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的寒冬,宁波郊外的一个破旧村落里,一声微弱的婴儿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寂静。张兰芝的出生,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丝毫喜悦,反而让本就拮据的日子雪上加霜。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村的生产力尚未完全恢复,张家夫妇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家里早已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张兰芝从记事起,就跟着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讨饭生活。
“兰芝,跟娘去隔壁王婶家问问,有没有剩的红薯。” 母亲总是这样叮嘱她,语气里满是无奈。小小的张兰芝攥着母亲粗糙的衣角,怯生生地站在邻居家的院门外,看着紧闭的木门,心里满是恐惧。起初,还有些好心的邻居会给他们一些粗粮,但日子久了,大家也渐渐不耐烦。每当看到张兰芝的身影,邻居们便会 “砰” 地一声关上大门,生怕这家人再来 “添麻烦”。
“没人喜欢我,连爹娘都嫌弃我。” 这样的念头,像一颗毒种子,早早地在张兰芝的心里扎了根。她开始变得敏感、自卑,总觉得别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带着鄙夷。父母实在无力抚养这个最小的女儿,在她六岁那年,经过一番辗转,将她送到了邻村一对没有子女的夫妇家中寄养。
养父母家的条件算不上富裕,但至少能保证三餐温饱。养母是个温和的妇人,每天都会给张兰芝梳漂亮的辫子,还会偷偷塞给她一块糖;养父则沉默寡言,却会在下雨天背着她上学。按理说,张兰芝终于摆脱了讨饭的日子,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童年的阴影早已在她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 “外人”,养父母对她的好,在她看来不过是 “有目的的施舍”—— 他们不过是想让自己将来给他们养老罢了。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少女们天真烂漫、憧憬未来的时候,张兰芝却早早地辍学回了家。她不愿意和同龄人交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墙壁发呆。养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她回学校读书,可她总是固执地摇头:“我不想上学,我想早点嫁人,离开这里。” 在她看来,只有嫁人生子,才能真正摆脱 “寄人篱下” 的生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家”。
命运似乎格外 “眷顾” 她,没过多久,经媒人介绍,张兰芝认识了吴佳利。吴佳利家里是做小生意的,家境殷实,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但他却是个出了名的 “纨绔子弟”。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穿着时髦的喇叭裤,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厮混,还总爱沾花惹草。
养母得知后,连忙劝张兰芝:“兰芝啊,这个吴佳利名声不好,你再考虑考虑,咱们不能随便找个人就把自己嫁了。” 周围的邻居也纷纷劝她,大家对吴佳利都是避之不及,生怕惹上麻烦。可张兰芝却像着了魔一样,一门心思地想要嫁给吴佳利。在她眼里,吴佳利家里有钱,只要嫁过去,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娘,我已经想好了,这是我自己的终身大事,将来不管是享福还是受罪,我都认了,不会怪你们的。” 张兰芝语气坚定,眼神里满是执拗。养父母看着眼前这个固执的女儿,心里满是无奈,却也拗不过她。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张兰芝和吴佳丽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新婚初期,吴佳利对张兰芝还算体贴。他会给她买新衣服,带她去镇上的饭馆吃饭,张兰芝也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可好景不长,随着新鲜感褪去,吴佳利的本性渐渐暴露出来。他依旧整天在外游荡,经常深夜才回家,身上还带着别的女人的香水味。
张兰芝的自卑和敏感,在这段婚姻里被无限放大。她想和吴佳利好好沟通,可话到嘴边,却总是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指责:“你又去哪里鬼混了?是不是又跟哪个女人在一起了?” 吴佳利本就不是有耐心的人,面对张兰芝的质问,他要么冷暴力,要么直接摔门而去。夫妻俩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不久后,张兰芝怀孕了。得知这个消息,吴佳利短暂地收敛了一些,对她也多了几分照顾。可张兰芝的心里始终充满了不安,她总觉得吴佳利迟早会离开自己。有一次,她挺着大肚子去街上买东西,远远地看见吴佳利和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女人有说有笑,甚至还伸手帮那个女人理了理头发。那一刻,张兰芝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她想冲上去质问,可脚步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不能离婚,绝对不能离婚。” 张兰芝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当年这桩婚事是她自己坚持要办的,如果现在离婚,周围的人肯定会看她的笑话,说她 “活该”。她咬着牙,强忍着眼泪回了家,从此再也不提这件事,只是和吴佳利开始了 “各过各的” 生活。他在外游荡,她在家养胎,两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像陌生人一样。
