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包装的样本已经送出去三天了。我坐在商队驻地的小院里,手里翻着那本刚建的登记本,上面记了些零散反馈,但还不成体系。
光改包装不够。我们还是外人。
李商人从外面回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评议会开了,不少人试了米,反应不坏。有个老农说这米香得像小时候灶台边的味道。”
“他们问什么?”
“问是不是用药催的,为什么长得快。”他顿了顿,“我说你让我带的图卡起了作用,一天天长大的样子摆在那儿,他们看得明白。”
我点点头。看得懂和信,是两回事。可至少现在有人愿意看一眼了。
“下一步呢?”他问。
“找能一起做事的人。”我说,“咱们不懂这里的规矩,别人也不信咱们。得搭个桥,让两边都能走过来。”
他没说话,等我说下去。
我拿出之前整理的资料。“手工业者联合会、粮食交易公会、农事协理堂。这三个地方里,农事协理堂最靠实。他们管种地的事,每年春耕评议会就是农户和商户说话的地方。你去了,不是去卖东西,是去学东西。”
“怎么学?”
“带样品,免费试吃,附上种植记录。谁有兴趣,就跟他聊田里的事。别提价格,别讲销量,只说怎么种出来的。”
他明白了。第二天就带着人去了。
三天后,协理堂来了两个穿灰袍的人,一个年纪大些,背有点弯,另一个年轻,手里拿着笔和本子。他们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看了看我们晾晒的稻谷,又翻了翻系统生成的每日生长图卡。
“你们这十七天一熟,用的是什么水法?”年长的那个问。
“清水灌溉,每天定时。温度、湿度都有记录。”我把平板打开,调出数据页面。
年轻人凑近看了会儿。“这些数字……怎么读?”
我让他们坐下,一点一点解释。土壤含水量、光照时长、叶片伸展速度。他们听得很认真。
临走前,年长那人说:“下月初有块试验田要翻土。你们要是愿意,可以来种一批。我们出地,你们出种,收成分成。看看这米在本地到底行不行。”
我答应了。
当天晚上,我和李商人把协议草拟好。收益五五分,技术共享,所有过程公开。我特意加了一条:试验期间所有数据双方共管,任何一方不得隐瞒。
“写这么细,他们能同意?”他问。
“越清楚越容易成。”我说,“他们怕我们抢生意,我们怕他们卡路。把规则定明白,反而安心。”
协议送过去两天,对方回话:同意。
签字那天,阳光很好。协理堂派了三个农工来对接,其中就有那天做记录的年轻人。他叫林远,是协理堂新招的技术员。
“以后这块地归你们主导。”我对他说,“但我们得每天记数据,不能漏。”
“应该的。”他点头,“我也想搞明白,这米到底为什么长得快。”
合作正式开始。
我让外销组每天派人去田里,拍照片,记温湿度,再把信息同步给协理堂的技术人员。同时,我也把系统里的微气候分析报告导出来,交给他们参考。
第一次交资料时,林远有点迟疑。“这些……你们真给我们?”
“给了你们,咱们才能一起进步。”我说,“我不怕你们学会,就怕你们不看。”
他脸红了一下,接过文件夹。
过了几天,他又来找我。“我们主任说,能不能办个会?大家坐下来,说说这米的事,也听听你们对市场的看法。”
“什么时候?”
“下周三,就在协理堂的议事厅。”
我答应了。
会议那天,来了七八个人。除了协理堂的,还有粮食公会的一个代表。我准备了一份简要的汇报,讲种植周期、讲水源管理、讲包装调整的原因。
说到最后,我说:“我们知道你们忌讳夸张的名字,所以不用‘灵泉’,改叫‘清泉米’。我们也换了麻布包,因为听说你们送礼不喜欢太显眼。”
屋里安静了一会儿。
粮食公会的人开口:“节庆时候,礼品米确实讲究低调。越贵的东西,越要藏得住。”
我记下了。
“你们这次改得对。”他说,“要是还用金字红盒,人家以为你是来借钱的。”
大家都笑了。
会后,协理堂提出每月一次“农事共议会”,固定交流进展。我也趁机说了接下来的想法。
“我想请你们派两个人,跟着我们的团队学一段时间。怎么记录数据,怎么观察生长,怎么判断收割时机。等他们学会了,下次合作就能更深入。”
林远当场举手。“我去。”
另一个年轻农工也报了名。
事情一步步推开了。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有次我去协理堂开会,听见走廊里有人低声说话。
“外来的队伍,把种法教给咱们人,将来会不会压住本地商号?”
“可不是。现在说得好听,分成五五,等站稳脚跟了,谁知道还守不守规矩。”
我没出声。回到驻地,我让李商人贴出一张告示:清泉米优先供应海外渠道,不在本地市场销售,绝不冲击市集价格。
然后我去找协理堂主任。“如果将来这款米推广开了,我想以‘青石岛协研版’命名特别批次。名字挂在你们头上,声誉也是你们的。”
他看着我,很久才说:“你要是早几年来,咱们这儿早就变了。”
合作全面落地。
试验田的第一茬秧苗已经插下去了。绿油油的一片,在风里轻轻晃。
林远每天都来报情况。今天长高了几分,哪一行叶子发黄,要不要补肥。我把这些都记进登记本里,再标上系统的监测结果。
晚上,我坐在灯下整理共议会的纪要。门外传来脚步声,李商人走进来。
“明天粮食公会那边想见你。”他说,“他们问,能不能联合做一批节庆专用米。”
我抬头。
“要求还是老样子——素包装,不张扬,但要有辨识度。”
我合上本子。“告诉他们,我明天就去。”
我拿起笔,在新的一页写下几个字:“节庆米方案”。
笔尖顿了顿,我又添了一句:
“合作不是借路,是修路。”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