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潮声如雷。
美猴王立在一块巨岩之上,一身黄毛被海风拂得猎猎作响,火眼金睛望向茫茫东海,眸中满是坚定。三日前,猴群中老猴寿终正寝,那枯槁的身躯与渐冷的气息,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他心上。他自石中而生,天生神异,率猴群占据水帘洞,享尽花果山的逍遥快活,却从未想过“生死”二字。那日亲眼见同伴化为尘土,一股前所未有的惶恐攫住了他——纵使他力能攀山跨海,纵使猴群奉他为王,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
“我要寻长生不老之法!”猴王对着东海怒吼,声音穿透涛声,震得近处浪花翻涌。身旁猴群虽不解其意,却也跟着嘶吼助威。当下便有通水性的老猴献策:“大王,东海之西,有南瞻部洲,听闻那里有人间国度,更有修仙访道之士,或许藏着长生秘诀。”
猴王闻言大喜,当即命猴群采来大木,捆扎成筏,又备了些鲜果,次日便独自登筏,借着东南风,往西方漂去。他虽不通水性,却天生不惧风浪,木筏在波涛中起伏,如同一叶浮萍,他却稳坐其上,时而摘果充饥,时而凝视远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仙师,求得长生。
这一漂,便是数月。
南瞻部洲果然人烟稠密,阡陌纵横,城池连绵。猴王弃筏登岸,见凡人穿绫罗、食五谷,忙忙碌碌,却皆是为了衣食住行,无人提及修仙长生。他好奇之下,穿街过巷,模仿凡人模样穿衣戴帽,却因毛脸雷公嘴的模样,引得路人惊呼避走,以为是妖怪降临。他也不在意,一路西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过贩夫走卒的辛劳,见过王公贵族的奢靡,却始终未寻到半分仙迹。
一晃数年过去,南瞻部洲踏遍,猴王心中渐生焦躁,却并未放弃。他听闻西牛贺洲乃仙家圣地,灵气充沛,便再度寻船,渡过大河,往西牛贺洲而去。这一次的航程更为艰险,途中遇过大风暴雨,遭过巨鲸袭扰,猴王凭借一身蛮力与天生灵慧,数次死里逃生,终于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登上了西牛贺洲的土地。
甫一上岸,猴王便觉与南瞻部洲不同。此处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冽甘甜的气息,吸入腹中,只觉神清气爽,连日奔波的疲惫一扫而空。林间百鸟啼鸣,异兽穿梭,却无半分凶戾之气,反倒透着几分祥和。他心中微动:“此处定有仙人!”
当下便循着灵气最浓郁的方向,往深山之中行去。山路崎岖,古木参天,藤蔓如虬龙缠绕,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猴王健步如飞,攀崖越涧,如履平地。行至第三日,忽闻前方林中传来歌声,曲调清雅,意境高远: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猴王听得痴了,这歌声中透着的逍遥自在、超脱物外,正是他心中所求。他循声而去,穿过一片茂密松林,只见前方山坡之上,有一樵夫,身着布衣,腰束麻绳,正手持斧头砍伐枯木,口中兀自唱着歌。
猴王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老神仙,弟子有礼了!”
樵夫闻言一愣,放下斧头,打量着眼前这毛脸猴身的怪人,笑道:“你这猢狲,怎敢叫我神仙?我不过是个砍柴为生的樵夫,哪是什么神仙。”
“你唱的歌中,有‘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之句,《黄庭》乃修仙之经,你若不是神仙,怎会唱此仙歌?”猴王不依不饶,眼神中满是急切与真诚。
樵夫闻言哈哈大笑:“此歌非我所作,乃住在山中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所教。我与祖师相邻,时常听他讲道,便学来了这歌。祖师才是真正的神仙,神通广大,能教人参悟长生之道。”
“灵台方寸山!须菩提祖师!”猴王心中狂喜,连忙追问,“还请老神仙指点,那灵台方寸山与斜月三星洞,究竟在何处?弟子愿往拜师学艺,求长生不老之法!”
樵夫见他心意恳切,便指着西南方向:“自此往西,行约七十余里,有一座灵台方寸山,山中云雾深处,便是斜月三星洞。祖师性情温和,广收门徒,你若真心求道,可往那里去。只是你这模样,祖师肯不肯收你,还要看你的机缘。”
猴王连连道谢,又取出怀中鲜果递与樵夫,便转身朝着西南方向狂奔而去。他心中激动难耐,只觉脚下生风,七十余里山路,不过半日便已走完。
远远望去,灵台方寸山果然气象非凡。山势巍峨,直插云霄,山顶被云雾笼罩,隐约可见琼楼玉宇,霞光缭绕。山间奇花异草遍地,清泉流淌,仙鹤起舞,灵鹿漫步,端的是仙家胜境。猴王越发敬畏,放慢脚步,沿着山间小径,小心翼翼地往上攀登。
行至半山腰,云雾渐浓,前方隐约出现一座洞府,洞口上方刻着“斜月三星洞”五个大字,笔力苍劲,灵气盎然。洞口两侧,有青石雕刻的仙鹤,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振翅高飞。洞府前的平地上,有数十个青衣童子,正在打坐练功,气息沉稳,周身环绕着淡淡的灵气。
猴王不敢擅闯,便在洞口外躬身站立,敛声屏气,等候童子通报。不多时,一个年长些的童子察觉到他的存在,睁开眼来,见他毛脸猴身,模样奇特,不由好奇:“你是谁?来我三星洞何事?”
