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玄杰观察了一会就能识破这个天生的“战场漏斗”作为设伏点的奥妙。
钟鹏举设伏前派斥侦察搜索营战士清除周边5里范围内的敌军探子。
设伏后已在丘陵掩体表面覆盖松针、泥土(伪装成自然地形),火油桶用茅草包裹(掩盖气味);夜间禁止生火,士兵食用干粮(避免炊烟暴露位置)。
敌人未有开始进入伏击圈,军队都在距离预设阵地一定的位置潜伏。
若敌军提前派斥候侦查到设伏(如发现丘陵的掩体痕迹、火油气味),可能会绕行南侧的瞿塘关栈道(多走10里,但可避开岔口),导致设伏落空;但荆州军会在瞿塘关栈道已进行二次设伏。
钟鹏举并未清除万州和盐监两支队伍派遣的大量探子,其目的仅有一个:让他们意识到已深陷绝境,促使识时务者尽早投降。相比之下,设伏消灭他们反而成了次要考量。毕竟,他自身已处于“被动”局面,攻占蜀国夔州这一战略要地的战事愈演愈烈,已然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动了蜀国朝野的敏感神经,引发了连锁反应。
曾玄杰亲自带领一百精锐分别检查了一下,的确没有发现有设伏的痕迹。既然没有埋伏,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打到白帝城下,祈求镇江节度使另外一支队伍也能顺利到达白帝城外围。
1.岔口的地形结构:交汇点的“双向封锁优势”。
岔口的空间格局:岔口位于白帝城东北15里处,北接忠州陆路(黄土丘陵通道),西连万州陆路(浅山栈道),向南经瞿塘关隘口可通长江水师码头,形成“Y”字形路网。
以中心千年古柏为天然地标,四周低矮丘陵(海拔落差约50丈)呈“缓坡环抱”状,坡度30度左右——既无陡峭崖壁的攀爬难度,又能隐蔽大规模兵力(2000人以上),且丘陵顶部视野开阔,用望远镜可提前10里发现敌军动向(通过观察尘土、旌旗判断行军规模)。
通行限制:通往白帝城的西向路段为持续上坡(坡度15度),路面宽约两丈(仅容4人并行),敌军行军至岔口后需转向爬坡,队列易从“纵队”转为“横队”,速度降低3成,且士兵体力消耗加剧(负重20-30斤时,上坡行军速度仅为平地的6成),为设伏方创造“半停滞攻击窗口”。
2.环境适配:植被与水源的战术利用。
隐蔽依托:丘陵地带长满马尾松(树高5-8丈,树冠茂密),林下灌木(如黄荆、杜鹃)高度约1.5丈,可完全遮蔽士兵身形(站立时仅露头盔顶部),且松树根系发达,便于挖掘临时掩体(深度1.2丈即可隐藏弓弩手);岔口东侧有小溪流过(宽3尺,水深1尺),既能保障设伏部队3-5日饮水,又可在溪底埋设尖木陷阱(表面覆盖枯枝,敌军涉水时易被刺穿马蹄或脚掌)。
阻碍强化:古柏周边可砍伐松木搭建“假鹿砦”(仅用绳索固定,看似坚固实则易推倒),诱使敌军花费时间清理,延长停留时间;同时在万州陆路方向的浅山栈道出口(距岔口3里)设置“虚火信号”(夜间点燃草垛模拟炊烟),误导援军以为前方有友军接应,放松警惕。
钟鹏举选择此处作为白帝城外最后陆路设伏点也因为充分认识到此地的战术价值:从“拦截点”到“战略枢纽”。
1.核心功能:切断援军的“最后一公里”。
兵力分割:忠州援军(如果成功从黄金滩峡谷设伏点突围出来的话)从北侧丘陵通道而来,行军速度较慢(5里\/小时);万州援军(含骑兵分队,多为步兵+盐监军)从西侧栈道而来,速度较快(8里\/小时),按照原来的情报两者抵达岔口的时间差约一个时辰。
设伏方可利用这一时间差,先集中兵力击溃先到的万州援军(骑兵少,防御薄弱),再转头拦截忠州援军,避免两支援军汇合后形成“兵力优势(忠州城防军5000+驻忠州镇江节度使军+万州和盐监军5000)”。
补给阻断:岔口是援军运输粮草、器械的必经之路——云安盐监援军携带的盐税银(用于白帝城防务)、万州援军的弓弩箭矢,均需经此转运。设伏若能夺取补给,不仅可削弱敌军战力,还能反向补充自身(如盐税银可充作军饷,箭矢可用于后续防御)。
2.联动价值:与瞿塘关防线的“协同作战”。
与镇守瞿塘关的荆州部队相互策应:钟林倍的陆军军,控制岔口后可分兵1000人,沿南侧小路(距岔口5里)可以到达瞿塘关西侧的水师码头。
钟鹏举在此部署了4000荆州水军,负责拦截沿长江而下支援的忠州船队。原计划旨在拦截来自忠州方向的一万五千援军,击毁西方邺的战船,切断白帝城与外界的水路联系。同时,派遣弓弩手和轻型野战机动炮占领岔口制高点,从而形成“陆路封锁+水路拦截”的双重包围态势。
曾玄杰心里担忧今次自己恐怕孤军深入,羊入虎口了。
撤退的话,或许可以与盐监军会合,但他们的战斗力太过孱弱,后方的永安驿站始终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况且,如果有埋伏,我军实际上已进入伏击范围——部队应该已处于北、东和南三面缓坡半环状部署的火器和床弩射程之内。
