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哥~给的,沙琪玛,好吃,可甜了,爹爹咬一口,一小口哦”。
刘海燕小手拿着沙琪玛递到刘孝辉嘴边,用着稚嫩的小声音,断断续续的说道。
“燕燕真乖,还是女儿知道疼爹爹,爹爹不吃,留着给燕燕多吃一口”。
刘孝辉内心高兴极了,喜怒都会表现于脸上,见到女儿递到他嘴边的沙琪玛,他也没有吃。
外屋地,两个小的刘海龙和刘海泉一边生灶台火,一边小哥俩说着话。
“二哥,我还想着吃大餐呢,人一下子都走光了,只能回家吃了”。
刘海泉将掉在地上的一块蛋挞渣渣捡起来,送进嘴里,香甜的吃了起来,嘴上还在和刘海龙念叨着大餐的事情。
“是啊,我还答应王斌,王阳了,告诉他了晚上吃大餐给他俩留一块肉呢”。
刘海龙蛋挞吃完后,继续舔着手里的锡纸,上面还有一些蛋挞的渣渣,边舔边说道。
“你俩就知道吃,怎么的?在家吃的不好啊?还惦记大餐,你俩能每天吃到三顿饭就偷着乐去吧,记住了,要记得你大哥的好,长大了也得听你大哥的话,知道了吗”?
徐春燕将面倒到盆里,豁着面听着两个小的在那聊天,忍不住插嘴对他俩说道。
“知道了娘”。
刘海泉蹲在地上,听到徐春燕说的话,连忙歪头看向她答应道。
刘海龙坐在小板凳上,将手里舔干净的锡纸扔进灶台火坑里,也连忙答应了一声。
外屋地还有小板凳,刘海泉懒得去哪里,只能蹲在那里添柴火。
徐春燕晚上准备做油渣疙瘩汤,刘海涛给家里的肉太多,上回炸完油,还剩下挺多油渣呢。
同一时间另一边,李伟认完废弃大院门后,又和废弃大院里在这的堂主们相互认识了一下,这才高兴的蹬着三轮车回来。
李伟回到家之后,跟炕上休息的爷爷打了声招呼,让老头子晚上自己吃些干粮,他则是拿起装有像章的小袋子又离开了。
蹬着三轮车离开96号院后,李伟从兜里掏出了一个小口哨,开始吹了起来,一路上一直吹到临街小院。
李伟吹小口哨,听到口哨声音的破烂小队成员,也开始相互传递,吹起了小口哨,这些小口哨是李伟花钱给破烂小队成员买的。
每个成员一枚小口哨,这个年代没有手机,想要找人只能去各自家里,李伟觉得麻烦,就跟破烂小队成员制定了这么一个方案。
有事联系大家的时候就吹小口哨,这种小口哨2毛钱一个,吹起来特别响,小口哨里面有个小铁圆珠,一吹小口哨里面的小铁圆珠就在里面转圈,挺好玩的。
这一吹不要紧,整个南锣鼓巷的胡同里,到处都是这小口哨的声音,而且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声。
这些大人并不知道是这帮孩子在传递某种信号,以为就是这帮讨狗嫌的孩子们在吹那小口哨玩呢。
李伟用钥匙将临街小院的大门给打开,推着三轮车走了进去。
这座临街小院被买了下来,名字落户在了李伟爷爷的名下,钱自然是刘海涛出的。
这些破烂小队成员,连饭都不吃了,全都向着一个方向跑去,不管是哪个方向的人,目的地就是前往临街小院。
陆陆续续的破烂小队成员基本上都到达了。
李伟在发展成员的时候,都是优先南锣鼓巷的这帮孩子,都是在一个胡同里住着,相互也都熟悉。
关键是,就这南锣锅巷就有好几百个大四合院。
而且每个大院都住着百八十人,这可就是好几万人那,这种大杂院里的孩子都出身底层,家里人口还多,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比一个穷就对了。
而且这帮孩子在得知每天有5毛钱的收入后,一传十,十传百,弄的大家都知道了。
有的家里的大人都领着自己家的孩子过来,恳求李伟收下家里的小孩,让孩子跟着一起去捡破烂。
一天五毛,一个月下来那可是15块钱那,就这些钱,那都赶的上工厂里的学徒工啦。
有的工厂临时工一个月才12块钱,每天才4毛钱收入。
这种天天都发钱的活,有很多大人都过来找李伟想要加入其中。
但是李伟可是挑剔的很,选人筛选这一块也特别严格,至于怎么个严格吧,没人清楚。
临街小院属于单独一个单独的小胡同,里面的院子挺大,解放之前是一个北平军官居住的地方,警卫可以守护在胡同内,禁止外来人员。
北平战事失利后,这名军官带着家属逃离,这个房子也就空了下来,一直空了10多年,导致院里的房屋都坍塌了。
不知道街道为什么一直没有对外出售,可能是买来这里也住不了人的原因,重新修建房屋得花钱,买来这里还得需要花钱。
买下这里可不便宜,刘海涛给李伟拿了1700块钱,前前后后花了1660块钱才买下这里。
买下这里还住不了人,李伟组织破烂小队成员,将坍塌的房屋收拾了一下,砖头统一码放在院里的墙角处,石头,还有拆下来的一些房梁木板。
现在的房子就剩下四周一圈墙,连房顶都没有,仓房,杂货间,两边的另两间房屋也同样如此都坍塌了。
现在里面都堆放着破烂小队成员,捡来的柴火,木头,旧书本报纸,一些完好的瓶子堆放在那里。
李伟和这些破烂小队成员,利用这些现有的原材料,搭建了一座小庇护所,下雨的话还能在里面避雨,也可以在搭建的木板子上休息睡觉。
很快这个院子里就聚集了一群人,都是半大小子。
有的人坐在院里石头上,有的坐在木头上,有的半大小子干脆就坐在地上。
“伟哥,怎么吹响集结号了”?
一名17岁的青年跑进来后,来到李伟身边询问道。
这帮破烂小队成员,今天刚领完五毛钱,这才都回家不久,刚准备在家里吃晚上饭,就听到了小口哨集结号,全都着急忙慌的和家里打了一声招呼,就跑来了。
一个个跑的都是满头大汗的,坐在那里消汗,都是年轻体力旺盛的半大小子,对于跑这点路倒是不累,就是这天太热,跑的还急。
喜欢1960年代四合院种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1960年代四合院种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