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刚粉过墙,石灰味还没散干净,混着汗味、塑料凳子的味道,晕在一块儿。
前排摆了长桌,上面一排矿泉水,标签都冲着镜头。
横幅底下,坐着一排“领导色”:县里来的、镇里的、王支书,还有我这个莫名其妙被拎来充人数的“成功青年代表”。
我穿着一身干净不起来的工服,脚上泥没擦干,跟旁边熨得笔挺的西装们排一起,看着就像误入现场的施工队。
王支书 leaned 过来,低声提醒我:“一会儿轮到你发言,记得多说说‘考出去,回报家乡’这块。”
我“嗯”了一声,心里默默补了一句:
——要是能靠努力考出去,我当年就不需要一村气运替我铺路了。
顾晚星坐在侧面,摄像机已经架好,对着讲台的角度刚刚好。她冲我竖了个大拇指,嘴型:今天有戏。
主持人是镇里文教办的小伙子,普通话捏得很费劲:“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今天的主讲嘉宾——我们县留守儿童项目组核心成员,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杨静老师!”
掌声响起来,有点散。
后排一堆小学生还在互相推搡,有人搬凳子,发出哐啷哐啷的声。
杨静上台,还是那套旧风格——灰色针织衫、深蓝长裙,头发扎得整整齐齐,眼神不笑,也不凶,就那种“看卷子”的冷静。
她站在讲台前,先抬头看了一眼横幅。
“知识改变命运·青春不负山河”八个大字,正好压在她头顶。
她皱了一下眉。
我下意识坐直了一点。
——按以往经验,她现在应该会说点“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的安全话。这种场合,谁不是这样?
主持人还在往她手里塞讲稿:“杨老师,这是我们提前准备的发言要点,您可以参考一下……”
她低头扫了一眼讲稿,没接,反手放在讲台一边。
然后,她直接拿起话筒,第一句就朝横幅开炮:
“知识可以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她停顿了一下,扫了一圈坐在下面的学生,
“但不是所有人的。”
礼堂里瞬间安静了半秒。
前排某个县里领导轻轻“咳”了一声,脸上笑容明显僵了一下。
杨静像没听见,继续说:
“努力很重要。”
“但——”她把那个“但”咬得很重,“今天在座的,不止是孩子,还有家长,还有老师,还有在前排坐着的,这位我们大家都很熟的——林宴。”
她突然点到我名字,全场目光刷地一片扫过来。
我脑袋“嗡”了一声,有种被点名罚站的熟悉感。
杨静看着我,眼神不算温柔,却比当年教室里那会儿多了一点什么,像是不再只把我当“学生”,而是一个得跟她一起背话的人。
“你们这几年,”她对着全场说,“听到最多的励志故事,是不是这个——”
她抬手指了指我:“古柳村走出来的林宴,同学们的榜样。”
后排有几个小孩起哄似地鼓掌,前排有家长小声说:“是啊是啊,我们家娃天天被拿他当例子。”
杨静点头:“没错,他确实是个例子。”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
“但他是特例。”
礼堂里空气又僵了一下。
王支书在一边轻轻挪动了一下身子,似乎想咳嗽,又硬咽回去。
“什么叫特例?”杨静看着那些眼睛还亮晶晶的小学生,“就是——你们学了他的故事,学不来他的命。”
后排传来几声窃笑,小孩不太懂,但“学不来他的命”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粗粝的幽默感。
她朝我招了招手:“林宴,起来一下,让他们看清楚一点。”
我只好站起来,对着一屋子人笑了一下,笑得很像营业。
杨静继续:“他十岁的时候,考到了镇上最好的中学,后来又考上重点大学,又进了城里的好公司,现在又回来带项目。”
“听起来是不是很励志?”
一群老师家长用力点头,眼神里全是“这才是我想要的讲座剧本”。
杨静看了他们一下,突然换了个角度:“那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
她看向第一排的孩子:“你们知道,他运气有多好吗?”
我心里一紧。
顾晚星在一边,镜头悄悄拉近。
“初中那会儿,”
她慢慢讲,“我当他的语文老师,年级分重点班的时候,他数学试卷印错,把他那份错卷的评分方式改成‘多加权一点选择题’——他选择题蒙对了一大半。”
几个老师脸色有点微妙,像是突然回想起来了。
“高考那年,数学那份卷子,是不是也出了争议?”她抬眼看向我。
我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那次卷面公式有个错误,最后口头更正,对谁有利?”
杨静没有看我,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对那种做题速度慢、后面题靠感觉冲的人有利。”
全场开始有窃窃私语。
“我不是说他不努力。”
杨静又看了我一眼,“他确实比很多人多坚持了一点,也多看了一些书。”
“但,如果我只告诉你们——‘只要努力,就能像他一样’,”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一些,“那我就是在骗你们。”
礼堂里,某个家长忍不住插了一句:“那你这不是给孩子泼冷水嘛?”
这句打破了现场那个尴尬的平衡。
杨静回头,看向那位家长,目光很平静:“我不是给他们泼冷水,我是在帮他们刹车。”
“你们自己想想——”
她看向台下的家长,“这十几年,多少老师、多少班主任,在用他当例子?”
“‘你看人家林宴,苦一点算什么?’”
