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日
钟鹏举设计制造的三艘猛火龙战舰终于顺利下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五六日,为钟鹏举试制引火药和猛火龙腾出充裕的时间。
钟鹏举当即宣布,凡参加赶工制造“猛火龙”战舰的工匠和兼职的民工,每人奖励一贯钱或等价的六十七石稻米。消息一经公布,全场欢腾,辛苦了二十几日时间是值得的。
猛火龙艇一顺利下水,钟鹏举立即命令招募到的960名水军登舰按照自己编制的《百姓军海军舰艇条令》和《新舰员培训手册》进行各种水上作战训练,包括各项舰体操作调试协同、游泳、潜水、格斗、射击、撞击、抛投和灯语、旗语等通讯训练等。
《百姓军海军舰艇条令》是海军舰艇部队综合性管理法规。它是从全局和宏观层面,对海军舰艇部队的战备、训练、管理、保障等进行系统规范和调整。条令条例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通用性,是整个海军舰艇部队建设和运行的根本遵循,不仅仅针对新舰员训练,而是涵盖了舰艇部队的方方面面。
《新舰员培训手册》是针对新舰员上舰训练专门编写的资料,内容具体、针对性强,主要围绕新舰员如何快速适应舰艇生活、掌握岗位技能等展开。比如会详细介绍舰艇的内部结构、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具体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日常训练的项目和标准等,帮助新舰员尽快熟悉环境和工作,提升岗位任职能力。
钟鹏举指定钟剑平为海军舰队司令,选拔三名族中可靠子弟分别担任第一代战舰的舰长。猛火龙的操作手全部从族中子弟中挑选,避免泄密。
钟鹏举设计制造出来的猛火龙战舰是一种全新的二十四轮的轮(车)船,有撞角,全钢船体,第一批前面这三艘先做木质船体再外裹一层薄2公分厚的钢皮。它上有三层钢皮包裹的塔楼,可载320名士兵。目前包括200名作战人员(48名猛火龙操作手,108名火器投射兵,68名长枪和弓弩手),水手96名轮流分批踩踏桨轮车水。
钟鹏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旧唐书》中记载:当时唐宋海军通用的轮船。为一种二十四轮的车船,它上有三层塔楼,可载一千名士兵,有撞角。这种船达到极盛期,被杨么起义军俘虏的宋朝工匠高宣在两个月里建造了大小车船十多种。其中一种二十四轮的车船,它上有三层塔楼,可载一千名士兵,前有撞角,可用来撞击宋军船只。
宋代的造船业很发达,尤其南宋时,由于北境以江淮为界,南宋对造船业更为重视.当时南宋水军拥有各式战船,轮船(又叫车船)就是其中的一种。但这种轮船吃水仅1尺,适合在内湖及内河行驶。但随着航海的发展,只适应内水的明轮船也就渐渐衰落了。
唐宋时期的车船虽在当时的造船技术中具有一定先进性,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材料和认知水平,存在动力、结构、操控、续航等多方面的局限性。
钟鹏举自己做出的猛火龙舰是一种全新的二十四轮的大型轮船,长10丈(约30.72米),宽1.8丈(约5.53米),船底厚1尺(约0.33米),吃水3尺(约1米)。满载排水量大约1300吨。适合在内湖、内河及沿海短期内行驶以及作战。
而唐宋时期的船型设计不足,船体形状相对简单,船首和船尾的形状不够优化,在航行时受到的水阻力较大,影响船速和操控性能。而且船宽与吃水深度的比例不够合理,导致船的稳性在风浪较大时表现不佳,容易发生侧倾甚至翻船。
钟鹏举考虑到车船是装有桨轮的船舶,需要考虑桨轮的安装和运转空间,以及船体的稳定性、推进效率等因素。为了保证桨轮能够有效地划水推进,同时使船体在航行中保持稳定,车船的长宽比要相对适中,既不会像一些追求速度的狭长型船只那样比值过大,也不会像一些侧重载货空间的船只那样比值过小,经过他的反复测算认定车船的长宽比在5:1到7:1之间比较合理。
所以钟鹏举设计的“猛火龙”战舰的船体长宽比确定为5.6:1。
“猛火龙”战舰采用全钢船体,但第一批前面这三艘先做木质船体再在外面包裹一层钢皮。而唐宋时的造船材料强度有限。主要使用木材作为船体材料,木材的强度和耐久性存在一定限制,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腐朽、变形,影响船体的结构稳定性,难以适应远洋航行的复杂海况。
钟鹏举在舰体的前后左右各配一尊“猛火龙”。舱底的中仓和一些隔离舱敷设重甲,主要分开储备武器、材料、食物和饮用水等;上下三层塔楼同时能容纳数百人休息和作战。每层塔楼四周各配一尊“猛火龙”,火力立体交叉布置,实行全覆盖,没有盲区。全艇共十二尊猛火龙,火力空前。
船舷两边下方设立二十四个轮车水行进。它的特点是水兵隐蔽在船里,踏轮行船,只见船行而不见人;船速又极快,挟二十四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十分先进。
