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三月,东风吹散了最后一丝寒意,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幼苗已冒出嫩绿的芽尖,广场上“全球协作春耕行动”的横幅在阳光下舒展,来往的人们脸上都带着暖意。陈砚站在展台旁,手里捧着一袋美洲区寄来的玉米种子,指尖触到颗粒饱满的种子,仿佛能感受到破土而出的力量。
“陈城主,各地的春耕物资都齐了!”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清单,“非洲区要的稻种、东北区需的小麦种、西北区急缺的蔬菜苗,还有美洲区支援的玉米种,都已分类打包,明天就能通过协作物流发走。”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欧洲区的玛丽团长还寄来了一批园艺工具,说要给非洲区的农户用;德国面包坊也送了新研发的酵母,想让苏城试试用小麦粉做全麦馒头。”
陈砚接过清单,目光扫过一行行条目——从种子到工具,从技术到物资,每一项都藏着全球协作的温度。“把咱们培育的抗倒伏小麦种多装两百斤给东北区,他们那边春天风大,这种子能减少损失。”他转头对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说,“再给每个地区附一份种植手册,上面标清楚播种密度和施肥时间,别出岔子。”
工作人员应声忙碌起来,广场上的展台前渐渐围满了人,有来领取种子的农户,也有来咨询技术的周边据点代表。陈砚走到玉米种子展台前,拿起一粒种子递给身边的孩子:“这是美洲区的玉米种,春天种下去,秋天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玉米棒了。”孩子接过种子,小心翼翼地攥在手里,眼里满是期待。
“陈城主!”远处传来老周的声音,他扛着一捆育苗盘快步走来,“这是咱们新培育的‘广寒1号’秧苗,根系比去年壮实多了,给非洲区和广州据点各留了一半,保证移栽成活率能到九成以上。”他放下育苗盘,掀开保温膜,里面的秧苗翠绿挺拔,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做得好。”陈砚蹲下身,轻轻碰了碰秧苗的叶片,“让技术员跟车过去,到了当地先教农户怎么移栽,怎么浇水,确保秧苗能活下来。”
正说着,一辆印着“全球农业协作组”标志的货车朝广场驶来,车身上画着稻穗和玉米的图案,车门打开,非洲区的卡伦和美洲区的农业技术员汤姆跳下来,手里都提着帆布包。
“陈城主,好久不见!”卡伦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个装满稻穗的布袋,“这是非洲区去年收的‘广寒1号’稻种,留了最好的一批给苏城,您看看,比第一年的颗粒更饱满!这次来,除了取新种子,还想跟您商量建稻米加工厂的事,咱们想把大米卖到欧洲去。”
陈砚接过布袋,倒出几粒稻种,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稻种品质很好。加工厂的事没问题,我让合作社的王师傅跟你回去,他有十几年的加工经验,能帮你们把厂子建好。”
汤姆也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份玉米种植方案:“这是我们美洲区的玉米套种技术,跟大豆一起种能提高土地肥力,还能增加产量。苏城的试验田准备好了吗?我们想明天就开始试种。”
“早就准备好了,就在合作社东边的田里,土壤和气候都适合。”陈砚笑着说,“等试种成功了,咱们就把技术推广到东北区和西北区,让更多地区能种上玉米。”
中午时分,陈砚接到了小李从西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收到了蔬菜苗和园艺工具,当地的农户正忙着移栽,还特意搭了温室大棚,保证蔬菜能安全过冬。“陈城主,西北区的风力发电站运行得特别好,现在不仅能满足居民用电,还能给温室大棚供电,戴维斯先生的新型电池太好用了!”