有家长本能接了一句:“我们也经常这么说……”
礼堂笑了一圈,又有点心虚。
“可是你们忘了一个前提,”杨静淡淡道,“你们家孩子,没带着一村的气运走。”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砸在水面,炸出一圈很大的涟漪。
王支书的手在桌子底下一顿。
周甜坐在后排,手机举到一半,眼神突然认真起来。
我被说得想低头,又硬生生把视线抬着,看着讲台上这个女人——
当年她一句“努力不一定有回报”,把我所有青春鸡汤都砸碎了;
现在她当着一屋子人,说出了那句我一直不敢让别人说出来的——“你这命,别人没法学。”
“努力重要,”她收了收语气,“但努力之前,你们要先知道——自己从哪儿起跑。”
“有的孩子,生在普通工薪家庭,起跑线在县城。”
“有的孩子,生在像古柳这样的村,起跑线在山脚下。”
她停了一下,又补了一句:“还有一些人,比如——”
她朝我点了点头:“像他。”
“起跑线是在你们所有人的肩膀上。”
礼堂里一片窒息的沉默。
我突然感觉背上有点发凉,像是无数视线绕了一圈,又落回我身上。
杨静往讲台前站近了一步,放软了声音:
“认命,不等于认输。”
“认命,是承认这些起点确实不一样,不要再把所有不公平,都解释成‘你们不够努力’。”
“改命,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想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
她举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
多选项。
“你们这代孩子,”她对着台下那些十几岁的脸说,“要知道的不是‘只剩一条路’,而是——”
“除了高考,还有什么能让你们不至于一辈子被困死。”
她开始举例,讲县里的职校、讲技校、讲外面城市里那些愿意收学徒的工种;
讲“有的人适合书本,有的人适合手艺”,讲“不要再用一个模子去扣所有人”。
说到一半,她突然转向我:
“林宴,你上来坐这儿。”
她在讲台一侧搬了把椅子,示意我坐上去,像示范道具。
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台,背靠黑板,和她并排坐着。
“你们可以把他当一个例子,”她对着全场说,“但别把他当唯一正确答案。”
“他这十年走的路,是一整个村子帮他垫出来的。”
“他现在回来做的每一件事,本质上就是——把那条路,再拆成很多小路,还回去一人一点。”
她说这话的时候,没有看我。
但我心里很清楚:
——这句话,比什么“你真棒”都沉。
台下有个小男生举手,声音怯怯的:“那我们,还要不要好好学习?”
这问题问得直白,把礼堂所有大人的虚伪都逼到墙角。
杨静笑了一下,那笑不温柔,甚至有点苦:
“要。”
“但你们要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变成林宴’。”
“而是为了——”
她在黑板上又写了两个字:
不白干。
“让你将来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不至于被人随便糊弄。”
她放下粉笔,转身对着那帮孩子:
“有人跟你说‘好努力就够了’,你至少要有能力问一句——‘那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只靠努力?’”
这句话,直接把礼堂里一部分家长的脸色拧了两圈。
但又没人敢当场回。
身旁的县里领导脸上的笑容已经完全消失,只剩“官式中立”。
罗雨薇在台下,飞快记笔记,像是在盘算这段话能不能写进“活动简报”。
顾晚星的摄像机一直没停,镜头里的杨静像一把刀,
每句话都在削掉一点“励志横幅”的光亮。
讲座结束前,她看了我一眼,忽然换了一个很轻的语气:
“最后,我想跟前排这位,曾经让我很想骂人的学生说一句。”
全场又笑了一次,我也忍不住跟着笑,笑得有点无奈。
“你现在做的,不是修一条新路。”
她说,“你是在给一群人补十年的课。”
“村里那些大人,小孩,这些年被骗了太多次——被鸡汤骗,被项目骗,被口号骗。”
“你以后说话,尽量别骗。”
她顿了顿,补刀:“哪怕你自己觉得那是善意的。”
礼堂里安静得只剩电风扇的“嗡嗡”声。
我点了点头,很认真地回她:“那我以后少说话,多干活。”
下面有学生笑起来,笑声松弛了一点。
有人小声感慨:“杨老师还是那个味。”
讲座散场。
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往外涌,大人们围着横幅合影。
横幅上那几个“改变命运”的字,在傍晚的光里看着有点讽刺。
我站在礼堂门口,等杨静收拾完东西。
她拎着一个旧布包下台,跟我擦肩而过,淡淡说:
“晚上有空?我们单聊一下。”
我“嗯”了一声:“老地方?”
她嘴角抖了一下:“现在哪还有什么‘老地方’。村口小卖部吧,我请你喝汽水。”
这话说得,像是在补一课。
她走出去的时候,顾晚星追上去喊:“杨老师,刚才那段我都录下来了,可以放吗?”
杨静回头,看了她一眼:“你觉得你们平台,放得了吗?”
顾晚星愣住。
杨静笑了一下:“放不完,就剪一半。另一半留在你脑子里。”
她说完这句,转身走进一片夕阳,把人群留在身后。
我手机在这时震了一下。
系统弹出一行冷冰冰的字:【支线开启:教育补偿计划。目标——三年内,让古柳 80% 的孩子知道“人生不止高考一条路”。】
下面还加了一句看起来像玩笑的注释:
【备注:本任务无法通过“运气”完成。】
我盯着这行字,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荒唐感——
以前系统跳出来,是提醒我“你又占了谁的便宜”;
这一次,它提醒我:“你得开始把话讲清楚。”
礼堂外,小卖部的冰柜门“啪”地被拉开,小孩们吵着要雪糕。
我看着那群小脑袋,心里突然生出一个念头:
——如果还能多给他们几个“选项”,那这条给全村补课的路,或许,比我当年一条路跑出去,更值一点。
这一念头刚起,系统那行小字后面,又慢慢多出一行:
【提示:教育线完成度每提高 1%,古柳整体气运恢复 +0.2%。】
我忍不住骂了一句:“你他妈就会算。”
然后,深吸一口气,朝着小卖部那边走过去。
然后呢?
接下来,我要学会的,不只是怎么“还账”,
还有——怎么带着一帮刚刚听完真话的孩子,在没有鸡汤的路上,往前走一点点。
喜欢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