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还没亮透,弄堂里就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安安是被鞭炮声惊醒的,小家伙躺在李振邦怀里,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襟,眼睛睁得圆圆的,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烟花光影,没哭,反而咯咯笑起来。
“慢点笑,小心呛着。”林淑娴凑过来,用手帕擦掉孩子嘴角的涎水。她穿着新做的蓝布棉袄,是用年前领的布票买的布料,领口缝了圈白边,看着干净利落。
李振邦坐起来,把安安抱在腿上。窗外的雪还没化,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光。弄堂里,几个孩子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摔炮,“啪嗒”“啪嗒”地踩着积雪跑,笑声传遍了小半条弄堂。
“该去拜年了。”岳母端着洗脸水进来,铜盆里的水冒着热气,“按老规矩,初一要给长辈拜年,先去张阿婆家,再去王师傅家,都是邻里,礼数得到。”
李振邦点点头,接过毛巾擦脸。林淑娴已经把安安的新衣服穿好了,红色的小褂子,上面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小老虎,是她连夜缝的。“给安安戴个帽子,外面冷。”林淑娴从五斗橱里拿出个小棉帽,戴在安安头上,帽檐上的绒球晃来晃去。
出门时,张阿婆已经站在门口等了,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糖果和花生。“振邦,淑娴,安安!”老人笑着招手,把篮子递过来,“来,给安安抓把糖,甜甜蜜蜜一整年。”
李振邦让安安伸出小手,抓了两颗水果糖,攥在手里。“阿婆,新年快乐!”林淑娴笑着说,“祝您身体硬朗,万事顺心。”
“顺心,顺心!”张阿婆拉着林淑娴的手,往屋里让,“快进屋暖和暖和,俺给你们煮了红糖鸡蛋,刚出锅。”
屋里生着煤球炉,暖烘烘的。张强也起来了,穿着新做的蓝布棉袄,假肢上的布套换了新的,是林淑娴帮着缝的,更厚实了。“李科长,新年快乐!”他笑着递过来一杯热水,“俺给安安准备了个小礼物。”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拨浪鼓,是用木头做的,鼓面蒙着羊皮,上面画着小红花。“俺在福利厂做零件时,偷偷攒的木料,自己做的,不知道安安喜不喜欢。”
李振邦接过拨浪鼓,递给安安。小家伙一把抓住,摇了起来,“咚咚”的声音清脆响亮,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喜欢,你看他笑得那样。”林淑娴说。
张阿婆端来红糖鸡蛋,每个碗里两个鸡蛋,撒着红糖粒。“快吃,补补身子。”她坐在旁边,看着安安,“这孩子长得真快,百天的时候还只会笑,现在都能抓东西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是陈向阳和他的养父母。陈向阳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个小灯笼,脸上带着笑容。“李叔叔,林阿姨,新年快乐!”他跑到安安面前,把灯笼递给她,“这是我给安安的礼物。”
安安伸出小手,想抓灯笼,却被烫了一下,缩回手,小嘴一撇要哭。“慢点,灯笼有点烫。”陈向阳的养父赶紧接过灯笼,放在一边,“这孩子,太着急了。”
大家围着桌子坐下,说说笑笑的。陈向阳的养母说,向阳现在在幼儿园表现很好,还当了小组长,负责带小朋友做游戏。“都是李科长您的功劳,要是没有您,向阳还不知道在哪受苦呢。”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振邦说,“向阳本身就很乖,以后肯定能有出息。”
陈向阳拉着安安的手,给她唱在幼儿园学的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声清脆,引得大家都跟着唱起来。屋里的气氛热闹而温暖,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透着浓浓的年味。
拜年回来,李振邦在家待了没多久,就接到了局里的电话。老吴在电话里说,街道办反映,有几个居民对即将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有疑虑,担心粮食不够吃,聚集在街道办门口,希望他能去解释一下。
“知道了,我马上过去。”李振邦挂了电话,对林淑娴说,“局里有事,我得去一趟。”
“什么事这么急?大年初一还要上班。”林淑娴有点舍不得。
“是粮食统购统销的事,居民有疑虑,我得去解释清楚。”李振邦摸了摸安安的头,“你们在家等着,我尽快回来。”
粮食统购统销是1953年的重要政策,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粮食供应稳定,国家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了自用和留种,其余的要卖给国家,城镇居民凭粮票购买粮食。这个政策刚公布,很多居民不理解,担心粮食不够吃,尤其是家里人口多的,更是焦虑。
李振邦赶到街道办时,门口已经围了十几个居民,都是些老人和家庭妇女,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听说以后粮食要凭票买,不够吃怎么办?”“俺家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不够吃可不行!”“农民的粮食都要卖给国家,他们自己够吃吗?”