儿子吴东的出生,给这段冰冷的婚姻带来了一丝微弱的暖意。可这份暖意,却成了张兰芝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吴佳利想抱抱儿子,她一把推开:“你别碰他,你根本就不配当爹。” 吴佳利想带儿子出去玩,她也坚决反对:“外面人多眼杂,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吴佳利渐渐对这个家失去了耐心,他开始经常不回家,偶尔回来,也只是匆匆看一眼儿子,就又离开了。张兰芝则更加变本加厉地 “掌控” 着儿子,她亲自给儿子洗澡、穿衣,每天晚上都要和儿子睡在一张床上。在她看来,儿子是她唯一的 “私有物”,任何人都不能抢走。
她还经常在儿子耳边说吴佳利的坏话:“你爸不是个好东西,他从来都不管咱们娘俩,将来你长大了,可不能像他一样。”“等你长大了,一定要把他撵出去,让他再也不能欺负咱们。” 那时候,吴东还只是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根本听不懂母亲的话,可张兰芝却乐此不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直到吴东上了小学,他看着别的同学都是自己洗澡、自己睡,便怯生生地对张兰芝说:“娘,我长大了,我想自己洗澡,自己睡。” 张兰芝愣了一下,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心里满是不舍,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她虽然不再和儿子同床睡,却依旧对儿子的生活管得严严实实。他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和谁一起玩,都必须经过她的同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东渐渐长大。他继承了母亲的白皙皮肤和父亲的高大身材,还天生一副好模样,眼睛又大又亮,笑起来的时候还有两个小酒窝。张兰芝看着儿子,心里满是骄傲,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将来一定要有出息。
吴东也没有辜负张兰芝的期望,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尖子生。高考那年,他顺利考上了宁波当地的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一家国企做技术研发。得知儿子找到工作的那天,张兰芝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我儿子有出息了,以后再也不用像我一样受苦了。”
儿子工作稳定了,张兰芝又开始操心他的终身大事。在她眼里,自己的儿子长得帅、学历高、工作好,简直是 “完美女婿” 的不二人选,一定要找一个 “十全十美” 的儿媳妇,才能配得上他。
为了给儿子找个好媳妇,张兰芝不惜花重金请了当地最有名的红娘。红娘拿了钱,也确实尽心尽力,陆陆续续给张兰芝发了几十张女孩的照片。可张兰芝却比谁都挑剔,她拿着照片,一张一张地仔细端详,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个眼睛太小了,不好看;这个皮肤太黑了,影响下一代;这个个子太矮了,跟我儿子不般配;这个家境不好,肯定是想图我们家的钱……”
不管是长得漂亮的、家境好的,还是性格温柔的,张兰芝总能挑出各种毛病。有些女孩明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她就是不满意,连让儿子见一面的机会都不给。红娘手里的资源都快用完了,也没能找到一个让张兰芝满意的女孩,急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请红娘,张兰芝还到处托亲戚朋友给儿子介绍对象。只要有亲戚说 “有个女孩不错”,她就立马拉着儿子去相亲。可吴东却总是推脱:“娘,我现在还不想结婚,我想先把工作做好,再攒点钱,等稳定下来再说。”
张兰芝哪里听得进去,她抱孙心切,每天都在儿子耳边念叨:“你都多大了?再不结婚,好姑娘都被别人挑走了!你看看隔壁老王的儿子,比你还小两岁,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在母亲的催促下,吴东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相了几次亲。可每次相亲,他都提不起兴趣,要么觉得和对方没有共同语言,要么觉得对方太 “刻意”,结果自然是无疾而终。
张兰芝却不气馁,依旧每天到处打听 “好姑娘” 的消息,誓要给儿子找一个 “完美儿媳妇”。可她不知道,就在她为儿子的婚事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吴东已经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女孩,并且悄悄谈起了恋爱。
喜欢中国桃色大案纪实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中国桃色大案纪实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