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哈里森起步时超越丰田伊万?特里波利升至第二,但特里波利在首次停站后夺回位置;随后安东尼遭遇 KERS 故障,无力再次反击,特里波利驾驶的丰田赛车就此遥遥领先。
相比之下,我此时的比赛波澜不惊 —— 科斯基宁的威廉姆斯赛车状态火热,其双层扩散器的表现达到了本赛季最佳水准。我的法拉利 F60b 虽也配备双层扩散器和 KERS,却仍需全力才能将与这位前队友的差距稳定在 2 秒左右:很难想象,若没有这两项技术加持,差距会拉大到何种地步。
即便经过停站,这种局面仍未改变 —— 最后一轮停站时,我虽追回些许时间,但这只是因为汤米选择延长停站间隔,以便在比赛末段使用全新软胎(这意味着他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更快速度)。
更关键的是,他出站后仍排在我前方,当时差距虽不足 1 秒,却很快又拉回到此前的 2 秒左右。
铃鹿赛道驾驶体验极佳,但对法拉利而言,其竞争力远不如其他部分赛道,这一点在比赛末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尾声,西蒙?戈伊科特西亚再次撞车(此次在 130R 弯道失控撞墙),我本以为迎来转机,无奈剩余 5 圈里,科斯基宁的新胎优势让我始终无法逼近。
最终我守住第六名,再次收获稳定积分 —— 考虑到排位赛我本只有第十二的速度,全靠他人意外才升至第八发车,这样的结果已算不错。
2009 年日本大奖赛积分排名:
1. 马克西米利安?伦纳 —— 德国 —— 红牛 - 雷诺车队 ——10 分
2. 伊万?特里波利 —— 意大利 —— 丰田车队 ——8 分
3. 安东尼?哈里森 —— 美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6 分
4. 马蒂?哈马莱宁 —— 芬兰 —— 法拉利车队 ——5 分
5. 汤米?科斯基宁 —— 芬兰 —— 威廉姆斯 - 丰田车队 ——4 分
6. 张骋 —— 中国 —— 法拉利车队 ——3 分
7. 鲁道夫?贡萨尔维斯 —— 巴西 —— 本田车队 ——2 分
8. 詹姆斯?巴克斯顿 —— 英国 —— 本田车队 ——1 分
本田车队在本站仅在积分区边缘挣扎,而马克西米利安?伦纳从杆位起步,全程领跑,唯一的遗憾是最快圈速被身后的队友(韦弗)夺走。
这一结果让伦纳仍保有夺冠希望(尽管渺茫)—— 他与巴克斯顿的差距缩小至 17 分,而最后两站仍有 20 分可供争夺。
至于法拉利与迈凯伦的车队之争,此时已基本尘埃落定。
尤里?卡萨莱宁持续拉胯,迈凯伦实则仅靠安东尼?哈里森独自对抗法拉利双雄。
安东尼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多次完赛成绩优于我和马蒂),但本质上,迈凯伦仅收获 6 分,而法拉利拿下 8 分。
F1 终究是团队运动 —— 即便安东尼拿下最多杆位、赢下两场比赛、与我们展开激烈对抗,但只要我和马蒂能稳定在与他相近的完赛位置,他的努力便难以扭转车队积分差距。
有时安东尼得分高于我们中的一人,有时他夹在我们之间,有时我们双双击败他 —— 日积月累,法拉利的积分优势便越来越大。
以我为例,本赛季我已斩获 39 分,几乎是尤里?卡萨莱宁的两倍;再加上恩里克?德?马特奥的 22 分,法拉利的团队积分优势显而易见。
安东尼与马蒂在 “本田、红牛之后的最佳车手” 之争中难分伯仲,但对车队而言,这毫无意义。
坦白说,对车队而言,要么赢下车手总冠军,要么专注于车队总冠军(毕竟这直接决定奖金数额)。
迈凯伦急需车队总冠军奖金来填补数年前 “间谍门” 事件 1 亿美元罚款的空缺,却迟迟无法如愿。
只因恩里克的积分抵消了尤里的拉胯,而迈凯伦成了 “单核车队”。
至于接替我加盟威廉姆斯的北川英树,他在主场比赛中再次未能拿分。
汤米?科斯基宁的表现已证明威廉姆斯赛车状态不俗,北川却实力不济,最终仅以 “领先圈最后一名” 完赛,仅优于落后一圈的伯纳德?奥迪内和因开局惨淡落后两圈的马丁?韦弗。
如今 F1 中,“单核车队” 并非迈凯伦一家,威廉姆斯的处境更糟,北川本赛季至今未得一分。
想必总有一天,丰田引擎的折扣节省的成本,会被丢失的奖金抵消,不是吗?
