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月轮再朔,天幕如约将光芒投向格物之道。这一次,光幕上的标题预示着探索的领域将从有形之质,延伸至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奇妙现象——
「天幕学府·格物院朔日讲经:声光幻色·波律初窥」
此标题一出,立时引发了比“元素”更为广泛的好奇。声音与光色,乃是人与世界交互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官体验,其背后竟也隐藏着规律?
---
一、 由常入奇,揭示无形
天幕之音带着一种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熟悉世界的魔力,缓缓响起。
“前番探物之质,究力之效。然天地之间,尚有无形之妙,充盈耳畔,映入眼帘。今日,便初探这‘声’与‘光’之奥秘。”
光幕上,首先显现出水波荡漾的影像,一圈圈涟漪由中心向外扩散。
“物动生波,此理不仅见于水。声,亦是波。”
---
二、 初解声波,闻之有律
天幕开始阐述声音的本质。
“物体振动,扰动周遭之气,其密疏变化如波浪般传递,直至入耳,鼓膜随之振动,吾等便闻其声。” 画面演示了音叉振动,在空气中产生疏密波,并最终引起耳膜振动的过程。
“声波有其特性。振之快慢,谓之‘频率’,决音调之高低;振之幅度,谓之‘振幅’,决声响之强弱。” 光幕上显示出不同频率与振幅的声波图像,对应着尖锐与低沉、洪亮与细微的声音。
“更有趣者,乃‘共振’。” 天幕之音带着一丝奇妙的意味,“当一物之固有频率与外来声波频率相合时,其振动会急剧增强。” 画面展示了两具频率相同的音叉,敲响其一,另一具亦随之嗡鸣。“此理可用于诸多方面,亦能解释某些结构为何在特定声音下易遭破坏。”
这番讲解,让无数乐师、工匠乃至武者若有所悟。乐器的共鸣、某些内功音攻的原理,似乎都有了新的解释角度。
---
三、 剖析光色,视之有道
讲解完声音,天幕转向更为绚丽的光。
“光,亦是一种波,然其传播无需凭借气,可于虚空行进,速度极快。” 光幕上显现出光束在真空中直线前进的示意。
“日光看似洁白,实则为多种色光混合而成,此前演示虹霓已略窥一二。不同色光,其‘波长’(可理解为波之起伏间距)各异。” 画面再次演示棱镜分光,并标注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大致波长范围。
“物之颜色,非其本身所有,乃因其表面反射特定波长之光而入我眼。红花反射红光,吸收他色,故呈红;绿叶反射绿光,故呈绿。” 这直接解释了颜色的成因,打破了“物本有色”的朴素观念。
“光亦会‘折射’(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似弯曲)、‘反射’(如镜中成像),遵循特定角度规律。” 简要演示了光的反射定律与折射现象。
---
四、 联系万千,启迪无限
天幕迅速将这些原理与已知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明声波之理,便可思量如何改良乐器音色,如何设计传声更远之号角,乃至思考如何防御音波攻击之术。”
“晓光波之性,便可探究透镜聚光生火之由,思考如何磨制更佳镜片以助视力(眼镜),乃至未来制造‘望远镜’窥远,‘显微镜’察微之可能。”
“声光之波,虽形态各异,然皆传递能量与信息。此与内力传导、讯息传递,或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待尔等探索。”
这种关联,极大地拓展了格物之道的边界,将许多看似不相干的领域联系了起来。
---
五、 天下反响,思绪翩跹
这堂关于声光的讲经,其魅力几乎无人能够抵挡。
· 乐师与工匠的狂热: 各地的乐器匠人开始疯狂记录天幕所述,思考如何通过调整材质、形状来改变乐器的振动频率(音色),制造出更美妙的音律。号角、钟鼓的设计也开始融入声波传导的原理。
· 武者与医者的新思: 精通音律或音波功的武者(如黄药师、谢逊等),开始以“声波”理论重新审视自己的绝学,思考如何更高效地凝聚、传导音攻之力。医者则开始琢磨,是否能用特定频率的声音来探查体内病灶(叩诊的雏形?)。
· 方士与学者的震撼: 那些研究幻术、光学戏法的方士,发现自己的手段竟被天幕以“科学”道破,心中五味杂陈。而学者们,则对“光速极快”、“颜色乃反射”等概念感到震撼,这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视觉经验。
· “实践榜”的新天地: 天幕在讲经最后,照例引导实践,为声光领域的探索者打开了大门。无论是改良乐器、设计光学器具,还是研究声音与材料、光与生物的关系,都成为了有价值的“实践”。
朔日讲经结束,光幕隐去。
但一个充满了声音韵律与光影色彩的全新格物世界,已向所有人敞开了大门。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耳闻目睹的一切,思考那无形波动中蕴含的规律与力量。知识的疆域,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
喜欢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