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平安县衙户房内却无半分燥热,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如同清凉的雨点,压下了空气中的焦灼。钱多多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账册之间,眉头拧成一个川字,指尖因长时间拨算而微微颤抖。红姑暗网带来的预警,如同悬在头顶的冰锥——秋税若有不继,赵光弼五千铁骑便可名正言顺踏平平安城。而眼下县库,经过围城消耗、犒军银支出,存银仅余千两,粮仓存粮亦不足支撑全县两月之需。开源节流,备荒备战,已是生死攸关。
“先生,城南修渠的工钱、城北义学的笔墨纸砚,是不是先停一停?” 年轻的书吏小声建议,递上一卷待批的支用单。钱多多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摇了摇头,声音沙哑却坚定:“渠要修,学要上。此时停发工钱,断人生计,等同自毁城墙;停义学,寒了学子之心,断的是将来希望。节流,非是锱铢必较,一味削减,而是要把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他取过朱笔,在几项可有可无的接待、赏赐上用红叉划去,转而批下一行小字:“着即核查县衙各房烛火用度,夜班轮值,减半供给。另,自本官始,所有官吏俸银,暂发七成,余者记账,待丰年补还。”此令一出,县衙内外皆惊,然见钱多多自身率先垂范,亦无话可说。
节流易,开源难。平安县立县之本,在于银矿与织坊。钱多多亲赴矿厂,与李火火商议。往日矿银多直接解送省库,如今欲留余财,需在规则内寻隙。他仔细研读《矿务章程》,发现一条旧例:“若遇灾荒或战事,为保矿工生计、维持矿厂运转,经县衙呈报,可暂留部分产出,用于本地周转,事后补缴。”钱多多如获至宝,立即与石磐商议,以“恢复围城期间矿厂损耗、安抚矿工”为由,呈文省府,请求暂留三成矿银,借予县库,约定一年后连本带利归还。此举虽担风险,却为县库注入活水。同时,他找到小丫,细查织坊账目:“柳娘子,以往织坊利润,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女工工钱。如今县库艰难,可否将今岁部分利润,以‘借贷’或‘入股’形式,暂存县库,年息五分,高于市面钱庄,既助县政,亦为织坊添份保障?”小丫与柳娘子商议后,慨然应允。商会旗下各商号,闻听此策,亦觉稳妥,纷纷效仿,竟汇聚成一笔可观资金。
钱多多深知,借贷终非长久之计,需有稳定税源。他将目光投向县内荒废的官田、山林。以往这些公产,或为豪强侵占,或闲置无用。钱多多请孙老倔出马,清丈田亩,收回被占公田,然后招募流民、贫户佃种,头三年免租,只收薄赋,三年后按收成三七分成。又组织闲散劳力,入山采集药材、山货,由商会统一收购外销,所得之利,县库抽一成作管理费。此策一行,荒田复绿,穷民得活,县库亦添细水长流之入。
然钱多多最耗心血者,乃是建立一套“丰年储粮,荒年放赈;常时积银,急时取用”的储备制度。他在县库旁建起坚固的“备荒仓”与“应变库”,订立严规:每年夏秋两税后,无论盈亏,必先提取两成存入备荒仓,非遇大灾大疫,不得动用;商会年利,亦需提一成入库。他又借鉴昔日“义仓”古法,鼓励富户捐粮,贫民以工代赈,共建“义粟仓”,由县衙与乡绅共管,用于青黄不接时借贷贫民,秋收后偿还,微取利息,以旧换新,循环不息。他还未雨绸缪,命人大量收购耐储存的药材、布匹、盐铁,甚至打造简易兵械,藏于密窖之中。每夜,钱多多必亲往查验仓库锁钥、核对账目,确保颗粒归仓,分文不差。有人讥其“钱抠抠”,他捻须苦笑:“财富非是金山银山摆着好看,乃是危机时能换命的东西。今日多备一石粮,明日或可多活百人性命。”
八月,秋税征收在即,忽传邻县遭雹灾,粮食减产,流民涌动。赵光弼军营调动频繁,似有借机生事之意。平安县内亦人心惶惶,米价暗涨。钱多多却稳坐钓鱼台,一面按暗网提供的信息,精准控制县内粮市,开仓平粜,稳定民心;一面将早已备足的税银,由李火火率精兵护送,提前三日解送省库,并附上详细账目,清晰列明每一两银子的来源与用途。省府官吏见平安县在围困之后竟能如此迅速足额完税,账目清晰无可指摘,无不讶异。赵光弼得知,一拳砸在案上,却无可奈何。财富,经钱多多之手,化作高墙深池,成为平安县最坚实的基石之一。然而,秋税虽过,冬粮储备是否充足?外患未除,内蓄之力又能支撑多久?钱多多抚摸着仓中饱满的谷粒,心中计算着未来的每一天。这精打细算攒下的家底,能否真的撑过下一个荒年?
喜欢糊涂县令贾清廉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糊涂县令贾清廉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