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的成就感和团结氛围,如同给整个基地注入了一剂长效的兴奋剂,但林烽和工程师们并未沉溺其中。他们的目光始终紧盯着前线不断反馈回来的需求和潜在的问题。装甲连的捷报固然振奋人心,但随战报一同回来的,还有坦克兵们在使用弹药时的一些“甜蜜的烦恼”。
在一次技术总结会上,刚从装甲连轮换下来进行技术交流的一位炮长老王,就摸着脑袋,带着点无奈的幽默向林烽和杨勇等人吐槽:“林主任,杨工,咱们那105炮,威力是没得说,一炮下去,鬼子的薄皮坦克就开瓢。可就是这炮弹……有时候挺挠头。”
他详细解释道:“打鬼子的坦克或者坚固工事,咱们得用穿甲弹,靠硬碰硬钻进去。可要是碰上鬼子的步兵集群、卡车队或者土木工事,再用穿甲弹,效果就差了,一钻一个眼,杀伤范围太小,这时候就得换高爆榴弹,靠冲击波和破片大片杀伤。”
“问题就来了,”老王两手一摊,“咱们坦克里头空间就那么大,炮弹带得有限。出任务前,得预估可能遇到啥敌人,决定多带穿甲弹还是多带高爆弹。万一判断错了,比如以为主要是打步兵,结果碰上了鬼子坦克小队,那就抓瞎了!反过来也一样。要是在战场上临时发现目标类型变了,还得手忙脚乱地换弹种,耽误战机啊!”
这个看似琐碎的实际问题,立刻引起了在场技术人员的重视。杨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王同志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涉及到坦克持续作战的效率和适应性。如果我们有一种炮弹,既能穿透一定厚度的装甲,又能在穿透后产生可观的高爆杀伤效果,那不就能‘一弹多用’,大大简化后勤,提升作战灵活性吗?”
“穿甲爆破两用弹?”林烽眼睛一亮,“这个概念我知道,结合了穿甲弹的硬毁伤和高爆弹的软杀伤,是对付混合目标的理想选择。老杨,咱们有技术基础搞这个吗?”
杨勇沉吟片刻,与负责弹药和引信的李均交换了一下眼神,肯定地说道:“有难度,但可以尝试!关键点在于弹体结构、装药配方和引信的精密配合!”
一场围绕“聪明炮弹”的攻关就此展开。 杨勇牵头,李均负责引信和装药,彭家蒙协助进行弹体结构强度计算,荣克则提供材料支持。研发小组迅速成立,代号“铁核桃”——寓意外表坚硬,内藏“杀机”。
首要难题:坚硬的“壳”与致命的“心”
传统的被帽风帽穿甲弹(Apcbc),弹体厚重,内部装药空间很小,装药量不足以产生显着爆破效果。而高爆榴弹(hE)的弹壁较薄,根本无法承受撞击装甲时的巨大冲击力。
“我们必须设计一种复合结构的弹体。”杨勇在图纸上勾勒着,“弹头部分,尤其是被帽,必须足够坚硬、坚韧,采用咱们最好的钨铬锰合金钢,经过深层渗碳淬火,保证其侵彻能力。但弹体中部和后部,在保证整体强度能承受发射应力和初始撞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薄壁厚,为猛炸药**留出足够空间。”
李均接着说道:“装药是关键。普通的tNt爆速和猛度对于这种两用弹可能还不够理想。我建议采用tNt与Rdx(黑索今)的混合熔铸炸药,比例需要精心调配,既要保证足够的爆破威力,又要考虑安全性(Rdx更敏感)和装药工艺。”
彭家蒙则拿着计算尺,反复核算着在不同壁厚和材料下,弹体在高速撞击目标时的应力分布:“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弹体在穿透装甲前不会过早碎裂,但在穿透后又能有效解体,产生足够多的破片。”
核心挑战:恰到好处的“引爆时机”
这才是两用弹的灵魂所在!引信必须在穿透装甲之后才起爆,早了,在装甲外就炸了,毫无穿甲效果;晚了,可能穿过整个目标车体飞到外面才炸,杀伤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需要一种短延时机械触发引信。”李均拿着一个复杂的引信剖面图解释道,“引信头部是坚硬的击发帽,撞击目标时,击发帽受压,推动内部的击针刺发火帽,火帽点燃延期药,这个延期时间必须经过精密计算,确保炮弹在穿透装甲、进入目标内部空间后才引爆主装药。”
