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销会的前三天,李家院的石桌旁堆着成箱的文创产品,周凯正蹲在地上核对清单,笔尖在纸页上划得沙沙响:“帆布包五十个、书签两百套、明信片三百张……赵爷爷,您的麦仁分装好了吗?”
赵爷爷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里正用粗棉线把小袋麦仁系成串,听见问话抬头应道:“早弄妥了!一共八十小袋,每袋都称过,不多不少正好半两,够尝个鲜。”他举起一串晃了晃,透明塑料袋里的麦仁黄澄澄的,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昨天让我重孙子试过了,煮在小米粥里香得很。”
林晚正趴在石桌上修改展销会的流程表,闻言抬头笑了:“赵爷爷您太细心了。对了张叔,迷你磨盘模型今天能送到吗?周凯说要提前调试,别到时候转不动。”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三轮车的叮当声,张叔撂下手里的茶缸迎出去:“说曹操曹操到!肯定是模型送来了。”果然,车夫师傅正把两个半人高的木质迷你磨盘往院里搬,磨盘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中间的轴杆还缠着崭新的麻绳。
周凯赶紧起身搭手:“师傅,麻烦放石桌旁边就行。”他摸着磨盘的纹路,转头冲林晚喊,“林老师您看,跟我画的设计图一模一样,连磨齿的间距都对得上。”
陈屿举着相机绕着磨盘拍了一圈,镜头对准磨眼笑道:“这磨眼做得真逼真,等会儿试试能不能塞进麦仁。”他刚说完,就看见苏晴抱着个纸箱跑进来,额角沾着汗。
“可算赶上了!”苏晴把纸箱往地上一放,打开来里面全是印着槐花图案的小围裙,“定制的体验区围裙到了,孩子们穿这个不容易弄脏衣服。”她拿起一条给周凯比了比,“大小正好,大人小孩都能穿。”
奶奶端着一摞粗瓷碗从厨房出来,碗里盛着刚煮好的麦仁粥:“先歇会儿,喝点粥垫垫肚子。这粥里放了赵爷爷的新麦仁,你们尝尝是不是当年的味儿。”
李茉拿起勺子舀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太香了!比超市买的麦仁更有嚼劲,难怪当年周爷爷要特意留给他。”她放下碗,从包里掏出张图纸,“对了,展位的背景板设计图改好了,加了老槐树的剪影,你们看看行不行。”
图纸上,淡褐色的背景板印着遒劲的槐树枝桠,右下角是缩小的账本批注“槐花开了,留麦仁一把”,旁边点缀着细碎的槐花图案。林晚凑近看了看:“色调特别搭,跟文创产品的风格一致。明天安装的时候记得把灯光调暖一点,显得更温馨。”
“放心吧,我跟安装师傅说好了。”李茉刚点头,就听见周凯“哎哟”一声,原来是试推磨盘时没抓稳,手蹭到了轴杆。赵爷爷赶紧掏出兜里的创可贴:“慢点来,这磨盘看着轻,转起来得用巧劲。当年周老根教我推磨,说要跟着磨盘的节奏走,才省力气。”
他颤巍巍地走过去,握住磨杆示范:“你看,这样沉肩、压腕,一圈一圈顺着转,别跟它较劲。”磨盘缓缓转动起来,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虽然不如老磨盘浑厚,却也带着几分岁月的质感。
周凯跟着学了几下,果然顺手多了:“真管用!明天我就在体验区当‘师傅’,教大家怎么推磨。”他越转越起劲,磨盘的响声渐渐均匀起来。
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沈家婶子提着一篮自家种的黄瓜走进来:“听说你们忙展销会,我送点黄瓜来,切了当凉菜吃。”她看见磨盘眼睛一亮,“这不是迷你磨盘吗?真精致!当年我家搬走时欠周老根五块钱,一直没好意思回来,这回展销会我一定去帮忙。”
张叔笑着接话:“周老根当年早说免了,你还记着这事。正好明天缺个给大家递围裙的,你要是有空就来搭把手。”