“弟子乃东胜神洲花果山水帘洞天生石猴,名唤孙悟空,”猴王恭敬行礼,言辞恳切,“弟子为求长生不老之法,漂洋过海,历经数载,方才寻到此地。听闻须菩提祖师神通广大,愿拜祖师为师,恳请童子代为通报!”
那童子见他虽形貌怪异,却礼数周全,眼神真诚,便点了点头:“你在此等候,我去禀报祖师。”说罢,转身走入洞府。
猴王站在洞口,心中忐忑不安,既盼着祖师应允,又怕因自己模样丑陋被拒。他望着洞府深处,隐约听到里面传来诵经之声,空灵悠远,令人心宁气和。不多时,那童子快步走出:“祖师有请,你随我来。”
猴王大喜,连忙整了整身上衣裳,紧随童子而入。洞府之内,别有洞天。通道两旁,镶嵌着夜明珠,光芒柔和,照亮前路。行至深处,是一座大殿,殿内正中,端坐着一位老者。
老者头戴紫金冠,身披八卦袍,面容古朴,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周身环绕着淡淡的紫气,气息沉稳而浩瀚,如天地般厚重,如江海般深邃。正是须菩提祖师。
祖师座下,两侧各有数十个弟子,皆是青衣打扮,神情肃穆,正垂首听道。
猴王一见祖师,便知是绝世高人,连忙上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弟子孙悟空,拜见祖师!”
须菩提祖师目光落在他身上,三人打量片刻,开口问道:“你是何方人士?为何要来拜我为师?”
“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猴王如实答道,“弟子天生石猴,无父无母,率猴群居于水帘洞,本是逍遥快活。却见猴群生老病死,心中惶恐,故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前来西牛贺洲,求祖师传授长生不老之法,望祖师慈悲,收留弟子!”说罢,又连连磕头。
祖师闻言,沉吟片刻,道:“你乃东胜神洲之人,隔着两重大海,一座南瞻部洲,如何能寻到此处?”
“弟子心诚,不惧风浪,一心求道,故而方能抵达。”猴王坚定地说。
祖师又问:“你姓甚名谁?”
“弟子无姓无名,猴群皆唤我‘美猴王’,”猴王答道,“若祖师不弃,愿赐弟子一个姓名,弟子感激不尽!”
须菩提祖师微微一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猢’字去反犬旁,乃是‘胡’,‘胡’者,古也,老也;‘狲’字去反犬旁,乃是‘孙’,‘孙’者,幼也,小也。也罢,便赐你姓‘孙’。”
猴王大喜,连忙磕头:“多谢祖师赐姓!”
“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祖师道,“十二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孙悟空!好!好!”猴王连连应道,心中激动不已,再次磕头,“弟子孙悟空,拜见师父!”
祖师点了点头,却又面色一沉:“你这猢狲,容貌丑陋,来历奇特,若心性不定,顽劣不堪,我可不会收你。”
孙悟空连忙道:“师父放心!弟子一心求道,愿受师父教诲,绝不敢顽劣放肆,若有违背,任凭师父责罚!”
祖师见他眼神澄澈,心意坚定,心中已有了几分满意。他又问道:“你既来求道,可知何为道?”
孙悟空闻言,略一思索,道:“弟子愚钝,不知何为道。但弟子知道,道能让人长生,能让人超脱轮回,能让人不受生死束缚。弟子所求,便是这般道!”
祖师闻言,抚须而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长生之道,并非简单的不死不灭,而是要勘破生死,明悟本心,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此道艰辛,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戒贪嗔痴念,方能有所成就。你能做到么?”
“弟子能!”孙悟空斩钉截铁地答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弟子不怕艰辛,不怕寂寞,只要能求得长生之道,任凭千难万险,弟子也绝不退缩!”
祖师点了点头,神色缓和下来:“也罢,你既有如此诚心,又有这般毅力,我便收下你这个徒弟。从今日起,你便是我斜月三星洞的弟子,需遵守门规,勤修苦练,不得懈怠。”
孙悟空闻言,喜不自胜,再次重重磕头:“弟子遵命!谢师父收留!”
