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的老巷还带着露水的凉意,孙晓刚把编竹篮的木框摆好,就看见王爷爷背着竹篓走过来,篓子里装着几张画好的图案纸。“孙晓,你看,”王爷爷把图案纸摊在长桌上,“林薇这丫头昨晚跟我琢磨到半夜,把客户的logo简化成了编织能用的纹样,你瞅瞅合不合心意?”
孙晓凑过去一看,纸上画着一个圆形的logo,里面的文字被拆成了简洁的线条,旁边还标注着竹篾的颜色搭配。“太合适了王爷爷!”她眼睛一亮,“这样编起来既清晰又不费劲,客户肯定满意。”
“满意就好,”王爷爷拿起一根竹篾,“我已经按图案分好颜色了,青色竹篾编底色,棕色竹篾编logo线条,咱们先试着编一个样品出来,没问题再批量做。”
刘建军扛着一捆处理好的竹篾走过来,往桌上一放:“材料都准备好了,昨天培训的几位阿姨也快到了吧?我跟她们说好了,今天过来帮忙编主体部分。”
话音刚落,张阿姨就领着李阿姨、赵阿姨、王阿姨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桶。“孙晓、王大爷、建军,早啊!”张阿姨把保温桶放在桌上,“周婶今天早上做了豆沙包,让我给你们带点过来当点心,干活饿了能垫垫肚子。”
李阿姨拿起一个豆沙包,咬了一口:“周婶的手艺真是没话说,甜而不腻,比外面买的还好吃。对了孙晓,我们今天还是分工干吗?”
“对,”孙晓点点头,指着桌上的材料,“李阿姨、赵阿姨,你们俩负责编竹篮的主体,用青色竹篾编平纹,编到侧面logo的位置就停下来。王阿姨、张阿姨,你们帮忙整理竹篾,把棕色竹篾按图案剪好长度,方便我们编logo。”
“没问题!”几位阿姨异口同声地答应着,撸起袖子就开始忙活。李阿姨拿起经篾固定在木框上,赵阿姨拿着纬篾一圈一圈地编起来,动作比昨天熟练了不少。“你看,我这编得是不是比昨天平整多了?”赵阿姨笑着朝孙晓扬了扬手里的竹篮半成品。
孙晓走过去看了看,笑着说:“确实进步太大了!赵阿姨,您编到第三圈的时候记得稍微拉紧一点,这样侧面更挺括。”
“好嘞,记住了!”赵阿姨连忙调整了力度。
另一边,王爷爷已经开始编样品的logo部分了。他拿着棕色竹篾,顺着图案的线条穿插在青色竹篾之间,手指灵活地翻动着,原本平平无奇的竹篮侧面,渐渐显露出logo的轮廓。“王爷爷,您这手艺也太绝了!”陈婷端着一杯热水走过来,忍不住赞叹道,“才一会儿功夫,logo就有模有样了。”
王爷爷喝了一口水,笑着说:“编这种图案,关键是要找准经纬篾的位置,不能错一根,错了就全乱了。你们要是想学,我也能教你们。”
“要学要学!”陈婷立刻凑过去,“以后再有这种带图案的订单,我们也能搭把手。”
孙晓也走过来,认真看着王爷爷的动作:“王爷爷,您编的时候,棕色竹篾是怎么固定住的?我看好像没有多余的接头。”
“秘密就在这儿,”王爷爷放慢动作,“把棕色竹篾的一端藏在经篾下面,编的时候顺着纹路走,结尾再塞进竹篮里面,这样外面就看不到接头了,既美观又牢固。”
孙晓点点头,拿起一根棕色竹篾试着模仿,可刚编了两针,竹篾就不听话地滑了出来。“别急,慢慢来,”王爷爷手把手地教她,“力度要轻一点,让竹篾顺着经纬的缝隙走,就像穿针引线一样。”
在王爷爷的指导下,孙晓终于编好了一小段,虽然不如王爷爷编的整齐,但也勉强看出了形状。“太好了,我学会了!”她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着光。
正忙着,林薇背着画夹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孙晓,王爷爷,”她把平板放在桌上,“我刚才跟李姐联系了,把简化后的logo图案发她看了,她客户特别满意,还说如果样品做得好,以后可能会长期跟我们合作呢!”
“真的?”孙晓惊喜地说,“那真是太好了!咱们一定要把样品做好,抓住这个长期客户。”
刘建军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这下更有干劲了!以后订单多了,咱们老巷的竹编就能让更多人知道了。”
张阿姨一边整理竹篾一边说:“可不是嘛!到时候咱们就能招更多人来学编竹编,让这老手艺传承下去,多好啊!”