街道办的王主任正忙着解释,嗓子都哑了。见李振邦来,赶紧迎上来:“李科长,你可来了,这些居民的疑虑,我怎么解释都没用,还是得你来说说。”
李振邦走到居民中间,笑着说:“大家别急,慢慢说,我知道你们担心粮食不够吃,我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政策。”
他从口袋里掏出政策宣传册,是局里统一印发的,上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目的和具体办法。“大家放心,国家实行这个政策,不是要让大家饿肚子,而是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粮食。”李振邦说,“城镇居民凭粮票购买粮食,粮票的发放是按人口来的,大人每人每月三十斤,孩子根据年龄递减,绝对够吃。农民生产的粮食,国家会留下足够的口粮和种子,剩下的才收购,不会让农民饿肚子。”
“那要是粮票丢了怎么办?”一个老大娘问。
“粮票丢了可以去街道办挂失,补办新的。”李振邦说,“而且,国家会根据粮食产量和居民需求,调整粮票的发放数量,保证大家都能吃饱吃好。”
他又举了个例子:“去年秋收,我们上海的粮食产量比前年增产了一成,国家收购的粮食,一部分用来供应城市,一部分用来储备,还有一部分用来支援工业建设,只有工业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才能有更多的布料、更多的糖、更多的生活用品。”
居民们听了,疑虑渐渐消除了。“李科长,你这么一说,俺就放心了。”刚才提问的老大娘说,“俺就怕孩子不够吃,现在知道粮票是按人口发的,就不担心了。”
“是啊,只要能保证够吃,俺们就支持国家政策。”另一个居民说。
李振邦又耐心解答了几个居民的问题,直到大家都满意了,才离开街道办。回到家时,已经中午了,林淑娴和岳母已经把午饭做好了,是饺子和小米粥。“事情解决了?”林淑娴问。
“解决了,居民们都理解了。”李振邦坐下,拿起筷子,“这个政策是国家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必须让大家都明白。”
下午,李振邦带着林淑娴和安安,去了孤儿院。孤儿院的孩子们正在院子里玩耍,院长见他们来,笑着迎上来:“李科长,新年快乐!孩子们都念叨你呢。”
孩子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喊着“李叔叔,新年快乐”。李振邦把带来的糖果和馒头分给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份,脸上露出了笑容。
“院长,最近有没有孩子被收养?”李振邦问。
“有,上个月有两个女孩被一对工人夫妻收养了,还有一个男孩被一对教师夫妻收养了。”院长说,“现在孤儿院还有十五个孩子,都很听话,就是有点想念家人。”
李振邦看着孩子们,心里有点发酸。他想起了陈向阳,幸好他遇到了好的养父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以后我会常来看看孩子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
离开孤儿院时,孩子们一直送到门口,挥着小手喊:“李叔叔,下次再来!”
接下来的日子,年味儿渐渐淡了,大家都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和生活中。李振邦的工作更忙了,除了处理日常的治安案件,还要协助街道办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登记居民的粮食需求,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林淑娴也没闲着,她加入了街道的妇女小组,负责宣传政策、帮助困难家庭。每天早上,她都会抱着安安,和其他妇女一起,在弄堂里给居民们讲解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发放宣传册,解答大家的疑问。
张强在福利厂的工作越来越熟练,他组装的零件合格率一直是最高的,王主任很器重他,让他带了两个新徒弟。他的假肢也越来越适应了,走起来越来越稳,甚至能骑自行车了。张阿婆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每天都给儿子准备可口的饭菜,希望他能越来越好。
王师傅家的小子也开学了,他和陈向阳在一个班,两个孩子成了好朋友,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王师傅的自行车也修好了,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
三月初,上海的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积雪融化了,树枝抽出了新芽,弄堂里的煤球炉也不再像冬天那样整天烧着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正式实施,居民们都凭粮票购买粮食,合作社里的粮食供应充足,大家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一天,李振邦下班回家,路过合作社,看见张阿婆正在买粮食。她手里拿着粮票和户口本,正在跟售货员说着什么。李振邦走过去,笑着问:“阿婆,买粮食呢?”
