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当周远再次走进云端之塔的大堂时,第一感觉是陌生。
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倒映着西装革履的白领们,咖啡厅飘着现磨咖啡的香气,安检口排队的游客兴奋地低声交谈。这座曾经由他和无数工人亲手浇筑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城市最繁忙的商业中心之一。
周先生,这边请。前台小姐微笑着引导,林董事长已经在68楼等您了。
周远点头致谢。他这次回国是为了参加一带一路工程论坛,作为海外项目代表发言。云端之塔的业主林董事长——当年的林总工程师——特意约他故地重游。
电梯门缓缓关闭,周远下意识地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装着一枚特殊的螺丝钉——当年竣工时,他从工地带回的纪念品。五年来,这枚螺丝钉跟随他辗转肯尼亚、秘鲁、马来西亚,成了护身符般的存在。
电梯平稳上升,透过玻璃幕墙,城市景观逐渐展开。周远的目光不自觉地寻找着当年项目部的旧址,那里现在是一片绿地。
突然,电梯猛地一顿,接着戛然而止。灯光闪烁几下后彻底熄灭,只剩下应急照明发出微弱的红光。
怎么回事?周远按下紧急呼叫按钮。
非常抱歉,周先生!对讲机里传来慌张的声音,电力系统临时故障,工程师已经在处理,请保持冷静!
周远反而笑了。被困在自己参与建造的电梯里,这算某种命运的幽默吗?他试着估算位置——大约在200米高度,应该是37层左右。这个念头让他心头一动:37层,正是当年台风夜他和吴雅楠共同抢险的地方。
黑暗中,周远放松身体靠在轿厢壁上。奇怪的是,他并不感到恐慌,反而有种奇特的安心感——就像回到了熟悉的老朋友身边。微弱的红光中,他注意到控制面板缝隙里透出一丝不寻常的闪烁。
出于职业习惯,周远用随身携带的钢笔撬开面板盖板。里面除了标准电路外,还有一个微型数据发射器正在规律闪烁——那是当年他坚持安装的结构健康监测终端,用于实时收集建筑振动数据。
居然还在工作...周远喃喃自语。这个被大多数业主视为多余的设计,五年来一直默默记录着建筑的每一声。
手机没有信号,但奇迹般地还能打开离线文件。周远调出一个旧程序,尝试蓝牙连接那个发射器。经过几次失败后,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串数据——风速引起的摆幅、温度变化导致的伸缩、人群活动产生的振动...所有参数都在安全范围内,像一首无声的安眠曲。
周远闭上眼睛,仿佛能通过这些数据到建筑的。328米的高塔在风中轻微摇摆,钢结构发出几乎不可察觉的呻吟,幕墙接缝随着温差变化伸缩...这些常人无法感知的细微动静,在他耳中却如同老友的低语。
你过得不错嘛。周远对着虚空轻声道。
程序突然跳出一个历史数据界面。周远惊讶地发现,系统记录了过去五年里每一次台风、地震甚至附近工地施工对建筑的影响。最令人震惊的是,在去年一次6.2级地震中,建筑的最大摆幅达到了设计极限的95%,但结构毫发无损。
我们的计算是对的...周远不自觉地微笑。当年与王振国教授那场关于节点安全的激烈辩论,此刻终于有了最终答案。
翻看更多历史数据时,一个熟悉的签名突然映入眼帘——在某个深层调试界面上,赫然签着周铁生,2020.3的字样。父亲?!周远瞪大眼睛。原来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曾参与过电梯系统的调试工作。这个发现让他喉咙发紧——这座塔不仅承载着他的青春,也凝结着父辈的智慧。
黑暗中,时间变得模糊。周远索性坐在地上,背靠轿厢,任由记忆涌现。他想起了第一次放线时的笨拙,想起了塌方抢险时的惊险,想起了与陈默、吴雅楠、老李、阿杜等人的争执与合作...那些曾经以为刻骨铭心的细节,有些已经模糊;而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反而清晰如昨。
手机电量只剩10%时,周远决定记录下此刻的思考。他调出一封写了一半的邮件——国际工程巨头bcc的挖角信,年薪翻倍,工作地点在纽约总部。
关于贵公司的邀请,他继续写道,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
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周远突然想起五年前那个台风夜,吴雅楠说过的话:你真正属于哪里?当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而现在...
