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邺城,榴花似火。兰陵王府内院的荷塘初露尖角,一派宁静。然而,这份宁静被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骤然打破。
周国大将率军犯境,连下两城,北齐边境告急!
朝堂之上,战和之声争论不休。太子高纬听闻周军来势汹汹,面露怯意,倾向于固守。以斛律光为首的一干老将则主战,目光皆落在一直沉默的高长恭身上。
“兰陵王,”御座上的高湛声音低沉,“你有何看法?”
高长恭出列,身姿挺拔如松,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殿宇之中:“陛下,周人狼子野心,若此时退让,无异于割肉饲虎,其贪欲更甚!臣,愿领兵出征,不退周虏,誓不还朝!”
字字千钧,带着凛然的杀气与必胜的决心。
高湛看着他最骁勇善战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最终拍案:“好!朕命你为统帅,斛律光为副,率十万精兵,即日开赴边境,务必击退周军,扬我国威!”
“臣,领旨!”
退朝后,高长恭即刻回府,下令整军。王府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肃穆。郑璃早已从朝中动向猜到结果,默默命人开始打点行装。
夜深人静,书房内灯烛长明。高长恭对着沙盘推演军情,眉宇紧锁。此次周军准备充分,来者不善,是一场硬仗。
郑璃端着一碗参汤走进,轻轻放在案几上。她没有出言打扰,只是站在一旁,目光落在沙盘上敌我交锋的标记处。
“这里,”她忽然伸手指向沙盘上一处山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周军在此设伏,王爷大军长驱直入,恐有被截断后路之危。”
高长恭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他确实在推演此处可能出现的伏兵,没想到郑璃竟能一眼看破!他从未与她详细讨论过兵法军阵!
“你……懂得兵法?”
郑璃微微垂眸:“妾身闲暇时,翻看过王爷书房中的几本兵书舆图,略知皮毛。妄加议论,还请王爷恕罪。”
高长恭看着她沉静的侧脸,心中震动不已。她所言的“略知皮毛”,分明已窥得门径!这份见识与敏锐,远超许多军中将领。
“无妨,你继续说。”他语气郑重起来。
郑璃也不再谦逊,指尖在沙盘上轻轻划动:“王爷请看,若派一支轻骑,先行探明此处虚实,或可诱敌深入,反将其困于谷中。另,大军粮草乃重中之重,此条补给线路过于靠近河道,若遇暴雨或敌军偷袭,恐生变故,或可考虑分兵两路,互为犄角……”
她声音平和,条理清晰,所提建议虽不似久经沙场的老将那般老辣,却往往角度新颖,切中要害,给了高长恭许多启发。
烛光下,两人并肩立于沙盘前,一个指点江山,一个凝神倾听,身影被拉长,交织在一起,竟有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默契。
这一夜,书房灯火直至天明。
---
东宫内,郑儿也得知了高长恭即将出征的消息,以及高纬在朝堂上流露出的怯战之意。她心中忧虑,并非全为家国,更多是为了姐姐,也为了北齐的稳定。若战事不利,高纬地位动摇,或是兰陵王功高更遭忌惮,于她们姐妹皆非幸事。
她寻了个机会,在高纬面前,状若无意地感叹:“兰陵王殿下真是英勇,为了北齐,亲自奔赴险境。只是战场刀剑无眼,但愿殿下能平安凯旋,继续为太子哥哥分忧解难。”
她将高长恭的出征,定义为“为太子分忧”,巧妙地将高纬放在了受益者的位置。
高纬哼了一声,虽仍对高长恭有些芥蒂,但想到若他战败,自己也要面对周国兵锋,便道:“但愿他能打个胜仗回来,也不枉费朝廷的粮饷。”
三日后,邺城外,点将台。
十万大军肃立,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杀气直冲云霄。
高长恭一身银甲,头盔上的红缨如火。他接过皇帝亲赐的帅印,转身面对三军,目光如电,声音通过内力传遍全场:
“将士们!周人犯我疆土,屠我百姓,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我高长恭在此立誓,与诸位同生共死,不退周虏,绝不回头!扬我北齐国威,就在今朝!”
“不退周虏,绝不回头!”
“扬我国威!扬我国威!”
山呼海啸般的应和声响起,军心振奋。
高长恭的目光越过万千将士,看向送行人群的前方。郑璃穿着一身素雅的衣裙,站在那里,并未如其他命妇般哭泣,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他朝她微微颔首。
她亦轻轻点头,目光沉静而坚定,无声地道出四个字:我等你回。
大军开拔,烟尘滚滚,逐渐远去。
郑璃一直站在原地,直到那杆“高”字帅旗消失在视野尽头,才缓缓转身。
“云珠,回府。”她的声音平静无波。
战争开始了。她不能亲赴战场,但她要在邺城,为他稳住后方,让他无后顾之忧。
而在回宫的马车上,高纬看着窗外,忽然对郑儿道:“爱妃,你说……四哥他能赢吗?”
郑儿依偎着他,柔声道:“兰陵王战神之名,岂是虚传?殿下只需在邺城,静候佳音便是。”她必须让高纬相信高长恭能赢,这关乎北齐,也关乎姐姐的命运。
边关烽火已燃,邺城的暗流,也将随着战事的起伏,变得更加汹涌莫测。
喜欢综影视:莜莜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综影视:莜莜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