祖师令身旁童子引孙悟空下去,安排住处,传授门规。孙悟空跟着童子,心中激动不已,只觉多年的奔波与辛苦都没有白费。他回头望了一眼祖师的身影,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好好学艺,不辜负师父的期望,求得长生不老之法,回报猴群的拥戴。
童子将孙悟空带到洞府西侧的一间石室,说道:“师兄,此处便是你的住处。我门中规矩,弟子需每日清晨洒扫庭院,诵读经文,午后随师父听道,晚间自行修炼。不得擅自离山,不得惹是生非,不得懈怠偷懒。你且记住了。”
“多谢师弟告知,我都记住了!”孙悟空连忙应道,对童子也十分恭敬。
自此,孙悟空便在灵台方寸山住了下来。他每日早起,洒扫庭院,擦拭洞府,做得一丝不苟;诵读经文时,虽有许多字不认得,却虚心向师兄们请教,日夜苦读,渐渐领悟经文中的粗浅道理;午后听祖师讲道,祖师引经据典,谈玄论道,从天地起源到万物运行,从修身养性到长生之术,孙悟空听得如痴如醉,常常忘了时辰;晚间则按照祖师传授的吐纳之法,盘膝打坐,吸纳天地灵气,锤炼肉身。
他天性聪慧,又肯下苦功,进步极快。师兄们见他虽形貌怪异,却谦逊好学,待人真诚,也都愿意与他亲近,时常指点他修炼中的疑难。孙悟空在三星洞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安稳,他心中的焦躁与惶恐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道的敬畏与对长生的执着。
闲暇之时,他常会站在山巅,望向东方,思念花果山的猴群。但他知道,只有学好本领,才能真正守护猴群,让他们也能摆脱生死轮回。故而,他越发刻苦,不敢有丝毫懈怠。
须菩提祖师看在眼里,心中对这个徒弟越发满意。他知道,孙悟空天生不凡,骨骼清奇,是块修仙的好材料,只是心性尚需打磨。故而,祖师并未急于传授他高深法术,而是先让他诵读经文,修炼吐纳之法,磨练心性,打好根基。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孙悟空已在灵台方寸山住了七年。这七年里,他每日勤修不辍,心性越发沉稳,修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肉身越发强悍,灵气也越发浑厚。他知道,自己距离长生之道,越来越近了。
这一日,祖师在大殿讲道,谈及长生之术的真谛,孙悟空听得心潮澎湃,待祖师讲完,他连忙上前,双膝跪地:“师父,弟子已在山中修炼七年,恳请师父传授弟子长生不老之法!”
须菩提祖师望着他,眼中带着几分赞许,道:“你这七年,勤修苦练,心性也已打磨得差不多了。也罢,今日便传你长生之术。”
孙悟空大喜过望,连连磕头:“多谢师父!”
祖师缓缓开口,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与“筋斗云”之术。这七十二般变化,能让他随心所欲,变化成万物之形,躲避灾祸,克敌制胜;那筋斗云,一个跟头便能翻出十万八千里,日行万里,瞬息即至。
孙悟空天资聪颖,一点就透,祖师只传授了一遍,他便已领悟精髓。在山中僻静之处勤加练习,不多时日,便已将这两门法术练得炉火纯青。他能变树木花草,能变飞禽走兽,甚至能变作他人模样,惟妙惟肖;他脚踏筋斗云,在灵台方寸山与云海之间穿梭,往来自如,心中畅快不已。
祖师见他进展神速,心中欣慰,又传授他一些避灾驱邪、稳固修为的法术,告诫他:“法术之道,在于运用得当,不可恃强凌弱,不可作恶多端。你虽学得本领,却需守住本心,若日后心生妄念,滥用法术,必遭天谴。”
孙悟空牢记师父教诲,恭声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绝不敢滥用法术,作恶多端!”
又过了数年,孙悟空的修为日益精深,已隐隐触摸到长生的门槛。他知道,自己在三星洞的修行已近圆满,是时候下山,返回花果山,将所学本领传授给猴群,护佑他们平安。
这一日,孙悟空来到祖师面前,跪地请辞:“师父,弟子承蒙师父教诲,习得本领,如今思念花果山猴群,恳请师父允准弟子下山,返回故里。”
须菩提祖师望着他,眼中带着几分不舍,却也知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他道:“你既已学有所成,便去吧。只是你天性顽劣,虽经多年打磨,依旧容易冲动。下山之后,切记不可惹是生非,不可泄露我的名号,若日后闯下大祸,休要再来认我这个师父!”
孙悟空闻言,心中一酸,重重磕头:“弟子遵命!师父大恩大德,弟子永世不忘!日后定当谨记师父教诲,不敢妄为。若有机会,弟子定会回来探望师父!”
祖师点了点头,挥了挥手:“去吧。”
孙悟空再次拜别祖师,又与诸位师兄一一辞别,随后脚踏筋斗云,朝着东胜神洲的方向飞去。他回头望了一眼灵台方寸山,那云雾缭绕的仙山,是他修行多年的地方,是他求得长生之道的根源。心中虽有不舍,却也满怀憧憬。
他知道,下山之后,等待他的,将是全新的人生。而他在灵台方寸山所学的本领,将伴随他历经风雨,闯下一段段传奇。而须菩提祖师的教诲,也将永远铭记在他心中,指引他前行的方向。
云海翻腾,筋斗云如一道流光,划破天际。孙悟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朝着花果山,朝着属于他的传奇,飞去。
喜欢源道龙宇洪荒劫纪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源道龙宇洪荒劫纪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