“太好了,你们辛苦了,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欣慰——从能源到农业,从物资到技术,苏城与全球各地的协作早已形成一张紧密的网,支撑着人类文明在春天里蓬勃生长。
下午,陈砚带着卡伦和汤姆去合作社的试验田。田里的土壤已经翻耕好,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几个农户正忙着平整土地,准备播种。汤姆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里揉搓:“这土壤肥力不错,适合种玉米,咱们按照方案,行距留六十厘米,株距留四十厘米,这样通风好,还能减少病虫害。”
卡伦也跟着蹲下来,看着试验田的规模,忍不住感叹:“苏城的农业技术真先进,有这么好的土地,这么专业的技术,难怪能种出这么好的粮食。等我们的稻米加工厂建好了,也要向苏城学习,提高加工技术,让非洲的大米能卖到全球。”
陈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认同。他想起末世时的荒芜与饥饿,再看看现在的沃土与希望,更加坚定了信念——只要大家同心协作,就能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丰收的田野,就能让饥饿的人们吃上饱饭。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玛丽团长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她站在德国“东方木作体验馆”的院子里,身后的樱花正开得灿烂。“陈城主,‘东方木作春季展’已经布置好了,我们把苏城的木梳、木床和德国的木刻作品放在一起,还设置了亲子体验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小木勺,特别受欢迎。”
她顿了顿,又说:“汉森先生让我跟您说,德国面包坊用苏城小麦粉做的全麦馒头已经上市了,每天都卖断货,他们想再增加三百吨的小麦粉采购量,您看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们的小麦储备足够,明天就让老周跟他们对接。”陈砚笑着说,“林爷爷也准备下个月去德国,跟你们的木作师傅一起研发折叠家具,到时候咱们还可以在展会上展示新作品。”
玛丽眼睛一亮:“太好了,我们早就盼着林爷爷来了!体验馆已经留好了工作室,还准备了最好的木材,就等着他来创作。”
挂了电话,陈砚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晚霞——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远处的农田里,农户们正扛着农具回家,炊烟在屋顶袅袅升起,像一幅温暖的画。他想起非洲区的阿米娜,想起东北区的李建国,想起全球各地的伙伴们,心里满是期待——等秋天来了,他们又能一起收获,一起分享,一起庆祝丰收的喜悦。
第二天一早,载着春耕物资的车队缓缓驶出苏城,卡伦和汤姆也跟着车队一起出发,去非洲区和试验田指导种植。陈砚站在路边挥手送别,看着车队消失在远方,心里默默祝福——愿这些种子能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愿这份协作的情谊能跨越山海,在春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午十点,陈砚去木工坊看望林爷爷。木工坊里暖意融融,几个年轻木工正围着林爷爷学习做木勺,刨木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林爷爷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块桃木,正仔细地雕琢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给银白的头发镀上了一层金边。
“爷爷,玛丽团长刚才打电话来了,说您下个月去德国,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工作室。”陈砚走过去,轻声说道。
林爷爷抬起头,眼里满是笑意:“好啊,我早就想跟德国的木作师傅交流交流了。你看,这是我给他们准备的礼物,一把刻着向日葵的木梳,让他们知道苏城的木作手艺,也让他们记得全球协作的情谊。”
陈砚接过木梳,梳背上的向日葵图案栩栩如生,阳光的纹路细腻而温暖。“真好看,他们一定会喜欢的。”他顿了顿,又说,“明年春天,咱们还要在苏城举办‘全球木作技艺大赛’,邀请各地的匠人来参赛,让木作技艺在交流中不断创新。”
林爷爷点点头,脸上满是期待:“好啊,我一定好好准备,给年轻人们做个榜样。”
中午,陈砚去合作社的厨房吃饭,厨师正在用德国面包坊送的酵母做全麦馒头,厨房里弥漫着麦香。“陈城主,您尝尝这馒头,比之前的更松软,更好吃!”厨师递过来一个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腾腾的。
陈砚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麦香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甜味。“不错,比我想象中还好吃。让面点师傅把配方记下来,以后就按照这个配方做,还要教给东北区的面点师傅,让他们也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馒头。”
下午,陈砚接到了李建国从东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收到了抗倒伏小麦种,正在忙着播种,还拍了视频给陈砚看。“陈城主,您看这小麦种,颗粒多饱满,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我们还按照您的建议,跟大豆一起套种,希望能提高产量。”
“太好了,你们辛苦了。”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踏实——有了好种子,有了好技术,有了全球伙伴的支持,今年的春耕一定能顺利完成,今年的秋天也一定能迎来大丰收。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家,林慧正和念念、小宇在院子里种向日葵。念念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着坑,小宇则负责放种子,脸上满是认真。“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这是咱们去年收的向日葵种子,我要把它们种在院子里,秋天就能看到好多向日葵了!”
陈砚走过去,蹲下身,帮小宇把种子埋好:“好啊,等向日葵长出来,咱们就把花籽收下来,寄给非洲区的阿米娜姐姐,让她也种向日葵,让非洲的田野里也开满向日葵。”
小宇睁大眼睛,兴奋地说:“太好了,我还要给阿米娜姐姐画向日葵,让她知道苏城的向日葵有多漂亮!”
林慧笑着说:“好啊,咱们明天就准备画纸和画笔,让你们给阿米娜姐姐寄去。”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了稻田的照片,秧苗已经移栽好,绿油油的一片;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东方木作春季展”的现场视频,游客们正开心地做着小木勺;美洲区的汤姆发来了玉米试种的照片,种子已经发芽,冒出嫩绿的芽尖;东北区的李建国发来了小麦播种的视频,田里满是忙碌的身影。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协助非洲区建设稻米加工厂、指导东北区开展小麦大豆套种、筹备林爷爷德国木作交流之行、扩大小麦粉出口规模……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的那个夜晚,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听着外面的风声,心里满是迷茫。而现在,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无数人跟他一样,在为了人类文明的复苏而努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通讯塔。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春风拂过窗棂,带来了田野里泥土的清香,也带来了远方的希望。
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满是信心。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坚定,在春天里播撒希望的种子,朝着更光明、更温暖的新征程,大步前行。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