“是啊,”张阿婆笑着说,“买了三十斤大米,二十斤面粉,够俺和张强吃一个月了。这粮票就是方便,想买多少买多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是啊,国家政策好,大家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李振邦说。
正说着,张强也来了,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布袋。“妈,买完了吗?俺来帮你拎回去。”他把自行车停在路边,接过张阿婆手里的粮食袋。
“买完了,”张阿婆说,“多亏了李科长,当初给俺们解释政策,不然俺还真有点担心。”
“这是国家政策好,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李振邦笑着说。
张强骑着自行车,带着张阿婆和粮食,往家走。李振邦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只要国家政策好,大家齐心协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四月初,春播开始了。郊区的农民们忙着播种,合作社里的种子供应充足,化肥也很齐全。李振邦和同事们也没闲着,他们经常去郊区的农村,帮助农民们春播,宣传农业技术,解决农民们遇到的问题。
一天,李振邦和老吴去郊区的马陆乡,帮助农民们播种。马陆乡的农民们正在田里忙着,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播种,有的在浇水,一派繁忙的景象。王建国社长看见他们来,笑着迎上来:“李科长,老吴,你们来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有你们帮忙,俺们的春播肯定能顺利完成。”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振邦说,“我们来帮你们播种,也学习学习农业技术。”
他和老吴拿起锄头,加入了播种的队伍。农民们教他们怎么耕地,怎么播种,怎么浇水,他们学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虽然很累,汗流浃背,但看着自己播种的种子,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中午,农民们留他们吃午饭,是红薯饭和炒青菜,还有鸡蛋羹。虽然简单,但大家吃得很香。王建国社长说:“今年的种子很好,化肥也充足,肯定是个丰收年。等秋收了,俺们一定给国家多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
“好,我们等着吃你们的丰收粮。”李振邦笑着说。
离开马陆乡时,农民们一直送到村口,挥着小手喊:“李科长,老吴,下次再来!”
回到家时,已经傍晚了。林淑娴正在给安安喂辅食,孩子已经长出了四颗小牙,能吃点软烂的米饭和蔬菜了。“回来了?累不累?”林淑娴迎上来,帮他拍掉身上的泥土。
“不累,很充实。”李振邦抱起安安,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今天去马陆乡帮农民春播了,学到了很多农业技术。”
“那挺好,”林淑娴说,“农民们不容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晚饭吃的是米饭、炒青菜,还有红烧肉。安安吃得很香,自己拿着小勺子,往嘴里扒饭,虽然弄得满脸都是,但看得出来很开心。
饭后,李振邦带着林淑娴和安安,在弄堂里散步。弄堂里的邻居们都在外面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缝补衣服,有的在带孩子。张阿婆和张强也在,张强正在给邻居们修理自行车,他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很多邻居的自行车坏了,都来找他修。
“振邦,淑娴,带着安安出来散步啊?”张阿婆笑着打招呼。
“是啊,阿婆。”李振邦说,“张强的手艺越来越好了,都能给邻居们修自行车了。”
“是啊,”张阿婆笑着说,“都是你们的功劳,要是没有你们,俺儿哪能有今天。”
“不用谢,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李振邦说。
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聊着家常,聊着国家的政策,聊着未来的生活。弄堂里的气氛和睦而温暖,月光洒在大家身上,温柔而美好。
李振邦看着身边的妻子、孩子和邻里,看着这座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就是他重生的意义——守护这份简单而安稳的幸福,守护每一个家庭的温暖,守护这座城市的和平与安宁。春天已经来了,万物复苏,未来的日子会像这春天的嫩芽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越来越红火。
日子一天天过去,安安越来越大,已经能扶着墙走路了,嘴里还会喊“爸爸”“妈妈”,虽然说得不太清楚,但每次喊出来,都能让李振邦和林淑娴高兴半天。
张强在福利厂的工作越来越出色,他不仅组装零件的技术好,还学会了修理机器,福利厂的机器坏了,他都能修好,王主任给他涨了工资,月薪涨到了五十块,还给他发了奖金。他用奖金给张阿婆买了台收音机,每天晚上,张阿婆都会坐在收音机前,听新闻、听戏曲,日子过得很惬意。
陈向阳也越来越开朗了,他在学校的成绩很好,还当了班长,经常帮助同学,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他的养父母也很疼爱他,经常带他去公园玩,给他买很多玩具和书。
王师傅家的小子也很懂事,学习成绩很好,还经常帮助邻居家的小朋友写作业。王师傅的自行车修理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找他修自行车,他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给家里添置了很多新东西。
六月初,上海的天气越来越热,弄堂里的梧桐树长得枝繁叶茂,遮住了阳光,给大家带来了一片阴凉。李振邦和同事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除了处理日常的治安案件,还要协助街道办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消灭四害,保证居民们的健康。
