡先生吗?”听筒里传来一个低沉、略显沙哑,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力量的男声。
“我是,您哪位?”林小凡保持着警惕。
“冒昧打扰,我是陈景明,‘景明资本’的创始人。”对方自我介绍,语气平和,却自带一股上位者的气场,“通过一些渠道,注意到了您近期对市场,特别是对星辉生物的精准……判断。我想,我们或许可以找个时间,当面聊一聊?”
景明资本?林小凡有点印象,是一家在本地颇有名气、以眼光犀利、作风稳健着称的私募投资公司。
几乎同时,脑海中的系统提示音也适时响起:
【检测到新的高能级目标接触意向。目标:陈景明(景明资本创始人)。其本身蕴含较高气运,且关联更多潜在差评目标与气运来源。】
林小凡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差评带来的效应,开始以另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将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预言家”的戏码,或许比他想象的,更有价值。
他对着话筒,语气平静无波:
“陈总是吗?你好。关于见面聊聊的事,我觉得,可以。”
喜欢我靠差评系统横行诸天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靠差评系统横行诸天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