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冬,天空是一种肃穆的灰蓝色。
国家发改委的某间会议室里,气氛却与窗外的清冷截然不同。空气温热、凝重,混合着茶香、打印纸的墨味,以及一种无声的、紧绷的期待。这里正在召开一场将决定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高层级轨道交通规划内部通气会。
坐在林州市代表团席位上的,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永福。他的左右两侧,分别是省发改委主任陈志邦和省交通局局长李卫国。作为具体工作负责人的省发改委固定投资处处长宋黎民,则坐在陈主任侧后方。
主席台上,领导的声音平稳、权威,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在座每一个人的心上。
“……必须严格遵循客观规律,严控三大核心指标:城区常住人口、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及初期客运强度……这是硬杠杠,是红线,更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宋黎民的心,随着那一项项被清晰量化的标准,一点点往下沉。他对自己城市的情况了如指掌:人口刚过线,财政预算收入……恰恰卡在那条令人绝望的红线下缘,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在此刻,宛如天堑。
果然,当那份虽非正式、却极具导向性的“初步符合条件城市名单”在与会者间悄然流传时,宋黎民接过那张薄薄的A4纸,目光疾速扫过。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城市名字跃入眼帘,他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终于确认:
没有林州。
周副市长脸色瞬间阴沉,陈主任和李局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凝重。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分成了两半。
一半,是那些榜上有名的城市代表。尽管努力维持着庄重的表情,但那微微放松的肩线,那与邻座交换眼神时一闪而过的喜悦,那下意识轻轻敲击桌面的手指,无不泄露着他们内心的激动与振奋。低语声像细小的波纹在会场扩散:
“总算赶上了……”
“回去得立刻启动可行性研究……”
“这下发展的引擎有了……”
而另一半,是属于宋黎民,以及其他一些同样“落榜”城市的代表的。一种无声的失落与沉重,在他们之间弥漫。旁边一位与他相熟的另一省代表,无奈地对他苦笑一下,轻轻摇了摇头,那意思是:没办法,标准摆在那里,认了吧。
宋黎民没有苦笑,也没有摇头。
最初的冰冷和冲击过后,一种极度专注的神采,迅速取代了他眼中的失落。他强迫自己从个人情绪中抽离出来,仿佛一个即将沉船的水手,不是在哀叹,而是在疯狂地搜寻每一块可能漂浮的木板。
他的笔尖开始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不再是简单地记录会议内容,而是在捕捉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可能性”。
领导说“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他立刻在旁边批注:“我们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正需此引导!”
领导强调“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他重重划下横线,写下:“财政不足,模式创新补!土地增值反哺?”
甚至领导一句“个别情况要具体分析,要有充分战略依据”,都被他敏锐地抓住,标注为:“突破口!创造“个别情况”的理由!”
。。。。。。
会议一结束,在返回驻地的车上,气氛就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卫国局长率先打破沉默,拳头不甘的砸在膝盖上:这硬杠杠卡得......我们交通系统前期做了那么多勘察规划,难道全都白费了?
陈志邦主任揉了揉眉心,声音疲惫:老李,现实就是这样。财政指标差这一口气,后续所有工作都无从谈起。看来只能等下一轮了。
周永福副市长望着窗外流转的车灯,突然开口:黎民,你怎么看?
一直沉默着的宋黎民抬起头,声音平稳有力:市长,硬杠杠要认,但未必没有破局的余地。我倒觉得,这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跳出常规思路的机会。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三位领导:我们换个打法怎么样?不跟其他城市在数据上硬碰硬,而是把我们的地铁项目,重新包装成‘提升国家路网效率的战略工程。’”
“想想看,我们这条线把高铁站、机场、货运枢纽全部串联起来,这已经不是普通地铁,而是激活国家千亿投资的金纽带。从这个角度去论证,我们的项目就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周永福的眉头微微舒展:继续说。
至于财政缺口,宋黎民语气笃定,我们可以准备两套方案。一是把tod综合开发做实,用未来的土地收益反哺建设;二是联合财政局做动态测算,把线路带来的产业集聚、税收增长都量化出来。我们要向国家证明,这笔投资不是负担,而是能生金蛋的母鸡。
李卫国猛地坐直身子:有道理!这样我们交通系统前期的所有研究数据都能用上,而且价值更大!
