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颖温热的手拉着,穿过熟悉的街道,走向不远处的社区诊所,王刚的心绪却早已飘远。眼眶总是控制不住地发热,温热的液体在其中打着转,他分不清是这具年轻的身体泪腺过于发达,还是自己那在几十年风霜中早已变得干涸枯竭的灵魂,突然被浸泡在这过于汹涌的情感泉水中,变得异常敏感和感性。
从诊所出来(医生只说是可能有些疲劳,多休息就好),小颖还是不放心,执意让他回家躺着。她没有再拉着他,而是从店门口推出了那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
“你骑车带我吧,慢点。”小颖把钥匙递给他,眼神里的担忧还未完全散去。
王刚接过钥匙,跨上车座。这熟悉的触感,轻巧的车身,与他记忆中后来驾驶的那些更沉稳的车辆截然不同。小颖侧身坐在后座,一只手轻轻揽住他的腰。
车轮转动,带着两人穿过依旧喧闹的街市。微风拂面,带着夏日傍晚特有的温热气息。王刚骑得很慢,不只是因为小颖的叮嘱,更因为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和确认眼前的一切。
拐过最后一个街角,那栋熟悉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
它就矗立在街边,不算气派,甚至有些陈旧。外墙的瓷砖是那种十几年前流行的米黄色,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细微的裂纹,但整体依旧整洁。一楼是一家窗帘店,大大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各式布料——这是家里为了贴补开支,早就出租出去的。
王刚的目光顺着楼房向上。二楼、三楼,那装着老式防盗网的窗户,那小小的、摆着几盆耐旱花草的阳台……那就是他的家。是父亲王建国,用半辈子在工地挥洒血汗,一块砖一块瓦,耗尽积蓄和心血,才建起来的家。
它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父亲那一代人,对家庭、对后代最朴素、最坚实的承诺与奉献。
停好车,王刚从口袋里摸出一串钥匙,找到了那把略显笨重的黄铜钥匙,插进一楼卷帘门旁那扇小“耳门”的锁孔里。“咔哒”一声,锁舌弹开,一股混合着布料、灰尘和旧时光的熟悉气息扑面而来。
他推开木门,眼前是一条略显昏暗的楼梯。楼梯是水泥抹的,扶手是简单的铁管,因为常年摩挲,有些地方已经露出了锃亮的底色。他和小颖的脚步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一步一步,踏上通往三楼的阶梯。
每上一级台阶,记忆的碎片就仿佛被激活一片。
这里,他曾蹦跳着冲下楼,赶着去上学;
那里,他曾扛着沉重的货箱,气喘吁吁;
转角处,母亲曾站在那里,叮嘱他早点回家;
墙面上,还残留着几年前小鲸鱼用彩笔涂鸦后未能完全擦掉的模糊印记。
走到三楼,用另一把钥匙打开通往自家客厅的房门。
门开的瞬间,时光仿佛凝固了。
客厅里的景象,与他记忆深处2017年的家,严丝合缝地重叠在一起。
米黄色的皮质沙发,边角处已经有些磨损,露出了里面的浅色海绵——这是他们结婚时咬牙买的“大件”,在当时还算体面。玻璃茶几,电视柜,都是那种略带欧式风格的、在当年小县城里还算精致的款式,如今看来,却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墙上挂着的婚纱照,照片里的他和她,年轻得有些刺眼,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一切都保持着近四十年前的样貌。这些在后来看来有些“古老”甚至土气的家具和装修,在此刻的王刚眼里,却珍贵得如同博物馆里的展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庭曾经的努力,曾经的审美,曾经充满烟火气却也温馨的日常。
回忆如温暖的泉水,无声无息地将他淹没。
他仿佛看到父亲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看到母亲在厨房里操劳的背影,看到小颖抱着襁褓中的小鲸鱼在客厅里踱步,看到一家人围坐在这个沙发上,看着那台不大的电视机,讨论着电视剧的剧情,或者……计算着这个月的开支。
这里,有拮据,有争吵,有生活的压力,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的温暖,是平凡日子里点滴积累起来的幸福。
小颖的声音将他从回忆的漩涡中拉出:“你先去床上躺会儿,我烧点水。”
王刚点点头,没有立刻动。他走到沙发边,伸手触摸那略显粗糙的皮质表面,指尖传来真实的触感。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家的味道充盈肺腑。
不管这场“旅程”因何而起,终点在何方。此刻,他回来了,真真切切地站在了这个充满回忆的起点。
这一次,他不仅要重新体验这逝去的时光,更要亲手守护好这个家,这个父亲用半生心血筑成的巢,这个承载了他所有爱与责任的港湾。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将这栋三层小楼,温柔地揽入怀中。
喜欢钓鱼让我走上人生巅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钓鱼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