钟鹏举特别增加桨叶数量和面积,在现有桨轮基础上,适当增加桨叶数量,同时增大桨叶面积,使桨叶与水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每一次转动时的推水效率,从而提升船速。
将桨叶形状从简单的平板状改为类似现代飞机机翼的流线型,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减少桨叶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提高动力转换效率。
而唐宋时期轮(车)船的桨轮动力效率较低。桨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桨叶与水的相互作用不够高效,在将人力转化为推进力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能量损耗,动力转化效率不高。
钟鹏举另外加设风帆,作为辅助的动力系统。唐宋的轮船动力来源单一,主要依靠人力踩踏桨轮来驱动,长时间航行需要大量人力,且船员劳动强度极大,容易疲劳,难以持续提供稳定的动力,限制了船的航行速度和航程。
夏国的唐宋时期虽然当时已经有帆船利用风力航行,但车船在风力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和装置,不能像帆船那样灵活地借助风力,在无风或逆风情况下只能依赖人力。
舰上各个战斗位均加装加厚的精钢板遮挡敌人射来或投来的武器,能够抵挡目前这个世界里任何武器的攻击。
舰首前有精钢打造的尖锐的坚硬撞角,足以撞烂任何的敌人的木质船只。
正所谓:浮舟河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敌舟迎之;辄碎。
钟鹏举制造的猛火龙军舰除了装备有威力强劲的十二门猛火龙外,其中一个特色是“拍”,也就是一种砸击的武器。采用长钢材为杆,一端为巨石或生铁球,平时用钩钩住钢杆一端,巨石或生铁球高高举起,敌舰逼近时,突开钩子,巨石或生铁球便快速落下,如果敌舰处在杀伤范围内,就可以将之击伤甚至击沉。这种武器对周边国家的小型战舰特别有效,可以做到一击必杀。
军舰的另一个特色是“抛”,也就是一种抛射的武器。采用半固定的钢质抛石机,抛射预先点燃的装满猛火油混合火药的的铁球、火药罐或石弹,砸中之后引起爆燃或砸破敌舰木质舰体。
钟鹏举所设计的配重式抛石机:以重物的重力取代人力作为动力来源。操作时,先利用绞盘将重物升起,装上铁球、火药罐或石弹后释放重物,重物下落带动抛杆回转,将铁球火罐或石弹发射出去。可以通过调整重物来控制射程和力度,还能提升投掷的准确度。
钟鹏举借鉴的抛石机是夏国元代的“回回炮”,作为配重式抛石机,代表着抛石机发展较高水准,虽无明确史料记载其具体射程,但因用配重代替人力,经过他的改良和重新设计,充分发挥了抛物功能,抛射距离和威力较之前的人力抛石机有大幅提升。有效射程可达120米至150米左右。
据《武经总要》记载,夏国古代的用人力拉扯的抛石机,如七梢炮,“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一步为五宋尺,一宋尺约合0.31公尺,则七梢炮射程约在77.5公尺以上。现代公制单位换算中,1公尺就是1米,所以那时的77.5公尺换算到现代就是77.5米左右。
与唐宋元明时的轮船对比钟鹏举的猛火龙舰在动力系统、船体结构、操控性能和安全设施方面做了最大程度上的改良:
加装风帆:在车船的合适位置安装风帆,利用风力作为辅助动力。钟鹏举根据船体大小和结构,合理设计了风帆的数量、大小和形状。设置可调节角度的桅杆,以便根据风向调整风帆角度,充分利用风力。
加设风力与车轮联动装置:钟鹏举发明了一种机械装置,当风力合适时,可将风帆获取的风力转化为驱动车轮的动力,与人力驱动的车轮协同工作,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船的整体动力性能。
采用龙骨结构:在船底安装纵向的龙骨,增强船体的纵向强度和稳定性,使船在航行过程中更能抵御水流冲击和风浪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船的直线航行性能。
猛火龙舰整体形状是船头方小,采用类似现代高速船的瘦长型船首,使船在行驶时更容易破水前进,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船速。
尾阔底尖,尾阔可以分水,行驶平稳,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
钟鹏举适当增加了船宽,同时合理调整吃水深度,使船的稳性系数提高,增强船在风浪中的稳定性,减少侧倾风险。
而唐宋元明时的船体形状相对简单,船首和船尾的形状不够优化,在航行时受到的水阻力较大,影响船速和操控性能。而且船宽与吃水深度的比例不够合理,导致船的稳性在风浪较大时表现不佳,容易发生侧倾甚至翻船。
