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阿海来看来,此举无异于自取其辱。
果然,王朝辅脸色一沉,眸光冷了下来。
他语气微沉,声音里透着几分冷意:
“你们当咱家是何等人?”
乌云心头一紧,暗觉不妙。原以为这位王公公不过是个见钱眼开之辈,谁知竟不按常理行事,反倒让自家落了下风。
“公公息怒,这点东西不过是晚辈们的敬意,绝无他意。”
“敬意?咱家不吃这套。”王朝辅冷笑一声,目光如刀扫过众人,“别拿这些虚礼糊弄人,心里打的什么算盘,自己掂量清楚。”
他缓缓起身,站在高处俯视下方几人,气势逼人。
“咱家虽在宫中行走,却不是任人摆布的庸碌之徒。那些拉帮结派、攀亲附贵的手段,不必拿到咱家面前来使。”
话已至此,再难掩饰。
他分明已将众人心思揭了个通透。
“既然你们有这份‘心意’,咱家也不妨直言。天子最厌者,便是结党营私、以权谋利之徒。”
“若真有本事,尽可施展出来;若真心归附,自会受到重用。陛下从不论出身,蒙古也好,汉人也罢,唯才是举。”
几位首领垂首不语,谁也不敢接话。
空气凝滞,唯有烛火轻轻晃动。
一旁静坐多时的阿海来微微闭目,心中已为这些人默念了一句祷言。
竟还妄想靠金银打通关节?
荒唐至极。
皇上为何派他前来?不正是为了察访实情、掌握动向?你不收敛也就罢了,竟主动送上把柄,岂非自寻死路?
如今局面已定,王公公心中对他们的印象,恐怕再也难以扭转。
片刻沉默后,王朝辅神色稍缓:
“但咱家也知道,世道自有世道的规矩。你们这份心意,咱家便收下了。”
他顿了顿,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不然,怕是有些人今夜辗转难眠。”
话音未落,他轻抬手,两名御林军立刻上前,抬走了那只沉甸甸的木箱。
箱中珠光宝气隐约可见,压得脚步都沉重几分。
乌云等人面色僵硬,嘴角微微抽动。
这哪是清廉?分明是收得讲究,还得立个名节牌坊。
你收便收,何必先前装腔作势,说得天花乱坠,最后还不是照单全收?
众人心中无不讥讽,却又不敢表露分毫。
可他们心底终究松了口气——肯收礼,便是有转圜余地。
他们不怕言语威慑,只怕对方拒而不纳,转身告发。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各位头领,今日我所说的话请务必记在心里,要脚踏实地做事,为天子与大明尽心尽力。我期待他日能在乾清宫或皇极殿见到诸位的身影。”
王朝辅手持酒杯缓缓开口。帐中蒙古诸部首领见状,纷纷举杯响应:
“感谢公公金玉良言,我等定当竭尽全力,忠心不二,效命于大皇帝陛下。”
“为大明与蒙古的和睦,也为诸位忠勇之志,此杯必饮。”
“干!”
话音未落,众人已将杯中烈酒豪迈饮尽,毫无迟疑。
一番言语之后,这些蒙古首领心中自觉与这位天子近臣拉近了距离,气氛随之松动,不再拘谨。
宴席间逐渐喧闹起来,笑声不断,有人高声谈笑,有人划拳饮酒,大块吃肉,放肆而自在。
这正是王朝辅所期望的局面。唯有他们卸下防备,显露真性情,他才能真正看清每个人的面目。
谁工于心计,谁直率单纯,皆在他眼中清晰可辨。
掌握了这些,他便能判断出哪些人可用,哪些人该除。
酒宴散场后,多数首领醉态毕露,在亲兵扶持下踉跄归帐。唯有一人例外——始终沉默的阿海来,神志清明,悄然尾随王朝辅身后。
“厂公,敖汉部的阿海来在外求见,称有要事禀报。”
“带他进来。”
阿海来步入帐内,一见王朝辅立即跪地叩首,恭敬行礼。
“阿海来,深更半夜前来寻咱家,怕不只是叙旧吧。”
“有话直说,不必藏掖,咱家面前无需掩饰。”
阿海来轻笑两声,低头答道:
“不敢欺瞒王公公,小人此来,只为接取大皇帝圣旨,并听候公公调遣。”
“你怎知陛下有旨,咱家有令?”
王朝辅反问一句,语气平静,却在阿海来意料之中。毕竟他曾多次进出大明京师,也在御前奔走过一阵时日。
“陛下派公公亲临此地,绝非仅为安抚慰问。公公又何必明知故问?小人一心向主,唯皇帝马首是瞻。”
王朝辅闻言凝视他片刻,目光深邃,随后淡淡说道:
“你的确聪敏,竟能窥得一二。但咱家提醒你一句:莫因眼下得宠,便自作聪明,逾越本分。”
“公公教诲,小人铭记于心。”
阿海来听见那番话,心头不由得一紧,隐隐浮现出几分不安。
......
京师的夜色渐浓,慈宁宫灯火通明。
朱由校今晚破例前来,陪年迈的刘太妃共进晚膳。平日朝务繁重,能如此闲坐片刻,实属难得。
席间饭菜清淡,气氛却并不轻松。
“听说前些日子,皇帝又下令抓了不少大臣,都关进了锦衣卫的大牢。”刘太妃轻声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朱由校向来不拘礼节,允许多人同桌言谈,不像从前,连坐在一起吃饭都是禁忌。
他觉得,家人团聚,总该有些烟火气,说说话,拉拉家常,才不至于形同陌路。
可今天的话题,明显触到了他的底线。
他缓缓放下碗筷,用布巾擦了擦嘴角,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这是朝廷的事,太妃知道便罢了。但还请莫要多言,别忘了祖宗定下的规矩。”
刘太妃微微低头,语气依旧坚定:“本宫岂敢忘祖训?只是不忍见皇帝手上血迹渐重。”
“并非干涉政局,只愿皇帝以仁心治世,待臣下宽厚几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怕有错,也宜宽恕,少用刑罚。”
“唯有如此,人心才会归附,江山才能稳固。”
“汉文帝废除肉刑,唐太宗广纳谏言,皆为明君典范。若皇帝能效仿一二,大明何愁不能复兴?”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