沈家婶子立刻点头:“有空有空!我再叫上隔壁的王姐,她当年也受过户老根的照顾,肯定乐意来。”
奶奶笑着往她手里塞了袋麦仁:“拿着尝尝,赵爷爷种的新麦仁,煮粥最香。明天让你家小子也来试试推磨,感受下当年的光景。”
当天傍晚,周凯突然想起老磨盘的事,拉着张叔往巷尾的磨坊走:“张叔,咱们去看看老磨盘还能不能的门没锁,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暮色从破损的窗户钻进来,在磨盘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张叔摸出手机打开手电筒,照在磨盘的轴杆上:“当年电动磨面机进来后,这磨盘就没转过,轴杆估计锈住了。”他蹲下身,用手晃了晃磨杆,纹丝不动。
周凯找来抹布擦去轴杆上的灰尘,又倒了点机油:“咱们明天早上再来试试,说不定能撬动。要是能让老磨盘转一圈,赵爷爷肯定高兴。”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周凯就带着工具来了磨坊,张叔已经提着桶井水在等他。“先把轴杆冲干净,再上点机油浸润会儿。”张叔说着,用刷子蘸水仔细刷洗轴杆缝隙里的尘土,井水溅在磨盘上,泛起湿润的光泽。
林晚和陈屿也赶了过来,陈屿扛着摄像机:“正好拍下来,要是老磨盘能转,这段素材能放进展销会的纪录片里。”林晚则拿出速写本,打算把这一幕画下来——晨光里,两个身影围着老磨盘忙碌,磨盘上的麦麸痕迹依稀可见。
“差不多了,试试!”张叔往轴杆上涂了最后一遍机油,握住磨杆使劲一推。磨盘纹丝不动,只发出“嘎吱”一声闷响。周凯赶紧上前帮忙,两人一左一右握住磨杆,齐声喊“一二三”,磨盘终于缓缓转动了半圈,停下时扬起一阵带着麦香的灰尘。
“成了!”周凯兴奋地喊出声,“再加点劲,争取转一圈!”
赵爷爷拄着拐杖正好走来,看见这一幕眼睛都红了:“几十年没听见这声儿了……当年周老根推磨的时候,我就站在这儿等麦仁,这磨盘转得可匀实了。”
张叔擦了擦汗,笑着说:“等展销会结束,咱们好好拾掇拾掇,说不定以后还能用来磨点小批量的麦仁,让街坊们尝尝鲜。”
正说着,巷口传来喧闹声,李茉骑着自行车喊:“快!安装师傅到了,咱们去展位那边吧!”
展销会的场地设在老巷入口的空地上,几个师傅正忙着搭背景板,淡褐色的槐树枝桠在晨光里渐渐舒展成形。周凯和苏晴忙着摆文创产品,帆布包挂在铁丝架上,书签和明信片摆在玻璃柜台里,账本复制品装在透明玻璃罩中,旁边放着对应的插画和明信片。
“把赵爷爷的麦仁串挂在体验区旁边,”林晚指挥着,“再把陈屿拍的照片贴成照片墙,从老磨盘到新文创,按时间线排。”
陈屿正踩着梯子贴照片,听见这话应道:“放心,都标好日期了。你看这张老磨坊的黑白照,还是周凯爷爷当年拍的,正好跟我昨天拍的彩色照贴在一起,对比多明显。”
沈家婶子和王姐也来了,正帮着铺桌布:“林老师,围裙都挂好了,试吃的小碗也摆齐了。要不要再煮点麦仁粥?让大家边吃边听故事。”
“这个主意好!”奶奶提着锅铲从巷口走来,身后跟着两个帮忙的街坊,“我把锅带来了,就在这儿支个小灶,现煮现盛,热乎着才好吃。”
九点刚到,巷口就来了不少人,有附近的街坊,也有特意赶来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姑娘走到玻璃罩前,盯着账本复制品轻声念:“1972年5月8日,赵家老头磨麸面三斤,抵一袋花生。这字写得真工整。”
赵爷爷正好走过来,笑着接话:“这说的就是我。当年家里没钱,周老根就让我用花生抵,还多给了半斤面。”他指着旁边的明信片,“你看这张,画的就是他给我留麦仁的样子,那年我咳嗽得厉害,他特意留的。”
姑娘听得眼睛发亮:“太温暖了!这些故事要是写成书肯定好看。我买两套书签,一套自己留着,一套送给我爷爷,他肯定喜欢这种老物件。”
体验区那边已经排起了小队,周凯正教一个小男孩推磨:“对,跟着节奏转,慢一点,别着急。”小男孩攥着磨杆,小脸憋得通红,磨盘转了半圈就笑出了声:“爷爷快看!我推起来了!”