一声轻响打断了他的思绪。电梯顶部检修口被打开,一道手电光照进来。
周总工?是您吗?一个陌生的声音问道。
是我。周远站起身,顺手将手机塞回口袋——那封未完成的邮件永远不会有下文了。
太巧了!维修工放下梯子,我参加过云端之塔的施工,电工组的。刚才监控室说是您被困在里面,我立马就过来了。
周远攀上梯子时,维修工突然说:等等,有东西给您。他在工具包里摸索片刻,递来一枚螺丝钉,当年竣工时偷偷留的纪念品,一直想有机会送给参建者。
螺丝钉上刻着一行小字:给造塔的人。
周远胸口一热,从内袋取出自己那枚:我也有一个。
两人相视一笑,像对上了暗号的特工。
从检修口爬出时,刺眼的阳光让周远眯起眼。他们正处于37层的电梯井平台,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核心筒的钢结构节点——那些曾经让他熬白头的关键设计,如今在阳光下闪烁着沉稳的光泽。
漂亮吧?维修工顺着他的目光说,每天维护这些钢结构,就像照顾老朋友一样。
周远点头,手指轻抚过冰冷的钢梁。五年前浇筑时留下的细微痕迹依然可见,那是他和团队精益求精的证明。
林董事长的会面推迟了一小时,但很值得。当周远最终站在68楼的落地窗前,俯瞰城市全景时,老领导递给他一杯茶:怎么样,看着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建筑,什么感觉?
周远思索片刻:像看着长大的孩子...既熟悉又陌生。
林董事长笑了:知道吗?云端之塔过去五年的运营数据是所有同类型建筑中最优秀的。你们当年的坚持是对的——包括那些被我认为的安全冗余。
谈话间,周远的手机震动。是父亲发来的信息:听说你被困电梯了?37层控制面板后有我留的参数,看到了吗?
周远会心一笑,回复道:看到了。您当年为什么没告诉我?
父亲的回复很快到来:好工程师要知道建筑的每个秘密,你得自己发现。
离开前,周远特意走了消防楼梯。一步一步地下行,他触摸着每一处扶手连接点、每一个消防设备安装位——这些都是当年他和团队反复推敲的细节。在23层,他遇到了正在更换照明灯的阿杜,当年的钢筋工现在成了物业工程部的骨干。
周工!阿杜惊喜地放下工具,小明下周毕业答辩,一直念叨着想请您指导呢!
当然可以。周远爽快答应,什么课题?
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生命周期评估。阿杜骄傲地说,那小子非要用云端之塔做案例,说这是他的家传宝塔
周远大笑。看来那根刻着三代人名字的钢筋,还会继续讲述新的故事。
走出云端之塔时,夕阳给玻璃幕墙镀上了一层金红色。周远站在广场上回望这座328米的建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无法接受那份高薪工作了——他属于能够触摸建筑心跳的地方,属于看得见焊渣与水泥的世界,属于像阿杜、老李、老王这样的建设者们。
手机再次震动。是肯尼亚项目组的消息:周总,蒙内铁路延伸段遇到红土层滑坡,急需您的方案。
周远回复立即返回,随即叫了辆出租车。驶离时,他最后看了一眼后视镜中的云端之塔。在夕阳的映照下,整座建筑如同火炬般熠熠生辉,就像那些平凡建设者们不灭的匠心。
而那枚刻着给造塔的人的螺丝钉,此刻正安静地躺在他的口袋里,陪他驶向下一个工地,下一段征程。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