若选择前进,以现有兵力难以突围,无法抵达白帝城外围;若滞留此地,必将遭到从永安驿站撤退回来的两千敌军从西侧压迫包围。
看来,似乎只剩下投降或向前死突这两个选择了。
正在踌躇之间,忽然后面尘头大起,并传来急骤的马蹄声和叫喊声,一支不成队形的军队正飞奔而来——被永安驿站撤回来的钟林倍陆军驱赶出隐藏地的盐监部队。
两军会合后,发现肥腯腯的盐军指挥使黄庆挥已经不知所踪,按照原来的约定曾玄杰连忙接过指挥权。
曾玄杰按照突围的阵势,指挥四千人马留五百人据守西侧抵挡永安驿站撤回的敌军,剩下的三千五百人主攻西南侧,夺路往白帝城进发。
钟鹏举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原计划中的伏击从忠州和万州方向来的援军的伏击点。
钟鹏举在此北、东、南三侧缓坡的兵力分组与武器配比为每侧丘陵500弓弩手+50门轻型野战机动炮+10架床子弩。弓弩手与轻型野战机动炮的“协同布防”。
南侧丘陵为信号触发核心区:预留20名“信号兵”(携带3支红色信号箭,箭杆缠红布),隐蔽在古柏东北侧5丈的灌木丛中(距敌军进入范围最近,便于观察);机动炮与床子弩形成“梯次打击”。
钟鹏举亲自指挥这场伏击战。
尽管他心中忧虑荆州(今湖北荆州州)和虔州(今江西赣州)方向的战事,同时也为江都府(今江苏扬州)兵变事件的善后处理感到不安,然而当前的夔州战事不宜拖延,他计划迅速果断地解决问题。
历经多场战斗的磨砺,钟鹏举已修炼得冷静非凡,对每一场战事都能从容应对。此次远征夔州,钟鹏举所率领的全是年轻有为的娃娃将领,他意在培养出一批未来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与此同时,他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政管理与建设发展。
打下的地方越来越多,但内政管理和经济发展人才太少了。钟鹏举不会全部指望那些以前死读儒家经义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唯一的优势就是有点文化底子,他需要的是各种背景的专业人才。
钟鹏举举着望远镜观察着这支以一百骑兵带头开路的队伍。
十国时期,地方援军(如万州军)多采用“20%-30%骑兵+70%-80%步兵”的配比,骑兵主要承担“机动侦查、前锋突破、后卫掩护”职能,步兵则负责主力推进与物资押运,百骑开路可最大化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同时避免步兵暴露在前锋的高风险区域。
瞿塘关官道岔口虽属三峡山地,但核心路段(如万州至岔口的浅山栈道)经长期修整,路面宽约2-3丈,可满足骑兵单列或双列行进(十国骑兵多为轻骑兵,马匹体型较小,对路面宽度要求低于重骑兵)。百骑开路可快速探查前方路况:
迅速提前排查路面陷阱(如设伏方可能埋设的尖木、绊马索),通过骑兵快速奔驰触发或规避;
侦查两侧丘陵是否有伏兵(骑兵视野高于步兵,可提前1-2里发现异常动静,如掩体反光、旗帜痕迹),为后续四千步兵(含补给队)扫清障碍。
万州军作为援军,需快速抵达白帝城,而山地行军易面临“分段被袭”风险——若以步兵开路,行军速度慢(约5里\/小时),且前锋侦查范围有限,易遭设伏方小股部队骚扰。百骑开路可实现:
快速突破:若遇设伏方中小规模阻滞(如200人以下弓弩手),骑兵可依托机动性快速冲散,避免延误行军;
威慑压制:骑兵的冲击力对步兵设伏有天然威慑,设伏方若暴露过早,骑兵可立即发起冲锋,破坏设伏阵型(尤其针对隐蔽待机阶段的弓弩手和炮兵掩体).
钟鹏举把这百骑放过去。
急骤的马蹄声响过去,接着就是两列人与人之间间隔比较远的三百人纵队。
他们都是曾玄杰派出的试探人马。
但钟鹏举沉得住气。
三百前锋队伍就这样过去了。
再接着又是准备冲击伏军暴露了火力点的两百骑兵。
紧接着是盐监军三百人满载税银(夔州军饷)的马队和前后两百人的骑兵。
重头戏来了……
敌军行军至岔口后转向爬坡,队列从“纵队”转为“横队”,速度降低3成,且士兵体力消耗加剧(负重20-30斤时,上坡行军速度仅为平地的6成),为设伏方创造“半停滞攻击窗口”。
此时3支箭杆缠红布的红色信号箭腾空而起。
钟鹏举传出命令:
第一波打击!
床子弩先射(300步射程,约30秒抵达目标);
机动炮延迟5秒发射(炮弹飞行速度较慢,避免与床子弩箭轨迹重叠),确保两轮攻击无缝衔接。
该来的还是来了!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