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及返回的航班上,小张抱着平板电脑,一遍遍回放着秘密甬道里的壁画照片,铁蛋趴在他腿上,机械眼跟着屏幕上的凿子图案眨动,像是在认真学习。
“你看哈桑这凿子握得,手腕得有多大劲儿啊。”小张用手指在屏幕上比划,“比我打游戏按手柄用力多了。”
老周靠在椅背上,手里摩挲着个不起眼的木柄——是从金字塔工匠石室里带出来的,原本是凿子的手柄,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握痕,能看出无数人用过的痕迹。“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他感慨道,“一茬茬工匠的手汗渗进去,就有了温度,有了魂。”
林夏正对着昆仑密钥研究,发现它表面的星图旁,多了几个细小的符号——是金字塔工匠的锤子标记、滇国银匠的蝴蝶纹、苗寨银镯的苗文,甚至还有沈万三水墓里造船工匠的船锚记号。“它们都留下来了。”她轻声说,指尖拂过那些符号,像是在与千年前的匠人握手。
陈默坐在她身边,看着窗外飘过的云层,手里捏着那个从哈桑骸骨旁找到的圣甲虫木雕。木雕的翅膀已经磨得发亮,却依然能感受到上面凹凸的刻痕,七十二个工匠的名字像星星一样排列着,硌得手心微微发疼。
“你说,我们算不算工匠?”林夏突然问,“我们用的是高科技设备,他们用的是凿子锤子,但好像……做的事差不多?”
陈默想了想,点头:“都是在守护些什么。他们守护技艺和真相,我们守护地脉和人心。工具不同,心是一样的。”他顿了顿,从背包里拿出个小盒子,递给林夏,“在开罗的市场买的,觉得你可能会喜欢。”
盒子里是个银质的小锤子,锤头刻着个迷你的昆仑密钥图案,锤柄缠着蓝色的丝线,和林夏的耳环颜色正好相配。“摊主说是当地老银匠做的,打坏了三个模子才成。”陈默的声音有些不自然,“算是……纪念那些工匠。”
林夏拿起小银锤,手感沉甸甸的,锤柄的丝线被磨得很光滑,显然是银匠反复摩挲过的。她想起阿朵打银饰时专注的样子,想起哈桑在壁画上握着凿子的神情,突然觉得这把小锤子比任何珠宝都珍贵。“我很喜欢。”她轻声说,将小银锤放进贴身的口袋,和那枚银线书签放在一起。
老周在旁边用胳膊肘碰了碰小张,两人偷偷交换了个“有戏”的眼神,铁蛋还配合地发出了两声像极了“起哄”的电子音。
回到研究所时,赵伟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下车,激动地迎上来:“可算回来了!李教授那边已经移交司法部门,他交代了所有事情,还把毕生研究资料都捐给了研究所,说要‘弥补点什么’。”
他指着研究所新落成的展厅:“里面专门设了个‘匠人传奇’展区,把你们带回来的资料都放进去了,有沈万三的造船图纸、滇国青铜镜的铸造工艺、苗寨银匠的工具,还有……”他压低声音,“金字塔工匠的壁画复制品,参观的人都说震撼。”
展厅里,昆仑密钥被放在最中央的展柜里,周围环绕着各个时代的工匠工具:沈万三船队的船钉、滇国青铜镜的模具、苗寨的银凿子、金字塔的青铜齿轮……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密钥上折射出的光斑,正好落在每个工具上,像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展柜里的小银锤,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这个锤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呀?”
她的妈妈笑着说:“是用来敲出星星的呀,你看那些银饰上的花纹,是不是像星星?”
林夏看着那对母女,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她转头看向陈默,发现他也在看她,眼里的温柔像展厅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赵队说,地脉的能量已经完全稳定了。”陈默轻声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是啊,完成了。”林夏点头,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失落,反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老周和小张正在给铁蛋“升级”,给它的机械臂装上了个迷你小凿子,说是要让它“继承工匠精神”。铁蛋用小凿子在一块木头上敲了敲,居然真的刻出个歪歪扭扭的锤子标记,逗得两人哈哈大笑。
夕阳西下时,四人站在展厅门口,看着夕阳给密钥镀上一层金边。赵伟走过来,递给陈默一份文件:“有个新发现,在昆仑山深处,发现了一处古代工匠遗址,里面的工具纹路和昆仑密钥上的星图完全一致,可能是……最早的匠人遗迹。”
陈默接过文件,看向林夏,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去看看?”
“去看看。”
老周拍了拍装满装备的背包:“早就准备好了!这次我带了新配的工兵铲,据说能劈开花岗岩!”
小张举着铁蛋,机械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铁蛋也准备好了!它现在会用象形文字写‘匠心’两个字了!”
铁蛋似乎听懂了,用小凿子在地上敲了敲,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为新的旅程敲起了前奏。
展厅里的工匠工具在暮色中安静矗立,仿佛在目送他们踏上新的征途。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躺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是藏在工具里的匠心,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双手守护热爱、用真心对抗时间的勇气。
而属于陈默、林夏、老周、小张,还有铁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前路或许还有未知的挑战,但只要手里握着工具,心里装着伙伴,就没有什么坎过不去。
就像那些千年前的工匠们一样,不问终点,只问初心。
喜欢未来勘探档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未来勘探档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