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算过完了。天气开始转暖,但早晚还是很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寒。积雪慢慢融化,街道上到处都是泥泞。屋檐下挂着的冰溜子,白天滴滴答答地化水,晚上又冻上,周而复始。
李振邦的生活回到了平时的节奏。敌特案的调查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这成了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他和小陈继续在城北两个工厂之间奔波,既要关注生产安全,也要留意可疑的线索。
开春了,工厂的生产任务更重了。前线需要的物资越来越多,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李振邦在钢铁厂看到,工人们的脸色都不太好,显然是累的。食堂的伙食还是老样子,窝头、咸菜、白菜汤,看不到什么油水。
有一次,李振邦在车间里看到一个年轻工人晕倒了。大家赶紧把他抬到医务室。厂医检查后说,是营养不良加上劳累过度。雷队长知道后,发了一通火,但也没办法,只能让食堂想办法在菜里多放点油。可油从哪里来?每个人每月的定量就那么多。
李振邦想起自己那块试验田。虽然冬天过去了,但地还没完全化冻。他找了个休息日,把地翻了一遍,准备天气再暖和点就播种。他盘算着,今年要试种几个不同的品种,看看哪个更适合本地。
三月中旬,上面下来一个通知,要求各单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公安局也要响应号召,周队长在会上说,要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李振邦想到了工厂里的情况,他觉得,增产节约不能光靠喊口号,得有些实际的办法。
他又去了钢铁厂,找到雷队长和几个老师傅,商量能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再提高一点生产效率。大家坐在车间办公室里,喝着白开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
一个老炉前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焦炭质量不稳定,好的时候一炉能出不少钢,差的时候就得返工,既浪费焦炭,又耽误时间。”
李振邦问:“能不能想办法把焦炭分分类,好的用在关键的地方,差一点的用在要求不高的环节?”
另一个负责动力的师傅说:“厂里的电机都老掉牙了,耗电大,效率低。要是能换新的就好了,可哪来的钱?”
这个问题暂时无解。李振邦想了想,说:“能不能在用电上想想办法?比如避开用电高峰,或者把一些不紧急的用电安排在夜里?”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可行。雷队长当即决定,从下周开始,调整部分车间的作业时间,把一些辅助工序安排在夜间电价低的时段。
在机械厂,情况也差不多。韩工程师带着技术科的人,正在研究怎么改进一台老机床。看到李振邦来了,韩工拉着他看图纸:“李同志,你来得正好,看看我们这个想法行不行。”
图纸上画着一个简单的夹具,是用来固定工件的。韩工解释,原来的夹具效率低,换一次工件要花很多时间。他们设计的这个新夹具,可以快速装夹,能节省不少时间。
李振邦仔细看了看,提了个建议:“这个地方,能不能加个弹簧?这样装卸工件会更省力。”
韩工眼睛一亮:“对啊!怎么没想到!”他立刻拿起铅笔,在图纸上修改起来。
从工厂回来,李振邦走在泥泞的街道上。路边的柳树开始发芽,透出一点点嫩绿。他看到几个孩子在路边玩泥巴,衣服上沾满了泥点。有个孩子摔了一跤,哇哇大哭。李振邦走过去把他扶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泥。
孩子的母亲从屋里跑出来,连声道谢。李振邦说:“没事,路上滑,让孩子小心点。”
快到公安局的时候,他遇到老孙头正在收摊。老孙头的脸色不太好,不停地咳嗽。李振邦问:“孙大爷,身体不舒服?”
老孙头摆摆手:“老毛病了,开春就容易犯。”
李振邦想起自己宿舍里还有上次感冒没吃完的药,就说:“我那儿有点药,回头给您送来。”
老孙头连忙说:“不用不用,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二天,李振邦还是把药给老孙头送去了。老孙头很感激,非要给他修鞋。李振邦说鞋还没坏,等坏了再来修。
三月底,天气真的暖和了。李振邦那块试验田可以播种了。他按照计划,把地分成几个小区,分别种上不同的玉米品种。每个小区都插了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品种和播种日期。
小陈看他这么认真,打趣道:“李哥,你这比搞案子还上心啊。”
李振邦一边浇水一边说:“案子要破,地也要种。万一真能找出个高产品种,也是好事。”
播种完没几天,下了一场春雨。雨不大,但很及时。过了几天,地里就冒出了嫩绿的苗。李振邦每天下班都要去看看,记录苗子的长势。
四月初,局里开了一次案情分析会。周队长把近期收集到的所有线索都摆在桌上,让大家一起研究。线索很零碎:刘建明在废料堆附近转悠过;钢铁厂动力车间有个电工最近手头宽裕了些;机械厂年前丢失过几张无关紧要的旧图纸;还有人反映,在城郊看到过形迹可疑的人。
这些线索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大家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理出头绪。周队长很烦躁,散会的时候说:“继续查,我就不信他们不露马脚。”
会后,李振邦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满墙的线索图发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第二天,他去了郊区那个合作社。老农正在地里忙活,看到他来,很高兴地指着地里几株特别健壮的麦苗说:“李同志,你看,这就是按你说的选的种,长势就是不一样!”
李振邦仔细看了看,那几株麦苗确实比旁边的粗壮些。他告诉老农,要继续观察,等收获的时候再对比。
从合作社回来,经过一个村子时,他看到几个村民围在一起争论什么。走过去一问,原来是为了用水的事。开春了,农田要灌溉,但水源有限,上游和下游的村民为了抢水吵了起来。
李振邦亮明身份,把双方劝开。他看了看地形,提议说:“能不能定个用水的时间表?上游用一天,下游用一天,这样大家都公平。”
村民们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推举出几个代表,商量具体的安排。李振邦看事情解决了,就继续赶路。
回到局里,已经快下班了。小陈告诉他,刚才王大娘来过,送来一筐野菜,说是刚挖的,给同志们尝尝鲜。李振邦看着那筐还带着泥土清香的野菜,心里暖暖的。
晚上,他在宿舍给林淑娴写信。写了些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写了试验田的苗子长势很好,写了王大娘送来的野菜。他没有写案件的困扰,也没有写生活的艰辛。写完信,他走到窗前。夜空中星星很亮,远处的工厂灯火通明。他知道,新的一天,还会有新的挑战。但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在平凡中寻找希望,在困难中坚守职责。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沪上警事:1950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