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展上的高光时刻,如同给青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省媒的广泛报道,兄弟地市的考察请求,以及来自各方的赞誉,让青州的干部们扬眉吐气,干劲空前高涨。临港新城的招商工作也顺势打开了新局面,一些之前犹豫的优质企业主动抛来了橄榄枝。
然而,我内心的警惕却丝毫未减。宋秘书长的提醒言犹在耳,柳云天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也时常在我脑中浮现。我深知,站得越高,风越大,盯着你的人也越多。
果然,新的挑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
首先是 “捧杀” 。一些省级部门和媒体,开始将青州树立为“改革尖兵”、“发展样板”,各种赞誉之词层出不穷。甚至有领导在非正式场合提出,希望青州能“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看似是鼓励,实则暗藏风险。如果我真的被冲昏头脑,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冒进,很可能就会落入“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的陷阱。
其次是 “求援” 与 “攀附” 。许多兄弟地市,特别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纷纷组团前来青州考察学习,言辞恳切地希望青州能“传经送宝”,甚至在产业转移、项目合作上给予倾斜。一些省内的企业家、协会负责人也通过各种关系找上门,希望能搭上青州发展的快车。
这些请求合情合理,但如果处理不好,要么会分散青州自身发展的精力,要么可能在合作中产生新的矛盾和利益输送风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来自 内部的压力 。孙耀民市长和一部分干部,在巨大的荣誉和机遇面前,有些头脑发热,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比如进一步扩大临港新城的规模,上马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试图“趁热打铁”,一举确立青州在省内的绝对优势地位。
“林市长,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孙耀民兴奋地在我办公室比划着,“省里支持,资金渠道也比以前畅通,我们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我看着桌上那份更加宏大的规划草案,眉头微蹙:“耀民市长,你的心情我理解。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发展要讲规律,要量力而行。临港新城刚刚起步,摊子铺得太大,管理跟不上,资金链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巩固现有成果,把引进的项目做实、做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孙耀民有些不服:“可是,机遇稍纵即逝啊!”
“机遇很重要,但底线更重要。”我态度坚决,“我们不能重复过去的错误,为了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风险。这件事,必须稳妥推进。”
虽然我说服了孙耀民暂缓扩张计划,但我知道,这种“求稳”的态度,可能会被外界,特别是对手,解读为“保守”甚至“能力不足”。
就在我努力平衡内外各种声音时,沈墨的加密信息再次到来。这次的内容更加具体:
“赞誉如潮,亦是枷锁。谨防‘样板’之累,勿背‘典型’之包袱。袁氏策略已变,由‘硬阻’转为‘软困’,欲借势将你架高,迫你行冒进之事,或诱你入人情之网。守正出奇,方是破局之道。”
沈墨的洞察,总是能一针见血地点明问题的本质。她提醒我,对手改变了策略,从直接的硬性阻挡,变成了更阴软的“捧杀”和“围猎”。他们想用鲜花和掌声构筑一个新的牢笼。
我反复品味着“守正出奇”这四个字。
“守正”,就是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守住风险控制的底线,不被外界噪音所干扰。
“出奇”,则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意想不到的突破点。
我意识到,不能总是被动地应对对手的出招。或许,是时候主动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一个能让青州跳出当前是非漩涡,真正奠定长远竞争优势的领域。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份关于青州长远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其中一个之前因为资源和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的方向,引起了我的注意——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
这或许,就是那个可以“出奇”的方向。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官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