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英伦的春风带着些许料峭,宋大使结束了在英国长达五年的任期,即将启程回国。
离任前,他与新任大使完成了细致的工作交接,从重要文件的梳理到日常事务的安排,每一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而在这场人事更替中,顾从卿的职位也迎来了新的调整——他被任命为大使馆的二等秘书。
这个消息在使馆内部传开时,不少人都暗自咋舌,要知道他入职时间并不算长,这晋升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一般,快得让人惊叹。
但了解顾从卿的人都清楚,这份提拔并非偶然。
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无论是处理繁杂的外交事务,还是应对突发状况,总能沉着冷静地拿出稳妥的方案。
他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在与各方打交道时展现出的从容与智慧,都让他在同事中脱颖而出,也赢得了大使的认可。
没办法,能力太强了,随便这本书都能大卖,其他人嫉妒都嫉妒不起来。
接到通知的那天,顾从卿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使馆庭院里抽芽的树枝,心里清楚,新的职位意味着更重的责任。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份些许的激动压在心底,转身投入到新岗位的工作中,准备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宋大使临行前,特意在使馆的小花园里与顾从卿道别。
三月的风还带着凉意,紫藤架下的石桌上放着两杯未凉的茶。
“从卿啊,我走之后,这摊子就得你多费心了。”
宋大使望着使馆主楼的方向,语气里带着不舍,却更多是欣慰,“你这升职速度,都有人问我,是不是给你开了小灶。”
顾从卿笑着摇头,指尖摩挲着温热的茶杯:“是您一直给我机会。”
宋大使摆摆手,眼里的笑意深了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你用一本书打开局面,让英国上层社会知道中国使馆里不只有严肃的外交官,还有能写出福尔摩斯的‘文化人’——这本身就是本事。”
新任大使走过来时,正听见两人在聊《四签名》的最新销量。
他笑着伸出手:“小顾啊,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
国内开会时,领导拿你的‘福尔摩斯外交’当例子——说这是‘软渗透’的典范。”
顾从卿与他握手,掌心相触时,感受到对方传递来的认可。
新大使年轻些,眼神更锐利,却也带着对“文化外交”的好奇:“我翻了你的书,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小心思。”
顾从卿坦然点头:“是想让读者慢慢习惯‘中国元素’的存在。
就像煮茶,得一点点加茶叶,太急了反而涩。”
宋大使在一旁笑道:“你看,这就是他的本事。
别人搞外交靠谈判桌,他靠笔尖。
别人递国书,他递小说——结果呢?
效果一点不差,还更让人记牢。”
“现在英国外交系统啊,都知道咱们使馆有个大作家。”
……
送宋大使去机场那天,伦敦难得放晴。
《血字的研究》的法语译本刚在巴黎开售的消息传来,新大使拍着顾从卿的肩膀:“看来你的福尔摩斯,要跟着你一起‘升职’了。”
回到使馆时,收发室递来一封来自国内的信,是外文局寄来的,说《血字的研究》中文版即将付印,问他要不要写篇序。
顾从卿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往来的同事,忽然提笔写下:“故事无国界,就像善意无国界……”
……
顾从卿心里始终惦记着接刘春晓来英国的事。
他心里清楚,自己在英国的任期绝不会短,看眼下的情形,最少也得待上五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和刘春晓一直两地分居。
按规定,若以家属身份接她过来,得等自己升到一等秘书才行,算算时间,还要整整三年。
三年的光阴,对盼着相守的两个人来说,实在太过漫长,顾从卿一天也不想多等。
思来想去,他把主意打到了公派留学上——要是能让刘春晓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来英国求学,既能让她继续深造,两人也能早日团聚,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打定主意后,顾从卿立刻着手行动。
他先是联系上了自己在北清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仔细询问了公派留学名额的申请流程和可操作性。
导师听完他的想法,虽觉难度不小,但也愿意帮忙留意。
紧接着,他又拜托了顾爷爷,凭借老人家的人脉和影响力从中斡旋。
一番奔走下来,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经过层层协调,终于为刘春晓争取到了一个北清大学公派留学英国的名额。
当顾从卿收到确定的消息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他立刻给刘春晓写了封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等到今年秋天,她就能踏上英国的土地,他们就能结束这漫长的等待,真正相守在一起了。
信里的字迹,都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没过多久,使馆收发室就送来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是爷爷托人捎来的照片——刘春晓站在北清大学的银杏树下,笑靥如花,背后是“公派留学预备班”的横幅。
顾从卿把照片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每天看一眼,心里的期待就多一分。
他开始琢磨刘春晓来后的住处。
刘春晓肯定不能跟他一起住宿舍,不是住不下,而是不方便。
房间小隔音差,住在这他们怎么畅快的进行夫妻生活~?.? ?
