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像苜蓿、紫云英这类植物,再加上各种常见的野草。”
“等它们长到成熟阶段,就收割下来,或是堆在田里,或是直接翻进土中,让它们自然腐烂分解。
这样做,能不能起到滋养土地的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把这种肥料,叫做‘绿肥’。”
“此外,对于之前已经发现的草木灰,我们也做了更深入的探索。”
“像是秸秆、落叶、野草、木材,还有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烧过之后留下的灰烬,全都可以当作草木灰来用。”
“把这些灰撒在地表,或者拌进泥土里,都能有效肥田,帮助庄稼更好地生长发育。”
“而且刚才提到的淤泥肥、人畜粪便、厩肥、沤肥、绿肥,还有草木灰,这几类肥料彼此之间并不排斥,可以混着用。”
“哪怕全都掺在一起施下去,也没问题。”
“以上这些成果,都是农部这帮农家出身的年轻人,两年来反复耕作试验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只要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再保证基本的灌溉,那么在眼下每亩两到三石(约58至84斤)的产量基础上,再提升半石到一石左右,完全可行!”
“更进一步说,这些肥料还能和先前推行的代田法结合起来使用!”
“也就是说,如果一边采用代田法,一边配合这些肥料进行耕种——”
“那就能把目前每亩两石、三石的收成,直接推高到四石甚至五石(112至140斤)!”
“相当于让粮食亩产翻了一倍,甚至接近两倍!”
讲到这里,许子难掩内心的振奋。
他从未想到,在一个国家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下,有组织、有方向地开展农业研究,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般惊人的突破。
自他进入秦国,被任命为太子扶苏麾下的农部尚书,带领一众农家子弟投身科研,至今不过两年光景。
可正是这短短两年,硬是将粮食单位产量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整整一倍以上!
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进展,足以让天下百姓少走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弯路。
想到此处,许子心中不免泛起一丝遗憾。
若早知在秦国的支持下能这么快见到成效,他当初就该立刻带着所有同门前来投效。
倘若他们能更早一步来到秦国,踏入咸阳,归于太子扶苏帐下,研究成果也就能够提早面世。
而一旦成果提前问世,便能更快向民间推广。
百姓若能早点掌握代田法与多种肥料并用的技术,粮产也能提早实现翻番。
粮产一旦提升,百姓就能早日摆脱饥饿,减少因缺粮而导致的死亡。
可惜,世间没有如果。
好在许子并非执着于过往之人。
虽然加入秦国的步伐迟了些,但终究还是踏上了这条正途,并且得到了秦国上下,尤其是太子扶苏毫无保留的支持。
往后只要继续在秦国、在太子麾下潜心钻研,竭尽全力探索更多增产办法,为国家、为百姓争取更高的收成,便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先立个切实的目标:让天下百姓的亩产稳定达到五石(140斤)以上;然后再朝着六石(168斤)的方向稳步迈进!
代田法与各类肥料协同施用,将成为未来农耕变革的核心路径。
亩产从现有的两石、三石(约58斤、84斤)翻上一倍乃至两倍,竟真能实现四石、五石(112斤、140斤)的收成?
望着天幕中徐徐展开的画面——许子带着一众农家弟子,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金黄饱满,麦浪翻滚如海,丰收之景令人目眩。
秦国关中,一名身形魁梧的老秦人正呆立原地,手中攥着一根树枝,下意识朝自己大腿狠狠扎去,却不觉痛楚。
他怔了片刻,喃喃点头:
“不疼……果真是梦。”
“我就寻思着,能让粮食多收个一半已属天方夜谭,哪有法子直接翻上一番甚至两番的道理?”
“唉,可惜啊,若这真是真的,那该多好。”
话音未落,身旁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猛地倒抽一口冷气,咬牙切齿吼道:
“你祖宗的!当然不疼——你扎的是老子的腿!”
老秦人一愣,转头看去,只见那汉子的大腿上正插着自己刚才甩出的树枝,血丝隐隐渗出。
他瞳孔骤缩,声音都变了调:
“这么说……这不是做梦?!”
“真有法子让亩产翻一番、甚至翻两番?!”
那壮汉龇牙咧嘴地拔下树枝,反手就往老秦人腿上戳去,狞笑着问:
“现在呢?疼不疼?”
“疼,就不是梦!”
老秦人痛得整张脸拧成一团,却仍抑制不住狂喜,颤声大喊:
“疼!”
“是真的!”
