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的京城,花灯如昼。苏砚秋站在“嘉禾酒楼”的顶楼,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手里捏着一封来自江南的信。信是苏州分店掌柜写的,说当地百姓照着酒楼的样子,自发办起了“农桑市集”,每逢初一十五,农户带着新粮、棉絮来交易,商户带着农具、布匹来售卖,热闹得很。
“大人,您看楼下。”秦风指着街对面,那里搭着个戏台,戏班正演着新编的《嘉禾记》,讲的是苏砚秋在陕北推广棉花的故事,台下百姓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喝彩声。
苏砚秋笑了笑,将信折好:“民心是杆秤,做得好不好,他们心里最清楚。”他转身下楼,酒楼里座无虚席,每张八仙桌上都摆着新上市的元宵,用“嘉稻”磨的粉做皮,里面裹着豆沙或芝麻,香气弥漫。
邻桌几个商人模样的人正聊着生意:“听说了吗?南京的‘嘉禾酒楼’要扩建成两层,楼上吃饭,楼下卖农桑特产,连巡抚都去题字了。”
“我打算开春去杭州开家分店,按苏大人的规矩来,准能赚钱。”
“不光赚钱,你没见苏州的市集?百姓买东西方便,农户也能多赚几文,这才是积德的买卖。”
苏砚秋听着这些话,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感慨。从苏家屯的二十亩水田,到如今遍布十城的酒楼,从一粒改良的稻种,到一场场惠及民生的市集,这星火般的改变,竟真的燎原了。
正想着,账房先生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大人,这是各地送来的‘民生报’,您快看看。”
“民生报”是苏砚秋让人创办的小报,每月一期,上面印着各地的农桑新法、酒楼盈利用途、甚至还有贪腐案例的警示,分发给百姓免费阅读。此刻翻开册子,江南的“绿肥沤制”法、北方的“抗寒麦”种植术、陕西灾区的春耕进度,都写得清清楚楚,旁边还配着简单的图画,连不识字的老农都能看懂。
“这报上的法子,比书本上的管用多了。”一个穿着粗布棉袄的老汉凑过来看,指着“抗寒麦”的图画,“俺家那二亩坡地,正愁种啥呢,这下有谱了!”
苏砚秋笑着给他递了碗元宵:“大爷,按报上说的去种,保准有收成。有啥不懂的,去农桑学堂问,先生们都懂。”
老汉连声道谢,捧着元宵笑得合不拢嘴。
夜色渐深,秦风带着几个阡陌卫的密探回来,身上带着寒气。“大人,查到了。江西的廖家仗着是世袭伯爵,在当地强征棉田,还不许农户去‘农桑市集’交易,说抢了他家布庄的生意。”
苏砚秋脸上的笑意淡了下去:“廖家……去年查军饷贪腐时,他家就牵涉其中,只是证据不足,让他躲了过去。”他将“民生报”放在桌上,指着上面江西棉农的求助信,“百姓都在报上喊冤,咱们不能坐视不理。”
“要不要请旨查办?”秦风问道。
“不必。”苏砚秋沉吟道,“廖家在江西势力盘根错节,硬查怕是打草惊蛇。你让苏州的‘农桑市集’牵头,联合周边商户,去江西开临时市集,用平价收棉,让廖家的布庄无利可图。同时让‘民生报’连载廖家强征棉田的事,让天下人都看看他们的嘴脸。”
秦风点头领命。苏砚秋望着窗外的花灯,忽然觉得,这世间的公道,有时不必靠刀光剑影,靠民心,靠市集,靠一张张传遍天下的小报,也能水到渠成。
不出半月,江西的临时市集开起来了。商户们用公道价收购棉花,农户们蜂拥而至,廖家的布庄门可罗雀。“民生报”上连载的文章,更是让廖家成了过街老鼠,连当地官员都不敢再包庇。廖家主焦头烂额,最终只能将强征的棉田还给农户,还捐了五千两银子给农桑学堂,才算平息了民愤。
消息传到京城,皇帝看着“民生报”上的报道,对徐阶笑道:“苏砚秋这法子,比朕派十个御史去还管用。民心所向,便是天道所向啊。”
徐阶笑道:“如今各地都学着办‘民生报’、开‘农桑市集’,连偏远的云南、贵州都有了消息。这星星之火,真要成燎原之势了。”
苏砚秋却没停下脚步。他让人改良了印刷术,让“民生报”能印得更快、更便宜;又在酒楼里设了“点子箱”,让百姓提建议——有农妇建议用棉籽油做肥皂,有货郎建议用推车卖热粥,这些点子经过试验,都成了惠及民生的新事物。
清明时节,苏砚秋回了趟苏家屯。农桑学堂里,孩子们用新桌椅读书,课本是“民生报”汇编的《农桑三字经》;村里的“农桑市集”上,二丫带着姑娘们卖自己织的“农桑纹”棉布,生意红火;李老栓守着个摊位,教来往的农户选谷种,说得头头是道。
“秋儿,你看咱屯里,比县城还热闹!”张氏拉着他的手,指着远处新建的戏台,“前儿个还演了你的戏呢,说你在京城办酒楼,给百姓分红,大家都喊你‘苏青天’。”
苏砚秋笑着摇头:“我不是青天,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看着市集上欢笑的人群,忽然明白,所谓燎原之火,从来不是一个人点燃的,而是无数百姓接过火种,彼此传递,才照亮了这片土地。
离开苏家屯时,二丫送给他一匹新织的棉布,上面织着无数小小的火苗,连成一片火海。“这叫‘星火图’,”她笑着说,“苏大哥,您看,这火能烧遍天下呢。”
苏砚秋接过棉布,指尖抚过那些细密的纹路,心里一片滚烫。马车驶离村口,他回头望去,苏家屯的炊烟在夕阳里升起,与远处市集的灯火连成一片,像极了那幅“星火图”,温暖而明亮。
他知道,这燎原之势,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市集,更多的小报,更多的人接过火种,让农桑的希望,让民生的暖意,烧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烧出一个真正丰衣足食、朗朗乾坤的时代。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槐下田舍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