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清河崔氏的府邸深处,一间雅致而隐秘的会客厅内,烛火通明。
紫檀木的案几上摆放着清茶与时令瓜果,但围坐其间的众人却无暇品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张与审视。
在王经的引见下,成济身着玄色常服,从容步入厅内。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众人——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这些执掌着大魏半数以上士林清议与朝堂脉络的世家家主,此刻正将或明或暗、或好奇或挑剔的目光投注在他身上。
寒暄与例行的客套很快结束,成济深知与这些精明透顶的家主打交道,绕弯子毫无意义。
他轻呷一口清茶,放下茶盏,开门见山。
“今日劳烦诸位家主拨冗相见,成某便直言了。陛下有意革新选官之法,推行科举制度,以取代现行之九品中正制。望能得到诸位鼎力支持。”
话音刚落,如同冷水滴入滚油,花厅内气氛瞬间一变。
太原王氏的家主,一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老者,率先发难,他冷哼一声,语调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荒谬!九品中正制乃陈群先生所定,施行数十载,已深入士林之心,乃朝廷选官之基石!岂可说改就改?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寒门庶子,与诗礼传家的世家子弟同场竞技,科考取士?此非选贤,实乃辱没斯文,混淆贵贱!”
范阳卢氏的家主紧接着附和,语气虽稍缓,但反对之意同样坚决:“王公所言极是。如今天下未靖,蜀吴未平,正当稳定朝纲,凝聚人心之际,贸然更改行之有效的祖宗法度,实非明智之举。成将军,您乃国之柱石,战功赫赫,然这选官制度,关乎国本,乃文治之事,将军还是……谨慎为宜。”
其他几位家主虽未直接发言,但微微颔首或沉默不语的态度,已然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面对几乎一面倒的反对声浪,成济面色不变,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边缘,待众人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家主皆熟读经史,可曾深思,昔日煌煌大汉,为何会爆发那几乎倾覆社稷的黄巾之乱?”
他目光扫过众人,见几位家主眉头微蹙,继续道:“天灾固然是引线,但真正点燃这场燎原大火的,是人祸。是无数黔首黎庶,终年劳作却食不果腹,纵有才智却永无晋身之阶,看不到丝毫改变的希望。这才让张角之辈妖言蛊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那一场大乱,席卷大半天下,绵延数载,”成济的语气沉凝下来。
“亿万生灵涂炭,固然重创了汉室根基,然在座诸位的家族,当时难道不是同样损失惨重?田庄被毁,坞堡遭攻,族人流离,积累数代的财富与藏书毁于一旦。此等切肤之痛,诸位难道愿再见其重演吗?”
屋内陷入了一片沉寂。
黄巾之乱是所有世家大族都不愿回首的惨痛记忆,成济的话,精准地戳中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王家主紧绷的脸色微微松动,崔家主则若有所思地捋着胡须。
见言语奏效,成济趁热打铁,抛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核心论点。
“而这科举制度,恰恰就是给天下寒门、给亿万普通百姓的一个希望!一道无需凭恃门第,只需凭自身才学便能鱼跃龙门的希望之门!只要通过规定的考试,无论出身,皆可获授官职,为国效力。人,一旦有了通过正当途径改变命运的希望,谁还会轻易去造反?”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略带一丝嘲讽与剖析现实的冷静。
“况且,诸位细想,如今天下纷乱已数十年,民生凋敝,寻常百姓家连果腹尚难,又有几户有余力供子弟读书识字?有能力延师授课、购买书卷的,十之八九,不仍是诸位这样的世家望族吗?”
成济的目光再次扫过每一位家主,言辞犀利而清晰:“那么,参与科举的考生,初期绝大多数,必然出自世家。而负责考评试卷、裁定等等的考官、大儒,试问,除了在座诸位家族培养出的博学之士,朝廷还能从哪里寻找足够多学识渊博、品行端方之人来担任?”
他微微前倾身体,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考官,是世家出身。考生,也绝大部分是世家子弟。那么最终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难道不依然是世家子弟吗?科举,不过是换了一种看似更公平、更能吸纳人才的方式,来继续完成选拔官员的任务,其核心,依然由诸位所主导。既能平息底层怨气,给天下人一个盼头,稳固国本,又能确保世家在朝堂的影响力以新的形式延续,如此两全其美之事,诸位……究竟在反对什么?”
这一番抽丝剥茧的分析,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几位家主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交换着眼神,之前的坚决反对开始被深深的思索所取代。
王经在一旁适时开口,语气温和却分量十足:“成将军所言,虽似惊世骇俗,然细思之下,确有其理。科举之法,或可堵天下悠悠众口,消弭潜在乱源,更能彰显陛下与朝廷唯才是举、天下为公之胸怀。于国于民,于士林长远,未必不是一条新路。”
成济观察到几位家主,眼神中已流露出意动之色,知道火候已到。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抛出更具体的影响,彻底说服这些掌控着大魏文化命脉的世家魁首,将这艘改革的巨轮,推向不可逆转的航道。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