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省政府常务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省里的核心决策者们悉数在座,林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永福带领的汇报团队坐在前列,每个人的表情都如同即将面临一场大考。
会议由省长胡长生主持。他面容沉稳,看不出喜怒,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开始吧。”
周永福副市长深吸一口气,起身做了宏观陈述,将项目拔高到“关乎全省未来十年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紧接着,交通局局长李卫国展示了“超级联结线”如何盘活国家千亿交通资产的宏伟蓝图,他的汇报充满了交通人特有的硬朗和数据支撑。
随后,发改委主任陈志邦接棒,用精密的模型阐述了“轨道+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如何化解财政压力。他的陈述逻辑严密,却隐隐带着一丝照本宣科的谨慎。
汇报完毕,质疑声如预料般袭来。
财政厅张厅长率先开火,问题尖锐而实际:“永福同志,蓝图很宏伟。但钱从哪里来?上千亿的投资,你模型里预测的土地增值和客流收益,万一不灵呢?这巨大的财政风险,谁来承担?”
“张厅长,您问到了最关键的地方。”周市长语气诚恳,“正因我们财政压力大,才更不能错过这个能为未来创造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的机会。现在不投入,未来我们可能需要花十倍的代价去弥补今天的保守,眼睁睁看着机遇流失到邻省。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一个方案,更是我们向国家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的最强谈判依据!我们可以率先探索‘轨道+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用市场化的收益来反哺建设,最大限度减轻财政负担。”
一位分管信访维稳的副省长皱着眉头开口:“这么大的项目,征地拆迁就是个大马蜂窝。周市长,你想过没有,这会引发多少社会矛盾?会不会吃力不讨好?”
话音一落,已有几位官员微微点头,显然怕惹麻烦上身。
周永福脸色微变,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省长,矛盾不会因为我们不发展就消失。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全省最优惠、最透明的补偿方案,把征拆过程放在阳光下。怕出事就不干事,这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他的话掷地有声,让一些怕担责任的人面色微窘。
此时,一位与周永福资历相仿、素来有些竞争的部门负责人,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开口:“周市长的想法总是很超前啊。不过,把宝全押在这一个项目上,是不是太冒险了?省里需要平衡发展,其他兄弟城市会不会有意见?”
一时间,会议室里质疑声四起,各种显性的、隐性的阻力交织成一张大网,似乎要将林州的方案彻底困死。周永福、李卫国、陈志邦的回应虽然有力,却始终无法打破那层坚冰。会场陷入了僵持,一种“此事难为”的氛围开始弥漫。
就在这决定性的冷场时刻,坐在后排列席位置的宋黎民,轻轻将一份材料推到周永福副市长面前,并用眼神示意。周永福快速浏览后,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侧身对省长胡长生低声道:
“省长,具体负责方案总成和数据分析的宋黎民同志,有一个关键数据需要补充说明,可能有助于澄清一些误解。”
胡长生深邃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后排那个中年人身上,微微颔首:“黎民同志,你讲。”
宋黎民应声而起,步伐沉稳地走到演示屏前。他没有看稿,目光平静地扫过刚才提出质疑的几位领导。
“刚刚领导提到的区域平衡问题,正是我们战略论证的核心之一。”他操作键盘,调出一张全新的、清晰的图表——“超级连结线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模拟图”。
“各位领导请看,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项目建成后,林州枢纽对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三个重点城市的Gdp拉动效应,预计在3%到8%之间。这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提升省会枢纽能级,为全省打造一个共同的经济增长极。”
他停顿一下,语气沉稳而有力:
“至于风险问题,我们认为,最大的风险不是尝试后的失败,而是错过机遇后,眼睁睁看着这个增长极在邻省形成。届时,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将百倍于今日的投资。”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他寥寥数语,没有纠缠于细节辩解,而是用更高维度的战略视野和扎实的数据模型,瞬间将争论从“林州该不该建”提升到了“全省敢不敢赢”的层面。
省长胡长生将一切尽收眼底,他面色平静地合上身前的材料,用沉稳的声音做了总结:
“林州地铁项目的构想,很有价值。但各位提出的问题,也确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他话锋一转,没有强行推动,而是巧妙地留下了余地:
“这样,你们根据今天会上提出的意见,尤其是资金和稳定风险,尽快拿出一份更详尽的补充说明。散会。”
省政府常务会议在一种看似“搁置再议”的沉闷气氛中结束。
当晚,胡长生没有叫司机,而是让秘书开车,低调地来到了省委家属院另一栋小楼,敲开了常务副省长家的门。两位省内巨头在书房落座,没有寒暄。
“老伙计,你只看到财政投入,却没看到这笔投入能撬动什么。这条线贯穿的城东片区,现在地价多少?一旦枢纽落成,光是土地增值收益就足以覆盖大半成本!我们不是在花钱,是在给全省未来二十年培育一个永不枯竭的‘地下金矿’。现在不投入,难道要把这片黄金地带永远当荒地留着?”
“眼下,国家正在遴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试点,这是唯一能打破我们省现有格局的政策机遇。没有这个地铁枢纽项目,我们连申报的资格都没有!一旦获批,国家政策、资金倾斜都会跟进。这不是一个交通项目,这是决定我们省能否从‘地理中心’跃升为‘战略枢纽’的终极答卷。”
省委书记沉默了一会儿:“风险可控?”
“可控。”
“技术层面呢?”
“技术上无懈可击。”胡长生回答得斩钉截铁,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书记,今天这个会,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宋黎民同志的发言。当讨论陷在财政、拆迁这些具体问题的泥潭里时,用战略性的视野,一下子撕开了口子,让所有人都看清了这个项目关乎的是全省的未来格局。这个定性,是今天破局的关键。”
“说说他的履历。”
“这位同志是林大宋知远老书记的儿子,九三年从开源市基层干起,做到副市长,主导过开源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几个项目都成了省里的标杆。后来为了照顾家庭调回省里,在发改委这几年,经手审批了几十个重大项目,从地方实操到省级统筹,经验很完整。”
书记原本平静的目光微微一动:“宋老书记的儿子?在开源干过新城建设?”
“是。”胡长生知道这段经历的分量——书记当年在省计委工作时,曾亲自考察过开源新城项目。“最关键的是,这个‘超级联结线’的构想,最初就是他在北京受挫后提出来的。既有地方执政经验,又有宏观视野,更难得的是这份破局的锐气。这样敢扛事、能破局的干部,放在处长的位置上,确实有些屈才了。”
他稍稍前倾身体:“我的想法是,成立领导小组后,让他担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把进京攻坚的重担压给他。是骡子是马,拉到北京去遛遛。如果这关他能闯过去……未来可以再加重担。”
书记的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了敲,随后端起茶杯,看似不经意地说:
“宋老书记教子有方啊……在开源能把新城建好,回省里还能保持这般闯劲,难得。项目我原则同意。下次常委会,我来讲。”
他抿了口茶,放下杯子,
“至于干部……你看着办。关键是,要把事情办成。”
《小城市的人》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小城市的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小城市的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