使馆附近有间带小花园的公寓正在招租,阳光好,离伦敦大学也近,他已经提前租了下来。
甚至连书架的位置都想好了,左边放她的专业书,右边摆他的书。
新上任的蔡大使路过他办公室时,见他对着伦敦地图出神,笑着打趣:“看什么呢?又在给福尔摩斯设计新的探案地点?”
顾从卿抬起头,眼里的笑意藏不住:“不是,在看从公寓到亚非学院的路,看看哪条能少过几个路口,省得她迷路。”
大使了然地笑了:“听说你把未婚妻弄来留学了?
行啊,公私兼顾。”
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说真的,让她来也好。
你在这边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做事也能更踏实。”
八月的伦敦,顾从卿去书店给刘春晓挑参考书,特意选了本带插图的《伦敦漫步指南》。
寄出书的那天,他路过使馆的玫瑰园,见园丁在修剪花枝,忽然想起刘春晓最喜欢月季。
他跟园丁要了些花籽,打算种在公寓的小花园里。
日子在期待里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九月。
顾从卿收到国内的电报,说刘春晓的机票定在了九月初,一起的还有二十几位公派留学生。
他拿着电报,在办公室里来回走了三圈,最后忍不住跑到收发室,给国内回了封电报,只有八个字:“备好一切,等你赴约。”
窗外的鸽子落在窗台,歪着头看他。
顾从卿摸了摸口袋里的公寓钥匙,比起隔着山海的思念,最后几日的期盼,算得了什么呢?
他翻开《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手稿,在结尾处添了一句华生的话:“最好的案件,从来不是独自破解的。”
笔尖落在纸上,仿佛已经看到秋天的码头,刘春晓笑着朝他跑来。
顾从卿也不知道自己咋的了,可能是开荤的男人憋不住?
成天成宿的想媳妇,有时候早上三四点就自然醒了。
……
刘春晓在国内念的是中专,这次能拿到公派留学的名额,已经是多方努力下的结果,算得上是走了捷径。
可若想直接在英国这边攻读医学专业,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毕竟中专的医学基础知识,与英国高校的要求相比,差距实在不小,很难跟得上课程进度。
顾从卿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在给刘春晓的信里仔细分析了情况,也和她商量好了后续的计划:等她到了英国,先进入为她安排的学校就读,打好语言和基础学科的底子。
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医学相关的课程,一点点补足知识短板。
等到她的能力水平和各项考试都能达到要求时,再去申请转入医学专业院校。
这样的安排虽说是曲线救国,却最为稳妥。
刘春晓收到信后,立刻回信表示同意,信里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说自己一定会抓紧时间好好学,绝不让他失望。
顾从卿看着信,仿佛能看到她认真点头的模样,心里既欣慰又心疼。
他这边也没闲着,趁着工作之余,跑遍了伦敦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搜集了不少医学基础课程的教材和资料,想着等刘春晓来了,能帮她尽快入门。
除了这些,他还给刘春晓请了家教,是一位在伦敦的留学生,也是学医的,可以帮刘春晓打基础。
还可以带刘春晓练英语,毕竟顾从卿忙,下班之后那点时间也不够。
喜欢四合院:我,十岁称霸四合院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四合院:我,十岁称霸四合院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