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柴荣御书房甩“朝堂分工图”,冯道看懵:这是治国还是开铺子?
显德八年春,汴梁皇宫御书房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几上那张铺展开的黄麻纸。柴荣身着常服,指尖捏着一支炭笔,正低头勾勒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轻响,打破了殿内的静谧。
他面前的纸上,既非诗词歌赋,也非兵戈谋略,而是一幅怪诞的图样——三列工整的方框,分别写着“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方框之间用粗细不一的线条连接,旁侧还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像是某种奇艺图谱。
“陛下,冯太师、范宰相、李枢密使等重臣已在殿外等候。”内侍轻步而入,躬身禀报。
柴荣抬眸,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将炭笔搁在案边,抬手揉了揉眉心。穿越到这五代乱世已近二十载,从邺城那个惶惶不安的边缘养子,到如今执掌后周万里江山的帝王,他始终没忘自己骨子里是个996程序员。前世改bUG、做项目的思维,早已刻进骨髓,如今治理国家,倒像是在操盘一个最宏大的系统工程。
“宣他们进来。”柴荣沉声道。
片刻后,冯道、范质、李谷等十余位朝中重臣鱼贯而入,躬身行礼。为首的冯道已是满头华发,历经四朝十帝的沧桑刻在脸上,他抬眼瞥见案几上的图样,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却并未多言。
“诸位爱卿免礼,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一桩关乎后周万世基业的大事要议。”柴荣起身,走到案边,指着那张“怪图”,“这是朕昨夜草拟的官制改革方案,诸位请看。”
众臣纷纷围拢过来,目光落在纸上,瞬间炸开了锅。
“中书省掌行政?那吏部、户部这些衙门要如何安置?”
“枢密院专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这三者互不统属,岂不是要各自为政?”
“陛下,此制从未有过先例,恐有违祖制啊!”
议论声中,冯道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老臣斗胆直言。自隋唐以来,官制虽有损益,但始终以三省六部为根基,权责传承有序。如今陛下这‘三权分立’之法,将行政、军事、监察彻底割裂,臣担心会导致政令不通、遇事推诿,反而动摇国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张图样,语气带着几分不解:“这方框线条,倒像是市井店铺的账房先生画的掌柜、伙计分工图,治国岂能如此儿戏?”
这话一出,不少老臣纷纷附和,连素来支持柴荣改革的范质,也面露迟疑:“陛下,冯太师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此事是否过于仓促?”
柴荣早料到会有阻力,他非但不恼,反而笑了笑:“冯太师觉得这是儿戏?那朕便给诸位算一笔账。”
他拿起炭笔,在图样旁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往日朝堂议事,一件民生事务,要经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层层批复,还要提防军权干涉,往往三个月都定不下来。就说去年汴河清淤之事,中书省说要先筹钱,枢密院说要先调兵护工,御史台又弹劾有人中饱私囊,推诿来推诿去,错过了最佳施工时节,导致今年春汛险些酿成水患。”
“再看前朝,”柴荣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来,“后唐李从珂、后晋石重贵,为何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就是因为权臣手握军政大权,既能调兵遣将,又能任免官员,皇帝形同虚设,一旦心生异心,江山便易主。五代乱世,更迭频繁,根源就在于此!”
众臣闻言,皆沉默不语。柴荣所言,正是他们亲历的惨痛教训,无人能反驳。
“朕这‘三权分立’,并非割裂,而是制衡。”柴荣指着图样,耐心解释,“中书省管行政,负责民生、财税、农桑,就像店铺的掌柜,只管把生意做好;枢密院管军事,负责练兵、戍边、征战,好比店铺的护院,只管守住家业;御史台管监察,负责督查百官、弹劾贪腐,便是店铺的账房,只管盯着有没有人中饱私囊。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中书省不能调兵,枢密院不能征税,御史台不能越权行政,如此一来,权臣专权的隐患便从根上杜绝了。”
他又补充道:“朕还会制定‘部门KpI考核’,中书省的政绩,就看税收完成率、流民安置数;枢密院的政绩,就看军队战斗力、边境安宁度;御史台的政绩,就看贪腐举报办结率。年底考核,合格者有奖,不合格者罢免,谁还敢推诿扯皮?”
“KpI考核?”冯道皱着眉,显然没听懂这个新词。
“就是实绩目标。”柴荣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像农户种地,春耕时定下秋收百石的目标,若只收了五十石,自然要找找原因。做官也一样,不能只靠嘴说,要凭实绩说话。”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点出了旧制的弊病,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范质率先反应过来,躬身道:“陛下高瞻远瞩,臣明白了。此法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防范权臣,实乃长久之计!”
李谷也点头附和:“陛下此前整军,用的便是类似思路,分兵种训练、设军功积分,如今禁军战斗力大增。官制改革若能如此推行,想必也能成效显着。”
见核心重臣转变态度,其他官员也不敢再轻易反对。冯道盯着图样看了许久,眉头渐渐舒展,虽仍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柴荣所言句句在理:“陛下之策,虽闻所未闻,但细想之下,确有深意。只是……”
“只是推行起来难度不小,对吧?”柴荣接过话头,“朕知道,诸位担心官员抵触,担心事务衔接出问题。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朕给你们一月时间,各部门先梳理职责,列出交接清单,朕会选派专人监督,务必在一月内完成机构改组筹备。”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此事关系后周长治久安,朕意已决,不容更改。诸位若是有具体的推行难题,尽可直言,朕与你们一同商议解决。但谁若是敢暗中阻挠,休怪朕不念旧情!”
最后一句话,带着帝王的威严,让众臣心头一凛,纷纷躬身领命:“臣等遵旨!”
散朝后,众臣陆续退出御书房,冯道走在最后,回头望了一眼案几上的那张“朝堂分工图”,摇了摇头,低声叹道:“这柴天子,脑子里的奇思妙想真是越来越多了。只是这分权改革,动了多少人的奶酪,怕是没那么容易推行啊……”
他的声音虽低,却恰好被折返御书房取东西的柴荣听到。柴荣望着冯道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当然知道,阻力远不止朝堂上的口头质疑,那些手握实权、习惯了权责不分的官员,必然会暗中作梗。
果然,当天下午,御史台就传来消息:中书省左丞赵彦超,私下召集几位官员议事,抱怨柴荣的改革“破坏规矩”,甚至放言“定要让陛下收回成命”。
柴荣坐在御书房内,手中摩挲着那张“分工图”,眼底闪过一丝寒芒。赵彦超是郭威的旧部,仗着资历老,平日里就有些恃宠而骄,此前裁汰冗官时就曾暗中抵制,如今又跳出来反对分权改革。
“看来,得找个杀鸡儆猴的靶子了。”柴荣低声自语。
他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召御史台御史中丞入宫。密旨上只有短短几行字,却足以让赵彦超等人坐立难安。
御书房的烛火摇曳,映照着柴荣坚毅的脸庞。他知道,这场官制改革,注定是一场硬仗。但为了后周的万世基业,为了不再重蹈五代乱世的覆辙,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他也必须走下去。
而此刻的赵彦超,还在府中与心腹饮酒,商议着如何联合更多官员抵制改革,丝毫没有察觉,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向他笼罩而来。这场围绕着权力制衡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