孩子的爷爷蹲在一旁拍照,感慨道:“我们小时候就用这种磨盘,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了。这个体验区做得好,能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张叔在照片墙旁边给大家讲老故事:“你们看这张磨盘的照片,当年周老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面,街坊们拿着粮食排队,磨盘转一天都不停歇。有次下雨,他怕大家淋着,还把自己的蓑衣给了抱孩子的媳妇。”
围观的人听得入了神,有人问:“那周爷爷后来呢?这磨盘怎么不转了?”
周凯走过来,指着账本最后一页的字迹:“1988年电动磨面机进来了,磨盘就歇了,但我爷爷写了‘磨盘歇了,人心不歇’。你看现在,这些故事不是还在传嘛。”
奶奶的麦仁粥刚煮好,香气就飘了开去。沈家婶子给大家盛粥:“尝尝赵爷爷种的新麦仁,跟当年周老根留的是一个品种。”有人喝了一口,忍不住赞道:“真香!比超市买的醇厚多了,这才是粮食本来的味道。”
林晚正帮着李茉给文创产品打包,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联系过的文化馆馆长。“王馆长,您怎么来了?”
王馆长笑着说:“听说你们办了个老巷故事展销会,特意过来看看。这些文创产品做得真不错,把老故事和新设计结合得太好了。我们馆下个月有个‘城市记忆’展览,想邀请你们把账本复制品、插画和纪录片都放进去,让更多人知道老巷的故事。”
林晚惊喜地睁大眼睛:“真的吗?太好了!我们肯定愿意。”
周凯和陈屿也围了过来,王馆长看着照片墙:“这些照片拍得很有质感,纪录片要是剪好了,也能在馆里循环播放。对了,那个迷你磨盘能不能借我们展览用?特别有代表性。”
“没问题!”周凯立刻答应,“我们还能组织街坊去现场讲故事,让展览更生动。”
王馆长满意地点头:“那就这么定了!我回去让人跟你们对接细节。”
中午的时候,展销会的人越来越多,文创产品已经卖出去大半。赵爷爷坐在廊下,看着孩子们推磨的身影,手里摩挲着那张“槐花开了,留麦仁一把”的明信片,忽然笑了:“周老根要是能看见,肯定高兴。他当年总说,街坊们的情分得记着,现在可不是记着了嘛,还传给下一辈了。”
张叔递给他一杯热茶:“可不是嘛。你看那几个年轻人,听得多认真。这老磨盘的故事,算是传下去了。”
林晚拿起速写本,画下眼前的场景:阳光下的体验区,孩子们推着迷你磨盘笑闹,玻璃柜台前有人在挑选明信片,奶奶的灶台边飘着麦香。她在画纸的角落添了朵小小的槐花,旁边写着“磨盘转了,故事活了”。
陈屿按下快门,把这一幕定格下来。相机里,老巷的青石板路延伸向远方,槐树枝桠在风中轻摇,新与旧的光影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傍晚时分,展销会渐渐散场,大家收拾着东西,脸上都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周凯数着剩下的文创产品:“还剩十个帆布包、三十套书签,正好留着给文化馆展览用。”
苏晴抱着笔记本电脑过来:“今天录了好多素材,有大家讲的故事,还有老磨盘转动的画面,剪进纪录片里肯定特别精彩。”
李茉则拿着订单高兴地说:“有几家小店想进货呢,说咱们的文创产品有特色,以后说不定能长期合作。”
奶奶端出最后一碗麦仁粥,递给林晚:“快喝点,忙活一天了。今天可真是热闹,比过年还喜庆。”
林晚接过粥,喝了一口,温暖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她看向巷尾的磨坊,夕阳正照在老磨盘上,泛着柔和的光。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夹杂着迷你磨盘的“吱呀”声,与老巷的蝉鸣交织在一起,成了最温暖的声响。
她知道,这场展销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些藏在账本里的旧时光,那些融在文创里的新故事,会跟着老槐树一起,在这条巷子里,永远流传下去。
喜欢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