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城改革方案和设立省级试验区的请示上报省里后,青州官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静默。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省里的风声,那将决定下一步的棋该怎么走。
李振邦显然没料到我会如此“不讲规矩”,直接将方案捅到了省里。他试图通过市委渠道了解省里的态度,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模糊不清,只说“正在研究”。这种不确定性让他有些焦躁,在几次内部会议上,他不再直接否定方案,而是反复强调“要等省里的明确意见”,“不能盲目冒进”。
我知道,他在观望,也在试图动用他的关系网影响省里的决策。
而我这边,则加紧了在省里的活动。我利用青南高速项目与省交通厅、发改委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宋秘书长这条内线,不断向相关决策部门阐述临港新城改革的必要性和示范意义。我强调的是,这不仅是青州一个地方的事情,更是为全省同类地区的改革发展“探路”。
时机,终于站在了我这一边。
就在请示上报一周后,省委主办的一份内部刊物《决策参考》,刊登了一篇题为 《关于在部分条件成熟地区设立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思考》 的调研文章。文章虽然没有点名青州,但其中提到的“探索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推行标准地改革”、“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等观点,与我的方案核心内容高度契合。据宋秘书长透露,这篇文章引起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注意,并做了“请发改委、商务厅研究”的批示。
这股从省里吹来的“东风”,虽然微弱,却意义非凡!
紧接着,省发改委一位分管区域经济的副主任,带队到青州进行了一次“例行调研”,重点考察了临港新城的规划区域,并专门听取了我关于改革方案的详细汇报。汇报结束后,这位副主任没有明确表态,但说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林市长的思路很有魄力,也符合当前改革的大方向。地方有积极性,是好事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省里领导“没有反对”,甚至可以说是“隐含支持”的态度,让青州的权力天平开始发生决定性的倾斜。
那些之前在常委会上摇摆不定的常委,态度开始变得积极。就连孙耀民市长,也主动找到我,信心满满地说:“林市长,看来省里是支持我们改革的!这次常委会,我们一定要把方案通过!”
压力,彻底转移到了李振邦身上。
他再次召开书记办公会讨论方案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之前支持他的常委,此刻要么沉默,要么言辞闪烁地表示“省里精神很重要”、“改革是大势所趋”。
李振邦孤立了。
他环视一圈,目光最终落在我身上,带着一种复杂的、混合着愤怒、不甘和一丝无奈的情绪。
“既然省里有这个精神,同志们都认为可行……”他几乎是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说道,“那这个方案,就提交常委会审议吧。”
他知道,他已经无法阻止。强行否决,不仅会得罪所有希望借此机会出政绩的常委,更会背上一个“对抗省委改革精神”的恶名,那对他的政治生涯将是致命的。
几天后的市委常委会上,《关于临港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的方案》以及《关于申请设立省级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请示》,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李振邦投了赞成票,但谁都能看出他脸上的勉强和落寞。
临港新城,这个他原本想用来困住我的牢笼,此刻,正式成为了我推行改革、积累力量的“特区”!
会议结束后,我走在灯火通明的市委大楼走廊里,心中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知道,我赢得了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但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如何把这个纸上蓝图变为现实,如何应对旧势力在新框架下的反扑,如何真正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这一切,都还需要我去拼搏。
李振邦不会就此认输。他就像一头受伤的野兽,暂时的退让只是为了等待更凶猛的报复。我和他之间,围绕青州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的阶段。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官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