一天,李振邦下班回家,看见弄堂里的邻居们正在清理垃圾。张阿婆、张强、王师傅、林淑娴都在,大家拿着扫帚、铁锹,把弄堂里的垃圾清理到指定的地点。“大家都在忙啊?”李振邦走过去,拿起一把扫帚,加入了清理队伍。
“是啊,”林淑娴笑着说,“夏季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消灭四害,保证大家的健康。”
“好,我们一起努力,把弄堂打扫得干干净净。”李振邦说。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弄堂里的垃圾清理干净了。弄堂里变得焕然一新,空气也清新了很多。“这样就好了,”张阿婆说,“垃圾清理干净了,就不会有苍蝇、蚊子了,大家也能住得舒服点。”
“是啊,”王师傅说,“以后我们要经常打扫,保持弄堂的干净整洁。”
清理完垃圾,大家坐在弄堂里乘凉,聊着天,喝着茶水,享受着劳动后的惬意。李振邦看着身边的邻里,心里充满了感动。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七月初,安安一周岁了。李振邦和林淑娴给孩子办了个简单的周岁宴,邀请了张阿婆、张强、王师傅一家、陈向阳一家,还有孤儿院的院长和几个孩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蛋糕,唱着生日歌,给安安送上了祝福。
陈向阳送给安安一个布偶,是他自己做的,虽然有点粗糙,但看得出来很用心。张强送给安安一辆小自行车,是他用福利厂的边角料做的,小巧玲珑,很可爱。张阿婆送给安安一个银锁,寓意着锁住健康,锁住幸福。
安安坐在椅子上,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蛋糕,吃得满脸都是,引得大家都笑了。李振邦看着孩子,心里充满了幸福。他知道,这个孩子是他的希望,是他的未来,他会用一生去守护他。
周岁宴结束后,大家在弄堂里玩了很久,才陆续回家。李振邦抱着安安,林淑娴靠在他怀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重生前的日子,孤独、寂寞,没有家人,没有温暖;而现在,他有了妻子,有了孩子,有了和睦的邻里,有了一份稳定而有意义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李振邦轻声说。
林淑娴点点头,靠在他的怀里,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只要和李振邦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和邻里们在一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日子一定会像这天上的星星一样,越来越明亮,越来越灿烂。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八月底,秋收的季节到了。郊区的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沉甸甸的高粱,一派丰收的景象。合作社里的粮食堆成了山,居民们凭粮票购买粮食,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李振邦和同事们也很忙,他们经常去郊区的农村,帮助农民们收割庄稼,保护粮食安全,防止敌特分子破坏。虽然很累,但看着丰收的粮食,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一天,李振邦和老吴去马陆乡,帮助农民们收割稻谷。王建国社长看见他们来,笑着说:“李科长,老吴,你们来了!今年的收成很好,比去年增产了两成,都是托国家政策的福,托你们的福。”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振邦说,“农民们辛苦了一年,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和老吴拿起镰刀,加入了收割的队伍。农民们教他们怎么割稻谷,怎么捆稻穗,他们学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虽然汗水湿透了衣服,但看着自己收割的稻谷,心里充满了喜悦。
中午,农民们留他们吃午饭,是米饭、炒青菜、红烧肉,还有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丰收,聊着未来的生活,气氛热烈而温暖。
离开马陆乡时,王建国社长送给他们一袋大米和一袋玉米,说:“这是俺们自己种的,你们带回家尝尝,算是俺们的一点心意。”
李振邦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他知道,这袋大米和玉米,代表着农民们的心意,代表着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代表着他们对公安干警的信任。
回到家时,已经傍晚了。林淑娴正在给安安喂饭,孩子已经能自己走路了,还会说很多话,嘴里不停地喊着“爸爸”“妈妈”。“回来了?累不累?”林淑娴迎上来,帮他拍掉身上的泥土。
“不累,很开心。”李振邦把大米和玉米放在地上,“马陆乡的农民们送给我们的,今年的收成很好,他们很开心。”
“那挺好,”林淑娴说,“我们晚上就煮大米饭,再煮点玉米,让安安也尝尝。”
晚饭吃的是大米饭、炒青菜、红烧肉,还有煮玉米。安安吃得很香,自己拿着玉米,啃得津津有味。李振邦看着孩子,心里充满了幸福。他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简单、安稳、幸福,有家人,有邻里,有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夜深了,安安已经睡着了,林淑娴也靠在李振邦怀里睡着了。李振邦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重生前的迷茫和孤独,想起了重生后的努力和奋斗,想起了身边的家人和邻里,想起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他知道,他的重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守护这座城市的和平与安宁,守护这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喜欢沪上警事:1950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沪上警事:1950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