大家正说着,周婶推着小推车走了过来,车上放着几个保温桶和一个菜篮子。“大家快过来歇会儿,吃午饭了!”周婶笑着喊道,“今天做了你们爱吃的糖醋排骨、鱼香肉丝,还有凉拌黄瓜,解解暑。”
“周婶,您真是太及时了,我正饿着呢!”刘建军放下手里的竹篾,率先走了过去。
大家围坐在长桌旁,一边吃午饭一边聊天。李阿姨夹了一块糖醋排骨,说:“周婶,你这糖醋排骨做得比饭店里的还好吃,酸甜适中,骨头都炖酥了。”
周婶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锅里还有不少。对了孙晓,我刚才路过巷口,看到有个年轻人在打听竹编培训的事,说是从网上看到苏青发的帖子来的。”
“真的?”孙晓高兴地说,“苏青呢?让她过来跟那个年轻人聊聊,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想学。”
“我在这儿呢!”苏青拿着相机从外面走进来,额头上带着薄汗,“我已经跟他聊过了,他叫小吴,是个大学生,暑假想找点有意义的事做,看到咱们的竹编培训,特别感兴趣,说明天就来参加。”
“那太好了!”王爷爷笑着说,“年轻人愿意学老手艺,是好事,咱们一定要好好教他。”
陈婷点点头:“我明天把培训材料多准备一份,再给他找个小马扎,让他跟大家一起学。”
吃完午饭,大家休息了一会儿就继续忙活。孙晓和王爷爷一起编样品的logo,陈婷和林薇帮忙编竹篮主体,几位阿姨则负责整理材料和检查半成品。不知不觉,太阳就西斜了,巷口的路灯又次第亮了起来。
“孙晓,你看,样品编好了!”王爷爷拿起一个竹篮,递给孙晓。竹篮的青色主体平整光滑,侧面的棕色logo线条清晰,整体看起来精致又大方。
孙晓接过竹篮,仔细看了看,满意地说:“太完美了!王爷爷,您的手艺真是没话说。我现在就给李姐发照片,让她看看。”
她拿出手机,给竹篮拍了几张照片,发给了李姐。没过多久,李姐就回复了:“样品太漂亮了!客户非常满意,让你们尽快批量生产,争取下周中旬交货。”
“太好了!”孙晓把手机递给大家看,“李姐说客户满意,让我们尽快生产。”
“那咱们得加快速度了,”刘建军说,“还有十几天时间,咱们要编五十个竹篮呢。”
张阿姨笑着说:“放心吧,我们几个阿姨每天都来帮忙,肯定能按时完成。对了孙晓,晚上要不要留下来加会儿班?我们可以帮你们编主体部分,你们专心编logo。”
孙晓想了想,说:“好啊!不过阿姨们年纪大了,不能太累,咱们加班到九点就回去休息,怎么样?”
“没问题!”几位阿姨异口同声地说。
周婶这时又推着小推车走了过来,车上放着几个饭盒。“我就知道你们要加班,给你们做了晚饭,快趁热吃吧!”周婶把饭盒分给大家,“有蛋炒饭和绿豆汤,天热,喝点绿豆汤解暑。”
“周婶,您真是太贴心了!”孙晓接过饭盒,感动地说,“每天都麻烦您,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客气啥!”周婶笑着说,“咱们都是邻里,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你们为了老巷的竹编这么辛苦,我做点饭算什么。”
大家吃完晚饭,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巷口的灯光照亮了长桌,竹篾在大家的手中翻飞,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孙晓和王爷爷一起编logo,陈婷和林薇编主体,几位阿姨则在一旁帮忙整理竹篾、传递工具,气氛温馨又忙碌。
“孙晓,你看我编的这部分怎么样?”陈婷拿着一个快编好主体的竹篮,递给孙晓。
孙晓看了看,笑着说:“编得很好啊!比我第一次编的强多了,侧面也很平整,等会儿我来编logo就行。”
林薇也拿起自己编的竹篮,说:“我这个也快好了,王爷爷,您等会儿帮我看看,logo编在哪个位置最合适?”
王爷爷走过去,看了看竹篮,说:“编在中间偏上的位置吧,这样看起来更协调。你把竹篮固定好,我教你怎么找位置。”
就在这时,苏青拿着相机走了过来,给大家拍了几张照片。“你们看,”她把相机递给大家,“这张照片拍得真好,灯光下大家忙碌的样子,特别有感觉。我等会儿发在网上,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咱们的竹编。”
张阿姨凑过去看了看,笑着说:“拍得真不错,把我拍得还挺精神的。对了苏青,你上次发的帖子,还有人问能不能买咱们的竹篮吗?”
“有啊!”苏青点点头,“好多人都在评论区问购买方式,我已经把孙晓的微信留给他们了,有几个已经联系孙晓下单了呢!”
“真的?”孙晓惊喜地说,“我刚才忙着编竹篮,没看手机,没想到已经有人下单了。”
她拿出手机一看,果然有几条微信消息,都是询问竹篮价格和款式的。“太好了!”孙晓笑着说,“等忙完这批订单,咱们就整理一下款式,在网上开个小店,专门卖咱们的竹编产品。”
“这个主意好!”刘建军说,“这样就能让更多人买到咱们的竹编,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竹编手艺。”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九点,张阿姨看了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咱们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再接着干。”
“好,”孙晓点点头,“大家今天也辛苦了,快收拾收拾回家休息吧。”
大家开始整理桌上的材料和工具,把编好的半成品和竹篾分类放好。王爷爷拿起那个样品竹篮,仔细看了看,说:“明天咱们就按照这个样品批量生产,编的时候注意logo的位置要统一,竹篾的力度要均匀,保证每个竹篮的质量都一样。”
“放心吧王爷爷,我们记住了!”孙晓说。
刘建军把剩下的竹篾扛到架子上,说:“我明天一早再去山里砍点竹子,保证材料充足。”
大家收拾好东西,陆续走出巷口。孙晓看着大家的背影,又看了看桌上整齐摆放的竹编半成品,心里充满了温暖和信心。她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完不成的订单,老巷的竹编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回到家,孙晓洗漱完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她拿出手机,翻看了一下苏青发的帖子,评论区里全是鼓励和支持的话语,还有很多人询问培训和购买的事。她嘴角露出笑容,打开笔记本,把今天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又规划了明天的任务。
“明天要先教陈婷和林薇编logo,然后让大家批量生产,还要接待那个来学竹编的大学生小吴……”孙晓一边写一边想,不知不觉就写满了一页纸。
放下笔记本,孙晓看向窗外,老巷里的灯光已经渐渐熄灭,只有几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她知道,明天又是充满希望和忙碌的一天,而这份忙碌,承载着大家对老手艺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欢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