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4年的秋,似乎格外寒冷。洛阳宫阙,飞檐斗拱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沉重而压抑,连往日盘旋的鸟雀也踪迹全无,仿佛预感到了某种巨大的悲怆。太尉府深处,那间弥漫着浓郁药石气味的寝殿,最终带走了一代枭雄最后的气息。
他走了。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生于汉末乱世,殁于曹魏危难之秋,享年六十五岁。
没有公开的丧钟,没有满城的缟素,甚至没有一声正式的讣告。他的离去,如同他一生中许多次关键的谋划一样,被一层沉重的帷幕紧紧遮盖。只有那悄然驶出洛阳、奔赴邺城的车驾,和那被秘密运往关隘的雷火重器,无声地诉说着这根支撑大魏近三十年的擎天巨柱,已然崩塌。
秋风穿过空荡的殿堂,卷起几片枯叶,打着旋儿,最终无力地落下。洛阳,这座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营、最终又被他亲手布置成巨大坟墓的帝都,此刻静默地陪伴着他最后的孤寂。
回溯司马懿的一生,便是一部与强敌竞逐、为曹魏续命的血泪史诗。
他并非生来便是权臣。建安年间,他初入仕途,便以才识见称。然而,真正让他踏上历史前台的,是那场席卷天下的赤壁烈焰之后,三国鼎立的危局。曹丕篡汉,他位列辅政,深知天下未安,强邻环伺。
曹丕时代,他便是最锋利的矛与最坚固的盾。
西线,面对刘备进封汉中王后的的汹汹兵锋,他坐镇宛城,总督荆、豫军事。彼时,蜀汉五虎上将威名赫赫,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是他在襄樊前线顶住了压力,击退了关羽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始终将关羽挡在宛城之外。而后他又趁刘备与孙权关系恶化之际,提出分化蜀吴,逐一破之的计划,亲自联络东吴,最终与陆逊联手,定下了那改变三国走向的长安之战,此战一举斩杀了蜀汉大将黄忠,夺取了东三郡,为曹丕称帝扫清了障碍。
东线,他亦把握战机,曾献策攻略江东,他与曹丕亲自带兵发动对东吴的灭国之战,眼看建业就在眼前,曹丕却突然去世,司马懿只能率军撤退,此战虽未竟全功,却也展现了其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
明帝时期,他更是成了帝国的救火者与定盘星。
内部,他受遗诏辅政,面对浮华交会的洛阳朝堂,他需要稳定局面,压制宗室与权臣的野心。排除异己?或许有之。但在那内外交困、强敌窥伺的时节,一个声音不一、内斗不休的朝廷,如何能应对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他需要集中权力,需要令行禁止,这无关个人私欲,而是残酷的生存法则。他以身作则,试图推行新政,富国强兵,然而诸葛亮的马蹄声总是来得太快,太急,一次次将他的改革蓝图打断在襁褓之中。
外部,他成了诸葛亮唯一的对手。第一次北伐之际,司马懿诱敌深入巧妙的利用信息差,偷偷的将他秘密研究的雷火营搬上了战场,在函谷关外轰死了马超,灭掉了蜀汉几乎一半的霹雳营,否则,诸葛亮的旌旗或许早已插上洛阳城头。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利用魏国内部生乱的时机,准备强渡黄河,攻略并州,可司马懿不但提前预判了诸葛亮的战略目标,而且他迅速平定辽东公孙渊,消除了背后的隐患,使得魏国能全力应对西线。每一次诸葛亮的北伐,都如同泰山压顶,而每一次,都是他司马懿,率领着魏国将士,在国力、军力皆不占优的情况下,苦苦支撑,虽屡失城邑,却始终未让蜀军踏入中原腹地。若无司马懿,或许在诸葛亮的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时,洛阳便已易主,魏国的社稷恐怕早已倾覆。
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应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危机而生。先有五虎上将的猛锐,后有诸葛亮的多智,再有关羽、张飞子嗣的复仇之师,更有姜维、邓艾等新一代的英才辈出……蜀汉与东吴,人才如星河璀璨,一浪接着一浪。而魏国呢?张辽、徐晃、张合等名将逐一凋零后,竟到了“四方有警,必懿自御之”的地步!东挡西杀,南征北战,他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被命运的鞭子抽打着,旋转在帝国的每一个危急存亡之秋。
他劳心劳力,几乎以一己之力,扛着这个巨大的帝国,在惊涛骇浪中蹒跚前行。他难道不知急流勇退?他难道不羡闲云野鹤?可他不能!曹丕的托付,明帝的倚仗,以及那身后千万黎民的安危,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他就像那神话中追逐太阳的巨人,明知力竭而亡是最终的归宿,却依旧无法停下脚步。
为了筹集军费,打造雷火营以对抗蜀汉的霹雳之威,他不惜得罪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背负上苛敛的骂名。为了稳定朝局,他不得不行权宜之计,承受着“鹰视狼顾”的非议。他何尝不想做一个垂拱而治、青史留名的太平宰相?可这乱世,这虎视眈眈的强敌,允许吗?
他推行新政,是看到了门阀政治的弊端,想要真正强固国本。然而,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他呕心沥血构建的蓝图之上,迫使他一次次将资源投向无底洞般的战争。他的理想,他的抱负,最终都不得不让位于最残酷的现实——生存。
他的身体,就在这无尽的忧劳、殚精竭虑中,一点点被熬干。从青年到暮年,他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方。他或许冷酷,或许权谋,但他对曹魏社稷的这份“忠勤”,这份几乎燃尽了自己一切的付出,天地可鉴!
然而,他最终等来的,不是帝国的中兴,而是更加绝望的局面。刘备虽死,却有诸葛亮继其志;五虎上将虽亡,关张后人亦是不遑多让。许昌丢了,中原糜烂,连并州重镇晋阳也落入了那个仿佛永远无法战胜的对手——诸葛亮之手。他生命最后的时光,是在如何守住洛阳、如何为魏国保留一丝火种的焦灼与算计中度过的。
他甚至不得不做出最痛苦的决定:放弃洛阳,这座象征着曹魏正统的帝都;布置下与敌偕亡的毒计,要将这座千年古城化为灰烬。这需要何等决绝的心肠?这又是何等的悲凉与无奈!
如今,他终于可以休息了。所有的重担,所有的算计,所有的骂名与孤独,都随着那最后一口气的消散而远去。
他留下了秘不发丧的遗命,留下了迁都邺城的方略,留下了焚毁洛阳的狠绝,留下了围歼诸葛亮的最后豪赌……他为他效忠了一生的帝国,谋划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甚至死后,他的“存在”依旧要作为一颗烟雾弹,为魏国的延续争取时间。
秋风呜咽,仿佛也在为这位悲情英雄送行。他的一生,是忠诚与权谋交织的一生,是奉献与牺牲的一生,更是在强大外敌压迫下,苦苦支撑、逆天改命却最终无力回天的一生。
他或许不是完人,他有他的冷酷,有他的算计,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他无疑是曹魏的脊梁。没有他,三国的历史或许早已改写。
“孤臣暮年,壮心不已……”可他的壮心,最终化作了洛阳秋风中一声无人听闻的叹息。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