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拥有好心态,我认为分两种,一种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依然坚定,具有定力,不停止向前,这样的人常常容易成功;还有一种好心态,是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复杂的事情,盲目乐观。
崇祯帝,显然是后者。他只知道管鸿和借贷,用官缺和皇产抵押,但却不知道其实这一签,就很难还清鸿和的银子了。
高利贷。
明朝时期,高利贷十分普遍,上至皇帝,下至平头百姓,都跟高利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神宗万历帝是历史上着名的贪财皇帝,他不仅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搜刮民财,其经营的皇店也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有记载称,他将国库或内帑的钱财借给官府,要求官府在偿还时支付高额利息,以牟私利。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都如此,所以皇帝身边的太监,也纷纷效仿,放高利贷,对象包括商人、官员、普通百姓。他们手握司法和行政大权,无人敢拖欠他们的债务,其利率往往高得惊人,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体。
有很多新科进士或外地官员被任命后,需要进京等候或前往地方赴任,他们需要一大笔钱来置办行头、打通关系、雇佣仆从,但往往家境不丰,俸禄又微薄。于是,一些专门的掮客和富商会主动借钱给这些未来的官员,利率极高。官员一旦上任,为了还债和维持体面生活,只能加紧盘剥百姓,形成贪污腐败的恶性循环。
《明史》和《明实录》中多次记载了朝廷对京债的禁令,但屡禁不止。
明朝,民间高利贷也十分盛行。
明人李贤就河南的高利贷状况作过调查,在地广土肥的情况下,百姓终年竭力耕作,却无千石之富。原因是,既非上之人侵渔,也非下之俗侈靡,而是贾人敛之耳。
河南当时有一种高利贷叫青稻钱,谷一石,熟时值银三钱,则先时仅得其半。主翁之礼钱,说合之保头,又十之二三。什么意思?贷谷一石,最后到手的仅二三斗。
明朝民间高利贷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印子钱和驴打滚。
在明朝很多世情小说中,就有关于市井平民借印子钱以解燃眉之急,最终被逼得卖儿卖女的故事。
印子钱,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小额、短期的复利高利贷。
比如借十两银子,利息为一两,实际到手只有九两,因为这包含了一两的砍头息。借款人需要每天归还固定的本息,比如每天还一百文,放贷人每天在折子上盖一个印为记,直到还清为止,故名印子钱。这种日复一日的催逼,会让借款人永无宁日。
驴打滚,一种利滚利的复利计算方式,债务增长极其迅速。
约定到期不还,利息或将翻倍并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像驴子打滚一样,越滚越大。比如,借十两,月息二两,一个月后该还十二两。如果还不上,下个月的本金就变成了十二两,利息变为二点四两,如此累积,很快就能让一个中产之家破产。
明朝的典当行,在某种意义上也扮演着高利贷的角色。
平民以衣物、首饰、农具甚至田地作为抵押物,换取短期贷款。这种当期短的,利率就高,会达到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如果到期无法赎回,抵押物就死当,归当铺所有。当铺往往会以远低于物品价值的价格收押,又以极高的价格卖出,赚取暴利。
《大明律》中虽明确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即百分之三),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但也仅仅是一纸空文罢了。
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鸿和和朝廷的契约,就是上述民间高利贷的一种方式,驴打滚。
“没错,五爷英明,就以咱大明现在的实力,莫说一百四十万两银子,就是一千四百万两银子,也还得清。”骆养性扑落扑落下身,站起来奉承道。
“可不嘛,骆指挥使说得对!”曹化淳也起身了,“民谣说得好,一要贫,学烧银;二要贫,孝空门;三要贫,好相论;四要贫,好移坟;五要贫,置宠人;六要贫,陪女门;七要贫,要宅新;八要贫,酒赌贫;九要贫,宴贵宾;十要贫,好赛神。咱朝廷,就是借个贷,穷不了!”
“这个民谣什么意思?”崇祯帝来了兴致。
曹化淳解释道:“学烧银,指炼丹求仙,耗费家财且危害极大,如唐太宗李世民因服丹药早逝;孝空门,指过度投入佛事活动,耗费钱财;好相论,指热衷诉讼,尤其南方多见;好移坟,指沉迷风水,频繁迁坟;置宠人,指纳妾养妾,增加家庭负担;陪女门,指因亲戚多需频繁陪送嫁妆;要宅新,指盲目盖新房,浪费资源;酒赌贫,指酗酒赌博成性;宴贵宾,指大宴宾客、铺张浪费;好赛神,指过度参与神祗崇拜活动。”
崇祯帝听了解释后,不开心了:“朕祖上嘉靖帝学烧银,朕现在住在空门,在朝廷上好相论,断了几个案子;后宫,为了子嗣,置宠人,也敬天法祖,好赛神。你这是在影射朕吗?”
言多必失说的就是曹化淳。
曹化淳连忙掌嘴道:“五爷勿怪,都是奴婢多嘴!今儿我这嘴是怎么了?说一样,错一样。”
喜欢山水行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山水行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