采用分隔船舱:借鉴现代潜艇的结构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将船体内部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船舱。这样即使某个船舱进水,也能有效防止海水蔓延到其他船舱,提高船的抗沉性和安全性。
目前乃至唐宋时代的造船业缺乏有效的防水措施,尽管已经有一些简单的防水处理方法,但整体防水技术不够完善,船板之间的缝隙容易渗水,水密隔舱的工艺也不够精细,一旦船舱进水,排水较为困难。
首先钟鹏举对木制船体采用燕尾榫等复杂榫卯,在船板连接部位,使用燕尾榫、穿带榫等更复杂、更牢固的榫卯结构,使船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减少缝隙,降低渗水的可能性。优化榫卯配合精度,提高榫卯的加工精度,使榫头和榫眼的配合更加紧密,间隙更小。采用磨具打磨等方法,对榫卯进行精细加工,确保连接的密封性。
其次采用麻丝桐油灰填缝,将麻丝与桐油、石灰等混合制成油灰,在船板拼接时,将油灰填充在榫卯结合处和船板缝隙中。麻丝能增加油灰的韧性,桐油和石灰则具有防水性能,可有效堵塞缝隙,防止漏水。
最后在船体钢甲焊接口和木材表面涂抹桐油和烤蜡技术。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防水材料,将桐油加热后均匀涂抹在船体钢甲焊接口和木材表面,待其干燥后会形成一层坚韧的保护膜,可有效防止水分渗透。反复涂抹多次,增强防水效果。
采用烤蜡技术,把蜂蜡等蜡类物质加热融化,用刷子将其涂刷在钢甲焊接口和木材表面,然后用小火烘烤,使蜡液充分渗入木材内部。蜡能填充木材的细小孔隙,阻止水分进入,同时增强木材的耐久性。
增大舵面积:将原来的小舵换成面积更大的舵,增加舵对水流的作用力,使船在转向时更加灵敏、高效,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航行方向。
安装舵轮:鉴于现在造船行业造出的船普遍存在转向不够灵活,原因是转向主要依靠船尾的舵来实现,舵的面积较小,对水流的作用力有限,在转向时反应不够灵敏,尤其是在快速行驶或遇到复杂水流、风浪时,难以快速、准确地改变航向。
钟鹏举参照那个世界的现代通用做法在船上安装舵轮装置,通过绳索或连杆与舵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舵轮来控制舵的方向,使转向操作更加省力、便捷。
安装指南针:利用当时已经出现的指南针技术,钟鹏举将其安装在船上明显且稳定的位置,为船员提供准确的方向指引,提高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远洋航行或夜间航行时作用更为显着。
设置了望台:在船的高处设置了望台,安排专人负责了望。了望员可以提前观察到前方的障碍物、浅滩、暗礁以及其他船只等情况,及时向船长和操作人员发出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安装防撞装置(战时拆掉):在船头和船身两侧安装由绳索、皮革、木材等材料制成的防撞缓冲装置,在船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和缓冲一部分冲击力,减少对船体的损坏。
制作救生圈:用木材、竹子或动物皮革等材料制作救生圈,均匀分布在船上各个位置,以便在有人落水时能够及时取用。
打造救生艇:在船上配备至少一艘小型救生艇,平时固定在船舷两侧或船尾,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放下,搭载落水人员。
钟鹏举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战舰终于顺利下水,好在工场里各工种非常齐全,虽然他们都没有建造大型船只的经验,但有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纸,认真贯彻落实即可。
他最不满意的就是动力不太足,还有一点美中不足的就是整个舰体就象一个钢铁堡垒,但安装上风帆之后,高高挂好的风帆容易成为敌人火箭攻击的靶子。
钟鹏举打算在自己研制出蒸汽驱动的轮船之前,还要建造一种钢甲多桨船。
这种新型的多桨船性能极佳,江河湖海无往而不可,且能载甲士二百人,往来却极为轻便,称得上是这个时代的新式水军武器。
这是基于唐宋的船只的特点:“湖船底”可以涉浅,“战船”的“盖”可以迎敌,“海船”的“头尾”则可以破浪。于是,他准备把各种船只的优点集中在一起,造出多桨船
船体已经下水,剩下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主要武器“猛火龙”安装上战舰进行调试和训练。没有武器的战舰,就像一个冇牙老虎。
(作者有话说附上猛火龙舰的谍照)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