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初春,积雪未融,宫墙之上寒鸦盘旋。朝堂之中,成王披着狐裘而坐,眉目紧锁,案上陈列着自东而来的数封奏章。那是齐、卫、燕、宋四国连月上表的折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从俗改礼”的请求。
群臣分列左右,气氛沉重。
召公躬身奏道:“陛下,东土之请,虽名为‘改礼’,实则欲自立其制,若准之,则天下诸侯皆可循例,请改王命。”
太师亦叹:“若不准,则东民怨。今岁连旱,民间传言周室耗力于礼,忘于赈济,诸侯遂以民心为辞,实则试探王权。”
殿中无人言笑,唯有烛影摇曳。
成王沉默良久,忽问:“召公,卿以为周公之退,实为安天下,抑或自图其志?”
此言一出,殿中微震。召公神情微变,急忙俯身:“陛下慎言!周公奉先王之命,辅政多年,心怀天下,岂有私谋!”
成王微抬手,声音低沉:“孤非疑其忠,然……诸侯皆曰‘礼出一人之手’,孤心岂能无惧?若礼独行于臣而不由于君,天下之主,又为谁?”
太师轻叹:“王言虽有理,然若动此心,天下必乱。周公以礼安邦,此乃大周之本。”
成王缓缓起身,步下玉阶,指着殿门外天色:“太师,卿可知外头风声?齐、卫之人,皆言‘周公为真王,成王为幼主’。孤夜不能寐,思之良久,若再不定策,恐社稷不保。”
他回首,眼中有一丝决绝:“传孤旨意——召鲁公伯禽入京,以问周公行事。若其礼制违道,孤将亲断其制!”
召公心中一凛,知此举若成,势必动天下根本。
——
洛邑。
周公听闻诏令,神情不变,唯低声叹息:“王心终于起疑了。”
鲁公伯禽在旁,面色微凝:“父亲早有预料?”
周公缓缓点头:“自吾退政,权与礼之衡便已不稳。成王少时受吾教,今长而立,欲自定其权,此乃人情。但……若不慎,便是覆国之路。”
他起身步向窗前,洛河春水初解,冰面映出天光。他目光深远道:“伯禽,天道有序,礼为其文。若王欲断礼以定权,吾当以道逆之。此非为吾名,而为天下基。”
伯禽沉声道:“若王召我入京,是否应避其锋?”
周公淡笑:“避,便非吾子;应,亦须知分寸。此行,须以柔化刚,以礼止兵。”
伯禽拜受命,神色坚定。
——
翌日,洛邑城外,春风微寒。伯禽率从者启程北上,车驾未出百里,便遇东来信使。
信中所言更为不祥——齐、卫两国有异动,暗中聚兵,称为“防周礼扰民”。
随行的鲁国士人面色皆变,纷纷劝伯禽返洛禀报。
伯禽却目光如炬,低声道:“越是此时,越须行。”
他抬手止住众人,目视远方的镐京方向,眼中闪烁着冷光:“王室疑我,诸侯伺隙,天下如棋。唯有先至京师,以礼驭变。”
车轮碾过冰雪,滚滚尘沙掠起。
洛阳与镐京之间的路,似乎延伸成了天下权力与信任的界限。
风声呼啸,旌旗无声。天光灰白,春意犹寒。
——
这一夜,周公独立于洛水桥上。河面映出残月,他静静凝望水中倒影,低语似叹:
“礼,始于心而终于势。若王心不定,礼亦难存。”
他抬头望向西方,那是镐京的方向,烛火映红半天。
风吹过,他的衣袍微动,如古木摇影。
——
春寒料峭,镐京之夜阴霾未散。
宫中灯火通明,成王独坐御案,面前摊开的竹简密密麻麻,全是关于鲁、齐、卫三地的奏报。
宦者小声通传:“陛下,召公、太师已候于外。”
成王点头,命人召入。
两位老臣行礼后,太师劝道:“陛下夜不成寐,恐伤龙体。”
成王抬目,眼中血丝泛红:“孤心不安。伯禽已启程入京,鲁国礼制与周礼同脉,若周公假其手以续其道,则孤虽为王,亦为人所制。”
召公叹息:“陛下慎重。周公退居洛邑,未有异心,天下诸侯虽躁动,却多仰其威信。若因一念疑虑动之,恐反致根基动摇。”
成王沉吟片刻,忽道:“若孤不疑人,如何知人?此事……孤自有度。”
言罢,挥手令退。殿外寒风骤起,吹灭一盏宫灯。
暗影浮动,宦者悄然退下,只余成王立于风中,低声道:“周公若真以礼笼天下……孤,必亲断其手。”
——
与此同时,洛邑宫中灯火长明。
周公自桥畔归来,身披大氅,神情平静。
侍从奉上奏书,他略一扫过,叹道:“齐卫连谋,鲁行未远。天命若移,非兵可复,唯礼可续。”
一名近臣低声禀报:“洛东旧臣数人,暗受齐使之金,试探我府意向。”
周公淡淡道:“人心易摇,礼不易立。此世乱于心,不乱于政。”
他抬首,目光如电:“传我命,明日设坛于洛水西岸,祀天以明志,昭示天下——周礼不因人废,不因疑动。”
次日黎明,洛水冰解。周公亲率百官,身着玄袍,立于坛上。风卷幡动,群臣肃然。
周公俯身焚香,朗声诵曰:
“天有常道,地有恒形;人行于中,礼以为经。
若君失德,则天夺命;若臣失礼,则邦不宁。”
此声传入风中,直至洛阳城外百里。
鲁公伯禽在路上得信,立刻勒马而听。他身后将士纷纷跪地,皆低声称颂:“圣人之德,天可鉴也。”
伯禽目光微闪,握拳自语:“父志如山,王心如焰,火遇石而不灭,唯智能制。”
他转头道:“命车加速,三日入镐。此行若迟一步,恐天下无宁日。”
——
镐京西郊,朝廷使者正设下迎道。礼官早候其侧,却心怀忐忑。齐、卫两国的密探早已潜入镐京,暗中散布流言:
“周公再谋礼制,将以洛邑为新都,立鲁为东宗。”
流言似风,吹入百姓之耳。朝中新贵多生疑惧,纷纷上书请王严查周公之志。
此时,宫中再传旨意:凡周礼事典,皆需复议。群臣议论四起,局势骤紧。
——
当夜,召公独自前往太师府,低声言道:“王心之疑已成火,恐有动。”
太师长叹:“周公若不自至,王意难释。”
召公苦笑:“周公至则火更燃。此间两难,非智能解,唯天意可衡。”
二人相对无语,烛光摇曳,映出各自的忧容。
——
三日后,鲁公伯禽抵镐。车驾未至宫门,便被禁军所拦。
守将冷声喝问:“奉王旨,待诏入殿,不得私入。”
伯禽从容下车,淡然道:“吾奉诏而来,何谓私入?若疑吾礼,吾当以礼证之。”
他缓步入门,步履稳如山川,目光如炬,仿佛继承了周公全部的沉静与气势。
宫门深闭,钟鼓未鸣,空气中似凝着风暴的前兆。
——
这正是:
疑云未散风先动,权柄争衡火自焚。
礼立人心难逆理,山河一变在须臾。
此刻的镐京,王疑、臣忠、诸侯之谋交织成无形之网。风将至而未起,火欲燃而犹忍。周公的洛水之祭,伯禽的入京之行,都将成为这场风暴的引信。
喜欢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