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阿布扎比赛道与俄罗斯赛道的相似之处远不足以帮我们改善表现,排位赛中,我们陷入了困境。
我很难说清具体原因:看着赛道上两条长长的直道,再联想到我们在斯帕、蒙扎、俄罗斯等高速赛道的出色表现,这条赛道本应更适合我们的赛车。
若非要猜测,或许是因为排位赛(和正赛一样)在 “从午后到夜幕” 的时段进行,这意味着尤其是在排位赛后期,车手们需要全程留在赛道上,努力为轮胎加温以达到最佳工作温度。
可能只是我们没能在沙漠凉爽的夜晚让轮胎进入理想工作状态,具体原因我也不确定,关键是最终我排位第十一,马蒂则排在第十三。
这种局面颇为矛盾:一方面车队整体表现不佳,另一方面我却首次在排位赛中击败了身为世界冠军的队友。
而在发车格的另一端,我下赛季即将加盟的迈凯伦则呈现出 “两极分化” 的排位结果,好消息是安东尼?哈里森延续了赛季末的出色排位状态,又一次拿下杆位;坏消息是尤里?卡萨莱宁直接掉到第十八位,与北川英树和印度力量车手们为伍。
尤里本有机会为保住迈凯伦席位奋力一搏,却未能抓住机会,如今他甚至可能面临 “无缘下赛季 F1 发车格” 的境地。
某种程度上,我对这位芬兰人有些同情。我很清楚,自己能在 2010 年接过他的席位,正是得益于他的困境。
但换个角度想,尤里的位置本就迟早会被取代:他有两年时间证明自己属于迈凯伦,却未能达到预期。
2008 年,迈凯伦本有争冠实力,尤里却只靠着一次偶然的机会赢下一场比赛,最终导致迈凯伦虽凭借安东尼?哈里森的车手总冠军重回沃金总部的荣耀,却错失了车队总冠军。
今年,即便他在赛季中期有过一段不错的表现,但赛季初和后半段的低迷早已注定结局,对一支渴望尽快重返前排的车队而言,他已成了 “累赘”。
当我看着阿联酋的直升机在空中喷出黑、白、绿三色烟雾(这三种颜色与红色条纹共同构成阿联酋国旗)时,我才真切意识到:这将是我代表法拉利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
只需再跑一场,若在第一弯稍有不慎,这场比赛可能转瞬即逝,而我与法拉利的这段生涯也将就此落幕。
“告别法拉利” 的苦涩,唯有 “下赛季加盟迈凯伦” 的喜悦能稍作抵消,正如我之前所说,尤里的未能达标,为我铺就了 “从顶级车队跳转至另一支顶级车队” 的道路。
2008 赛季收官战时,尽管我状态持续提升、排位赛与队友的差距不断缩小、正赛中也能击败他,我的 F1 生涯却依旧走到了尽头;而一年后的现在,我的职业生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正如我在本周末初的采访中所说:我无比感激法拉利,即便在这场收官战中从第十一位起步,我也会全力以赴,用最好的表现回报这支信任我的传奇车队。
从发车格位置来看:马蒂第十三,我第十一,东山良和以第十二位夹在我们中间;红牛二队的马克西米利安?隆普雷排在第十,与威廉姆斯车手汤米?科斯基宁并肩;宝马索伯的维克多?哈特曼第八,彼得?卡明斯基第七,这很可能是宝马索伯作为厂队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
丰田车手伊万?特里波利第六;已提前锁定世界冠军的本田车手詹姆斯?巴克斯顿第五(无欲无求),他的队友鲁道夫?贡萨尔维斯第四(仍在为车手积分榜亚军奋力拼搏)。对即将被梅赛德斯收购的本田而言,若这位巴西老将能以积分榜亚军收官,助车队实现 “双冠加身” 的完美赛季,无疑是最圆满的告别。
但红牛绝不会坐视本田 “独美”:巴西大奖赛冠军马丁?韦弗排在第三,马克西米利安?伦纳第二,两人都希望打破本田对胜利的垄断。
最后,杆位得主安东尼?哈里森成了迈凯伦 “全年单手作战” 的最佳象征,他一场不落地扛着车队前进,而尤里?卡萨莱宁却始终隐身。
迈凯伦期待明年能东山再起:适应新规则后,他们有望拥有两位 “年轻且渴望胜利的世界级车手”。
但在此之前,2009 赛季还剩最后一场比赛要完成。
这十年的 F1 被四支车队定义:法拉利、雷诺、迈凯伦,以及惊喜崛起的本田。
下一个十年,法拉利与迈凯伦将全力复兴,梅赛德斯将接过本田的火炬,红牛则希望在今年的成功基础上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未来值得期待,但此刻,我们首先要为这个时代画上句号。
五盏红灯熄灭,首届阿布扎比大奖赛正式开始。
安东尼?哈里森在一号弯守住杆位优势,红牛双雄紧随其后紧咬不放。
而在后排,我从发车格迅猛起步,瞬间超越隆普雷,当我们进入第一赛段时,我已追近宝马索伯双雄与汤米?科斯基宁的缠斗集团。
维克多?哈特曼起步更佳,暂时处在前方,但彼得?卡明斯基的赛车在此时段显然更快,这位波兰车手在发卡弯前的减速弯与德国人身侧并行,维克多凭借走线守住位置,将队友挡在身后,但这也让我们四辆车挤作一团,被前方的赛车拉开了几个车身的距离。
比赛刚起步,我本不该被这样的混乱拖累节奏,因此我立即寻找超车机会:借助前队友(科斯基宁)的尾流,我在八号弯完成超越,抢占内线拿下位置。
驶出九号弯后,我们进入第二条后直道,我迅速追近仍在缠斗的宝马双雄,试图在刹车区对卡明斯基发起进攻,但当我意识到这位波兰车手会全力防守时,我选择了放弃。
彼得?卡明斯基并非会故意撞车的车手,他公平竞赛,但防守强硬,虽不会刻意制造碰撞,却会让任何贸然进攻都面临 “两车相撞” 的高风险。
2008 年澳大利亚站的经历让我深刻明白:必须对这位波兰车手保持尊重。他能赢下分站冠军绝非偶然,若有机会,他完全有能力再次成为争冠热门。
第三圈,我借助发卡弯出弯时的 KERS 助力,终于超越卡明斯基;第四圈开始前,我又在发车直道末端凭借更快的尾流加速,在一号弯刹车区彻底超越维克多?哈特曼,升至第七。
但在宝马双雄身后浪费的时间太多,即便升至第七,与前方赛车仍有不小差距。
整个第一停站前,我都在努力缩小差距,却收效甚微,第十八圈进站时,我仅升至第六。
这个名次的提升,并非源于我追上了前方车手,而是因为同一圈,安东尼因右后刹车故障退赛(从领先位置退出,希望迈凯伦能在 2010 赛季解决可靠性问题)。
暂且抛开对 “未来座驾” 的担忧,从比赛开始到现在,我的表现已算出色:从第十一位起步,稳定在积分区。
但需注意的是,尽管我暂列第六,却暗藏隐患,宝马索伯的维克多?哈特曼与丰田车手东山良和尚未进站。
目前我的赛车节奏不错(已开始追近伊万?特里波利,差距仅一秒多),但从排位赛表现来看,我们今天的速度并不比宝马和丰田快多少,必须保持警惕。
我已证明能在本场比赛中超越哈特曼,现在只需再做到一次。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F1之飞驰人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