陈志邦也若有所思:如果从这个高度切入,确实有可能争取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周永福终于转过身来,眼底重新燃起光芒:黎民这个思路对路。回酒店就开会,就按这个方向,我们连夜把框架搭起来。
从北京返回林州的路上,车内的气氛已从压抑转向了一种紧张的亢奋。周永福副市长在车上就用电话进行了初步安排。
第二天上午,一个紧急的高级别协调会议就在林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室召开。与会者除了北京原班人马,还增加了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的一把手。
周永福副市长开门见山,语气不容置疑:
“北京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常规路径走不通,我们必须闯一条新路!昨天在车上,我们议了一个‘双向破局’的思路。现在,我明确一下任务!”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
“第一,战略提升组,由陈志邦主任和李卫国局长共同负责!你们两位要亲自带队,在一周内,拿出那份《战略价值评估报告》的初稿。核心就一点:把我们的项目从‘林州想要’,论证成‘国家需要’!”
“第二,数据与方案攻坚组,由财政局张局长、自然资源局王局长牵头!你们的任务是解决‘钱’和‘地’的问题,把黎民同志提到的‘动态测算’和‘tod开发方案’做实、做细,要看到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规划图!”
说到这里,周永福的目光转向宋黎民,语气郑重:
“黎民,你的团队,承担第三项,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总成与攻关’!”
“你要成为连接所有小组的 ‘中央处理器’和 ‘最后的总装车间’!战略组的宏观论述,攻坚组的具体数据,最终都要汇到你这里。由你负责统稿、润色、提升,形成一份逻辑严密、数据扎实、说服力极强的最终版方案!”
“这个任务之所以给你,是因为整个‘双向破局’的思路是你提出的,你对全局的理解最深。四天,我只给你四天时间!四天后,我要看到一份能直接上省里常务会的、无可挑剔的完美方案!”
市政府的高级别协调会议一结束,与会者便雷厉风行地各自离去。
宋黎民收拾好笔记本,陈志邦面带惯常的微笑走了过来:“黎民,坐我的车吧,正好路上聊聊方案的事。”
车门关上,形成一个短暂的密闭空间。
“连着熬了好几天,身体还吃得消吗?”他语气亲切,像个关心后辈的老大哥,“要我说先回家一趟,换洗下衣物,吃顿妥帖的饭,再干不迟。”
“主任,这时候回家,心也静不下来。”宋黎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笑容里带着恰到好处的疲惫,“方案框架不搭起来,我就是在床上躺着,脑子里转的也全是线路图和数据表。不如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思路理清楚。”
“呵呵,这个老周,让你负责‘总成与攻关’,这是对你能力的充分肯定啊。”他话锋微微一转,像是关心,又像是提醒:
“不过,这个位置不好坐。协调各方,统揽全局,出一点纰漏,就是万劫不复。你现在的级别,做这件事,名不正则言不顺,其他部门的领导,未必都买账。这四天,对你个人,对你整个团队,都是一场极限考验。”
“不过,”他话锋一转,“这件事办成了,到时候,你这‘破格’主持工作,恐怕就要名正言顺地‘转正’了。级别待遇,都会水到渠成。我得提前恭喜你啊。”
宋黎民如何听不出这其中的试探与压力?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带着些许疲惫却又无比坚定的笑容,回应得不卑不亢:
“主任,您言重了。什么转正不转正的,我从来没想过。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个人前程固然重要,但能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能改变林州格局的项目落地,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强。”
他目光诚恳地看向陈志邦,将个人动机完全升华:
“这件事,于公,是林州未来十年发展的命脉所系;于私,也是我们这代城建人,能留给这座城市最实在的东西。想到这个,别说四天,就是四天四夜不合眼,我觉得也值。请您放心,我心里有数,扛得住。”
陈志邦看向宋黎民,笑容里带着复杂的感慨:“我们这些老家伙,说到底都是为林州发展服务。看到年轻人能抓住这样的机遇,我是既欣慰,又忍不住要多嘱咐几句。”
这番话看似鼓励,实则字字千斤——既点明了成功的巨大回报,又暗示着这背后需要打破的资历壁垒,更将自己放在了“老家伙”的位置上,微妙地划出了界限。
车子驶入省发改委大院。陈志邦拍了拍宋黎民的肩膀:“委里等你的好消息,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
宋黎民下车,站在冰冷的夜色中,看着轿车尾灯消失。他脸上的谦逊笑容缓缓收敛,目光变得如磐石般坚定。他明白,若是在这个年纪还抓不住这样的机遇,往后恐怕就只能在按部就班的文件流转中,慢慢耗尽所有的抱负和锐气。这不是一份普通的项目建议书,而是他三十年积累的全部筹码,是他职业生涯的背水一战。
夜风很冷,却让他格外清醒。他攥紧了手中的公文包,这一刻,他不再去想什么权力博弈,什么人际关系,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念头——
必须全力以赴,力求成功。
喜欢小城市的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小城市的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