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十二月冬日,魏州战局与齐王奏捷的军报相继传至行在之际,大唐皇帝李渊的銮驾正驻跸于京兆北部的华池(今陕西铜川耀州区)。
华池行宫内,炭火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李渊刚刚放下田留安力守魏州的战报,又瞥见了李元吉击破刘十善的捷书。他行至悬挂的舆图前,目光掠过河北错综的战线,最终落在魏州的位置。
“田留安,忠勇可嘉,堪为柱石。”皇帝的声音在行宫内响起,带着欣慰,更带着深沉的思虑。他转而看向随驾的裴寂与萧瑀,“然则,河北震荡,非独魏州一隅。太子在山东与刘黑闼主力鏖战,元吉虽有小胜却未竟全功。当此非常之时,朕需要天下李姓宗室,皆能如磐石般镇守四方,拱卫社稷。”
萧瑀持笏应道:“陛下的意思,是欲再行册封,以宗室为藩篱,广布恩泽,凝聚人心?”
“正是。”李渊行至殿门,望着华池冬日的肃杀景象,“前次册封诸皇子,意在定国本之基。如今战事艰危,正需再施恩典,示天下以君臣同心,激励宗室子弟戮力王事。”
武德五年十二月中旬,一道新的册封诏书自华池行在发出,飞驿传向四方。
诏书中,皇帝册封皇族李孝友等八人为郡王。其中,李孝友乃淮安王李神通之子。其父李神通时任山东道行军总管,正与太子李建成一同讨伐刘黑闼。在此战事胶着之际,于行在擢升其子,既是对李神通一族的特加荣宠与前线激励,更是向天下所有宗室与臣工昭示:朝廷不忘勋劳,李唐江山与所有宗室子弟命运与共。
这道发自巡幸途中的诏令,与魏州城头的浴血坚守、太子军中的运筹帷幄、以及齐王新获的胜绩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李渊应对危局的完整战略,即是以铁血坚守挫敌锋芒,以皇子亲征扭转战局,更以不绝的宗室恩泽,在动荡的帝国内部,编织一张维系人心、巩固根基的无形之网。
两日后,华池行宫议事堂内炭火正旺。 李渊将巡幸舆图铺展在紫檀案上,指尖重重点在标注的位置。随驾的尚书右仆射裴寂、中书令萧瑀、侍中陈叔达及左骁卫大将军宇文士及肃立两侧。
诸位,李渊目光扫过众臣,朕欲三日后举行冬狩,你们以为该如何布置?
裴寂率先执笏:按开皇旧制,冬狩当设三驱之礼。臣已命太常寺备妥白虎幡二十四面,少府监赶制彤弓百张。
萧瑀闻言蹙眉:陛下,而今河北战事正酣,是否从简为宜?
正因战事未休,才更要彰显大唐武德。李渊取过宇文士及呈上的羽箭,朕要让刘黑闼的探马看见,长安的箭矢不仅能射中麋鹿,更能穿透叛军的铠甲。
陈叔达会意:臣请调右武卫三千骑兵布设围场,命将作监在演武场增设箭垛二十处。
李渊颔首,宇文将军,着你部演示马上连弩。要让随行观礼的突厥使者明白,大唐的强弓硬弩随时可以调转方向。
宇文士及抱拳应诺时,李渊忽然唤住正要记录诏令的起居郎:补充一条——命宗正寺将新封的八位郡王全部列入随猎名单。朕要亲眼看看,这些李氏儿郎是否配得上刚刚得到的爵位。
当群臣领命退出时,晨曦正好照进行宫,为李渊的龙纹箭袋镀上金边。这个精心设计的冬狩计划,已然成为震慑四方、锤炼宗室的重要政治棋局。
第四日清晨,一场超越游猎意义的国家典礼、大型狩猎的“冬季大阅”,在凛冽寒风中拉开序幕,以猎猎旌旗与赫赫军容,向天下宣告大唐的武力根基。
与其说是游猎,不如说这是一次向天下昭示武功与秩序的庄严仪式。随行的禁军骑兵在原野上展开阵型,旌旗如林,蹄声如雷。皇帝李渊亲御戎装,挽弓驰射,每一箭离弦,都引来三军震天的欢呼。这场在华池原野上举行的盛大阅兵与狩猎,其意不在猎物多寡,而在于向四方,特别是向动荡的河北,展示大唐朝廷的从容气度与雄厚实力。
尽管烽烟未熄,但帝国的根基依然稳固,皇帝的权威不容挑战。
游猎活动结束三日后,朝廷銮驾启程返京。 仪仗队伍浩浩荡荡,旌旗蔽空,在冬日的阳光下迤逦南行。
当长安城巍峨的城楼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时,此次巡幸宜州、驻跸华池的战略行动画上了句号。然而,所有随行重臣都明白,皇帝携归于长安的,不仅是巡狩的威仪,更有对河北未平战事的深沉思虑,以及一个通过广封宗室、固本培元来应对时局的完整战略布局。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唐凌烟志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