“亩产翻倍的事,是真的!”
这一声炸响,如同惊雷劈开迷雾。
原本被天幕上“许子”所言震撼得呆若木鸡的百姓们,终于如梦初醒,纷纷仰天高呼:
“是真的!亩产四石、五石,千真万确!”
“许子大人真寻到了增产良方!”
“代田法配肥料,双管齐下,庄稼就能翻着跟头长!”
“肥料!快记下那些肥是怎么做的!”
“我记得!淤泥能沤肥,人粪畜尿也能用,还有圈肥、堆肥、绿肥、草木灰,都能使!”
“我只记住人粪肥和圈肥的做法,堆肥怎么弄来着?谁还记得?”
一位父亲一把拽住自家娃,恶狠狠道:
“听着!以后不管拉大的还是撒小的,全给我憋回家!敢在外面白白糟蹋,老子扒了你的皮!”
另一人转身就跑,边跑边喊:
“走!挖淤泥去!湖塘这些天该积了不少,再捞几筐回来!”
“快去拾枯叶、割野草,瓜皮菜根、秸秆烂藤,全捡回来,都是好肥!”
“还有绿肥!夏秋收完地闲着,赶紧种些杂草,长得旺了就割了埋进土里,肥田又省事!”
刹那之间,无论秦地老民,还是原六国遗民;不论男女老少,皆动了起来。
先前天幕显过的龙骨水车、大转轮筒车、高转筒车,还有早前的曲辕犁、耧车、脚踏纺机之类,虽也叫人眼热,可终究是巧器,非匠人精工细作不可得,寻常百姓望而兴叹,急也没用。
可如今这几种制肥之法,人人可学、家家能做、处处可用。
无需铁匠,不靠官府,只需一双腿、一双手,立马就能干起来。
于是青壮们四散奔走:有池塘的直扑岸边挖淤泥;没水泽的就在屋后院角寻块空地,挖坑蓄粪,准备攒人畜肥或堆沤肥。
妇孺老幼也不闲着:拔野草、拾落叶、捡果核、收残秧,连路边牲口拉的粪都抢着铲回家里。
天地之间,仿佛一夜之间吹起了新风——
千家万户,皆为肥忙。
总而言之,凡是天幕上提及过、能用来堆肥或充当人畜粪肥的物件,
眼下全都被各地的平民百姓掘地三尺、搜罗一空。
只要眼下把制肥所需的原料备齐,统一堆放起来,经过数月自然发酵,
待到下一季播种时,他们便能将代田法与肥料一同投入使用。
换言之,等到秋收时节,每亩地的粮食产出有望翻上一倍,甚至两倍!
再进一步说,将来一家人手里能留下的口粮,也将多出一倍乃至两倍!
说得更实在些——过去只能喝上几口稀粥的,如今或许真能吃上干饭;
原先勉强吃半碗的,往后也许能吃饱一碗;
而原本吃一碗的,说不定还能添到两碗。
可以说,普天之下的老百姓,终于看到了全家老小不再挨饿的希望。
而眼下各家储备肥料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日后饭桌上有没有多余的米粒。
正因如此,天下百姓又怎能不心急如焚、争先恐后?
若是此时有人胆敢阻拦他们收集这些“肥源”,那无异于断人生路,必将激起民怨沸腾。
因此,哪怕是秦国本地的官吏,见到辖下百姓疯了一样抢收各类可作肥料的废物,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其行。
唯有当邻里乡亲为争夺某堆粪土、烂草大打出手时,官府才会迅速出面,雷霆镇压,以防事态扩大。
随后每人杖责十板,以示惩戒,也好让他们头脑清醒清醒。
而在沛县,刘季望着天幕中提到的人畜粪肥之效,忽然想起了早前曾动过念头、却因风险太大而搁置的主意——
垄断县城内粪便的收集与买卖。
此前他之所以犹豫,是因为那时尚无人证实粪肥真能增产,若贸然投入人力物力去收粪运粪,极可能血本无归。
可如今形势已变:天幕明明白白指出,人畜粪尿确有肥田之功,且能让每亩产量提升半石至一石!
这意味着,谁能在一县之内掌控粪便的收集权,谁就等于握住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毕竟,即便天幕已揭露粪肥的价值,但对于城中的达官显贵而言,这东西依旧毫无用处。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种地。
就算真想亲自耕作,城里哪有大片空地供其开垦?
更何况,城内地皮寸土寸金,随便起一栋屋舍都能卖出高价。
《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