不过,威廉姆斯已做出选择,而我正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诚然,本站威廉姆斯赛车即便不比法拉利快,也不相上下,但这只是特例而非常态。
毕竟我上一站刚拿过冠军,如今虽比队友落后两个位置完赛,却也算不上失意。这场比赛让我回归理性,这样的结果已足够让我满意。
赛后,我怀着这份满足感,开始履行媒体采访职责。
“张骋,本周末赛道上发生多起撞车事故,你如何看待 F1 重返铃鹿赛道?” 一位语气略带质疑的英国记者问道,暗指排位赛的连环撞车和正赛的单调(除撞车外几乎无亮点)。
平心而论,自我重返 F1 以来,多数比赛都精彩激烈,但若说本站乏味,我也不否认 —— 只是这未必是坏事。
铃鹿是 “车手赛道”,而非 “适合竞速的赛道”:坦白说,最利于超车的赛道往往是宽阔、多重复路段、弯道简单的美式椭圆形赛道,这也是这类赛道超车频繁的原因。
但这类赛道并非最具驾驶乐趣和挑战性的 —— 偶尔让赛道考验车手,而非一味追求 “娱乐性”,我认为很有必要。
显然,F1 需要靠 “娱乐性” 吸引赞助商、提升声望,且多数赛道能兼顾 “精彩” 与 “挑战”,但总有一些赛道,能让车手为 “征服它” 全力以赴,这种感觉本身就很酷。
“首先,我祝愿法比安?施密特早日康复。没人愿意看到车手受伤退赛。尽管我现在的席位恰是因他人受伤而来,这话听着有些讽刺,但我必须说明,我从未想过以这种方式获得机会。”
我力求客观地回答,“其次,我不认为铃鹿赛道本身格外危险,本周发生的事故在任何赛道都可能出现。我认为德内尔弯道事故频发,或许是因为这条弯道速度快,且我们已有数年未在此比赛(我更是首次参赛),大家都在摸索适应。我相信下次再来,车手们会对赛道更敬畏,希望届时能减少撞车,避免受伤。”
“你在通过德内尔弯道和 130R 弯道时,感觉安全吗?” 他追问道。
“对我个人而言,通过这两个弯道时都很顺利。我能理解德内尔弯道为何会发生事故,但很幸运,我整个周末都没遇到麻烦。至于 130R 弯道,我认为西蒙只是运气太差,可能是车轮压到了人造草皮之类的。这种情况在任何有人造草皮的赛道都可能发生,只是因为 130R 弯道速度极快,才显得更惊险。” 我回应道。
“好的,感谢你的时间。” 这位英国记者结束了采访。等他离开,我才松了口气 ,这是我今天最后一场采访。
我向亚历克西斯要了瓶水,喝了一口,随后走向接待中心。
这里是 “日出之国”,但比赛结束后,铃鹿赛道已临近黄昏。
我和马蒂都不喜欢媒体采访,原因或许不同,马蒂总爱故意捉弄记者取乐,而我则尽量给出最佳答案,这反而让我对采访愈发疲惫。
我明白,对车迷而言,这可能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我的采访,因此我希望回答得友好且详实。
但车迷们看不到的是,在镜头之外,我还要面对来自七八个国家的十几名记者的追问,而一场高强度比赛后,我只想躺下冲个澡。
我知道这是 “幸运的烦恼”,但媒体的追捧确实是我最不喜欢 F1 的地方。
我热爱驾驶、热爱竞争、热爱赛道、热爱前往世界各地比赛,但我真的不关心 “英特拉格斯赛道的软胎表现会如何” 这类问题。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F1之飞驰人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