他详细描述着加工难点:“延期药的燃烧速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受温度、湿度影响很大。我们需要在恒温恒湿车间,用精密天平称量药剂,用专用压药模具保证密度均匀。引信内部的各个零件,尤其是击针和弹簧,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瞎火或早炸。”
工艺攻坚:精度决定成败
车间里,为“铁核桃”项目开辟的专用区域,气氛格外凝重。王老铁的徒弟,小张师傅,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深孔钻床,加工弹体毛坯。他必须保证弹体轴线笔直,内壁光滑,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弹道和穿透效果。
老周的精密车间里,技工们正在微型车床上加工引信的黄铜外壳和钢制击针,公差要求达到小数点后三位(毫米)。李均亲自带着几个最细心的学徒,在防护严密的操作台上,像做化学实验一样,谨慎地混合、压装延期药和雷管。
“铁核桃”的怒吼
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模拟、小样测试和失败调整,第一批十发105毫米“穿甲爆破两用弹”的样弹终于制造完成。测试选在了一个偏僻的山谷靶场。
标靶是事先设置好的,包括多层不同厚度的钢板(模拟装甲),后面放置了装满沙土的木箱(模拟车辆内部空间)和用于检验破片效果的牲口棚(模拟人员)。
一辆“太行-1型”坦克担任射手。炮长老王亲自操炮,他深吸一口气,将一枚涂着特殊标记的“铁核桃”压入炮膛。
“轰!”炮口喷出火焰,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地命中了几百米外那块最厚的、120毫米的均质钢板标靶!
只见炮弹如同热刀切黄油般,在钢板上留下一个边缘整齐的破孔,钻了进去!紧接着,几乎是毫秒之间,“轰!!!”一声更加沉闷、却更具毁灭性的爆炸声从钢板后面传来!那块厚重的钢板被从内部膨起的冲击波猛地向外鼓胀、撕裂,后面的木箱被炸得粉碎,沙土四溅,更远处的牲口棚也被肆虐的破片打得千疮百孔!
现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技术人员们冲上前去检查效果。结果显示:炮弹成功击穿了120毫米钢板,并在其后方空间内发生了猛烈爆炸!爆破效果远超普通榴弹,因为爆炸能量在密闭空间内得到了极致释放,加上弹体本身产生的破片,形成了可怕的叠加杀伤效应!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李均激动地挥舞着拳头,眼镜片上都是兴奋的雾气。
杨勇用力拍着老王的肩膀:“老王,怎么样?这‘铁核桃’,够劲吧?以后你们出任务,多带这种弹,管它前面是铁王八还是活靶子,统统给它砸开、炸烂!”
老王从坦克里探出身子,脸上笑开了花:“太够劲了!杨工!这玩意儿太好了!穿得透,炸得狠!以后咱们车里主要带这种弹,再配点特种弹就行,再不用为带啥弹发愁了!这等于给咱们坦克又多配了一门小迫击炮啊!”
消息传回瓦窑堡,又是一片欢腾。穿甲爆破两用弹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战术需求,更标志着瓦窑堡在弹药设计、精密加工和化学合成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在庆祝的人群中,林烽却注意到李均眉宇间一丝未曾消散的凝重。他走过去,低声问道:“老李,还有什么问题吗?”
李均推了推眼镜,小声回答:“林主任,弹是成功了,但那个机械触发引信,对加工精度和药剂稳定性要求太高,大规模生产时,良品率和成本控制压力很大。我在想,是不是存在更可靠、更简单的实现方式?或者,我们能否为它设计一种更‘聪明’的引信?”
“铁核桃”虽然坚硬,但其“大脑”似乎还有优化的空间。
这成功的喜悦背后,预示着下一场关于更精密、更可靠引爆技术的攻关,已然悄然拉开了序幕。瓦窑堡的创新之路,永无止境。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铁血长征,军工崛起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